APP下载

纪念朱陆鹅湖之会84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03-09

江淮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问学象山朱子

吴 勇

纪念朱陆鹅湖之会84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吴勇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合肥230051)

朱陆鹅湖之会是学术史上一重要公案,在朱陆异同的辩难与发展中,彰显了理学与心学的分歧,但朱陆最终还是走向了和会。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同属宋明理学,各有其发展、衍变的内在理路,然其宗旨不二。理学学派活动与民间书院的发展密切相关,书院成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理学作为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其影响不限于中国境内,其在海外的传播、流变,以及海外的研究视野,对国内学术界有重要价值。

朱陆之辩;朱陆异同;理学;书院

2015年7月21—23日,由江西省2011朱子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中共上饶市委宣传部、中国书院学会、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主办,上饶市鹅湖书院管委会协办的“尊德性与道问学:纪念朱陆鹅湖之会8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饶师范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及美国、台湾等地的学者近百人参加了会议。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朱陆之辩

南宋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促成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在鹅湖论辩“为学之方”,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朱陆鹅湖之会此后就成为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学术公案。

徐公喜以时间的发展,历史地梳理“朱陆异同”的脉络,从发轫、异化、消融、流变、鉴证等五个演进历程考察朱陆异同论的历史形态,而这五种发展演变过程又蕴藏朱陆之辩、门户之见、朱陆之和、早晚之争、方法之变等不同特征与内涵的历史形态。解光宇认为,朱子理学与象山心学在对理本体的理解上,二者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是绝对的一致。朱陆的分歧在于认识理的方法上,即朱熹主张泛观博览、格物致知,陆象山主张先立其大、发明本心。鹅湖之会明确了二者的分歧,朱陆分歧导致后世持续不断的争论。鹅湖之会是中国学术研讨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辛晓霞认为,对于为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朱陆有不同的阐释思路,分歧的原因除了各自哲学体系的不同,还有对为学主体的不同定位。陆学的为学工夫更适用于天赋异禀的人,朱学的为学工夫倾向于向所有人提供一种全面实现人格发展的方法。陆学的为学方法在理论上有其适用范围,实践意义比较有限。相比之下,朱学的为学工夫更具有普遍适用性,可操作性更强。学派的命运不仅仅取决于理论的合理与否,其实际可操作性、适用范围的大小都是影响因素。为学方法的设计既要以“性相近”为前提,也要立足“习相远”,这对今天复兴儒学也具有指导意义。陆畅认为,道德意识能否自觉、自知问题在朱陆之辩中占据重要地位。朱子将象山的道德直觉视为“以心观心”的“二心”,并误会其与佛教等同而加以批判。事实上,意向性活动中的意识与对其进行反思的意识是不存在共时性的,道德直觉不是以此察彼地对意识进行对象性反思,而是在无思无虑中依靠信仰的力量使本心自我呈现。

李振纲、刘丽斌从朱陆鹅湖之会、南康之会、无极太极之辩及书信往来考察了朱陆学术交谊,认为朱子之学与象山之学本属理学内部的两个学派,朱陆之辩也属于正常的学术交流,朱陆之间的交往基本上是健康友善的。朱陆之辩身后成为一大学术公案,多出于士林间的渲染和朱陆后学的门户之争和意气用事。叶航、金来恩认为,朱熹和陆九渊都是南宋理学大师,在学术上双峰并峙。朱陆及身时互重、互容,都告诫门人弟子不要作门户之争,因此,后世“和会朱陆”的学术意识也不断增强。

二、宋明理学

在关注朱陆异同之外,朱子哲学和理学的研讨也是本次会议的主题之一。

韩星在经学的视野下以思想史发展为线索,指出《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使儒家内部形成了德性与学问的二元张力,延续至今。“尊德性”与“道问学”原本是统一的,可是后儒在不同时代的诠释中各有创建,也各有偏向,到南宋鹅湖之会达到了高峰,后来一分为二。宋代“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明代以“尊德性”为主导,清代是“道问学”为主流,百多年来“尊德性”与“道问学”断裂,今日中国学界总体上是偏于“道问学”。韩先生注重思想史上整合“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理路,认为应该以中和之道来化解这种张力,寻求二者的整合,为今天一些歧义提供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哲学智慧,并提出了精英与大众结合、官方与民间结合、体制内与体制外结合来复兴中国文化的思路。

殷慧认为,朱熹的《大学章句》是独具特色的理学诠释文本,代表了礼理沟通、融合的经学诠释典范。朱熹的“格物致知”诠释注入了天理论,实现了从礼到理的哲学升华;强调大学格物的基础是小学工夫,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礼理沟通的可能;同时重视格物中居敬涵养的修养工夫,强调礼理融合的实践。

向世陵认为,仁说在陆九渊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为心本论哲学注入了道德和情感的内涵。仁与心、理之间可以相互过渡,仁之道就是将爱亲敬兄推广到普遍性的爱民。儒家讲求仁义、弘扬仁德值得称道,但同时需要考虑手段和工具的问题。人能否被许之以仁,是看他能否“尽为”仁。有仁心并不等于自动有仁政,陆九渊仁说的一大特点,就是仁义不是空言,而是实务,是要实实在在济民利用。赈济应当立足于仁爱之心,从根本上考虑应对灾荒的办法。沈顺福认为,陆九渊之所谓心,严格说来等同理,即事物的所以然者。人天生本心、具此理,又叫做仁,心即理、仁。象山几乎不论心的思维功能,而仅仅专注于其基础功能与主宰作用。所以,说陆九渊的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显然是过度解读。

