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语境下的“学院派”紫砂略述

2015-03-09屠家宝南京艺术学院210009

大众文艺 2015年12期
关键词:学院派紫砂壶陶艺

屠家宝 (南京艺术学院 210009)

一、文人品格与“禅茶一味”等思想贯穿紫砂创作、鉴赏始终

必须要说明的是,自王摩诘被奉为文人画之祖始,无论画论、书论皆于品评之前先铺垫个调性——“文人”抑或“匠人”,再去品头论足,品第列次。自从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紫砂创作,无可避免地融入了文人“儒治世、道修身、释养心”的思想层面的力量,在老庄“柔弱者胜刚强”1的审美框架内创作出的紫砂工艺品中,扬“士人作”贬“匠人作”也不足为奇了。苏东坡在《王维吴道子画》中写道:“道子实雄放……吴生虽妙绝,尤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2苏轼赞赏吴道子“雄放”的风格,但他更重象外之意气,实乃物我“性情”的流通交融。因此,与王维相比,苏轼把吴道子归类为“画工”。