邱忠善认为,对一个学说的批评可以分内在的逻辑批评和外在的非逻辑批评两种,两种批评都十分重要,无法互相替代。阳明心学体系存在逻辑谬误。首先,王阳明反叛朱子导致致思方向改变,由此提出“心外无理”,其论证缺乏充足的逻辑效力,在或然论证中前提不周延;其次,阳明“心即理”主张的根本理据是孟子开端的“性善说”,然而,在论争中,性善说并未交待多少令人信服的理据。若要维护和接受阳明心学,必须直面这些批评和疑问,作出强有力的回应和辩护。

三、书院与理学

自从唐代初年产生,到清末退出历史舞台,古老的书院体系在中国存在了1000多年。南宋时随着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

肖永明指出,书院是传统的儒家士人传承与普及文化、进行知识积累与创造的场所。书院作为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与当时社会产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社会教化是书院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儒学向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士人阶层及民间传播、渗透、塑造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并进而影响社会日常生活习俗及整个社会风气的过程中,书院发挥了重要的、难以替代的作用。胡发贵认为,书院的民间性、非应试性以及讲学性,使书院教育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人文情怀和德性关注。而德性培养也体现在种种院规中,书院院规的宗旨是使学生更好地“成人”,寻求人的内在素质的提高。古代书院教育的院规不在于管制,而重在道德诉求,这一点值得现代学校教育借鉴。

朱汉民指出,宋代书院与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理学家形成的学统及道统观念,对书院祭祀制度的完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有一种强烈的建构书院学统以确立书院在儒家道统史上的意义、地位的精神追求,他们通过创建书院学祠、开展书院祭祀活动,以完成这一文化使命与道义责任。

当前,国内各类民办书院不断涌现,成为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引人关注。崔文川指出,民办书院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后文化需求增加与提高的必然结果。由于在专题性与独特性方面拥有巨大的空间,民办书院的再兴从而成为可能。国内民办书院的建设目前正处在开创期,应当注意一些问题,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原则,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中国的大学体制是舶来品,在近现代,这一体制的移植有其合理性,然而,文化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在中国,大学文化的构建需要建立在充分挖掘包括书院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并加以现代化转化,使中国大学文化呈现出中国气派、中国特色。

四、理学在海外的影响及海外理学研究

对理学在境外传播、流变的研究有益于更清楚地观察理学的发展趋势,境外学者的研究也为国内学术界提供了别样的学术视野。

钱明以宋时烈、尹拯的“怀尼是非”为中心探究朝鲜朝时期陆学辩斥史。“怀尼是非”又称“怀尼反目”,是指发生在西人党内的以宋时烈为首的老论派与以尹拯为首的少论派之间的党争,而其实质则反映了在朝鲜儒者中所展开的朱陆之辨。相对而言,在“怀尼是非”中,尹温和善意,宋激烈敌对;尹仁厚忠实,宋倚老卖老;尹实事求是,宋上纲上线。即使不论内容之是非,就是光看两人的行事风格,也能让人对尹拯产生同情。尹宋对立的根源主要在于双方思想观点的不同,所以宋开始时对尹还是以学术批评为主,双方的争论基本上都在学术范围内进行。但后来宋逐步将思想问题无限上纲,终使两人的关系由师徒走到敌对。比较而言,尹拯虽属于栗谷、牛溪系统,但同时也汲取了退溪性理学。并且开始留意陆王心学,所以尹拯的立场偏向南人,主张调和退溪与栗谷、牛溪,折衷程朱与陆王。而宋时烈则属于彻底的西人党。尹向宋提出的挑战,表现了其不以师徒、地域关系为界限,而以思想学说为标准,以及汲取和会通退溪学乃至陆王学的理论勇气。明清之际发生在中国的思想转型,也具有朱陆(王)会通的类似特征。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明斋学代表了朝鲜思想史上从独尊朱子到修正朱子、从唯朱子一家到诸家并举的转型期的思想特质。钟俊昆考察了尤庵宋时烈的史迹,指出其为17世纪朝鲜朱子学的代表人物,提出“尊明反清”、“尊王攘夷”,坚守中原文化认同,维护礼制正统。宋时烈有着现代人所推崇的思想精髓,韩国大田市仍每年举办尤庵文化节,突出了韩国特有的文化传统。

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从张载西铭切入朱熹心性之学,说明理气在心性之学中的根本作用。成先生认为,朱熹在理气之间的本体关联未能得到深入的本体的说明,原因在于朱熹对易学之为易学的理解尚未竟于成熟或圆融。成先生从五个方面论述朱子哲学,言简而扼要,精微分析,条理分明,不但彰显了朱熹思考的特色,也表达了用分析方法治理理学的有效性。

台湾学者蔡家和指出,从梭山开始便与朱子有书信往来之争论;而象山继其兄而与朱子论辩,双方共有九封书信,然吾人文章主要以象山给朱子,与朱子回象山的各二封书信为主。理由在于,一方面,梭山给朱子的书信已失佚(朱子答梭山二封尚存);另一方面,朱子与象山间的回信中,已将梭山与朱子间的问题重新提及。以此四封信为主,大致可以理解双方的争论焦点所在。其中主要是关于周子的《太极图说》中的无极两字的诠释问题。象山、梭山认为是周子早年不成熟之作,或是受了道家的影响所致;而朱子认定,儒家亦可言“无极”,此不是道家专利。至于以此而衍生的问题亦多,双方开展书信之攻防。

(责任编辑无逸)

B244

A

1001-862X(2015)06-0130-003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吴勇(1976—),安徽六安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问学象山朱子
儿童问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儿童问学课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本期主题:儿童问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多肉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My Diary
“问学”之“圈地运动”——译林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象山
“朱子深衣”与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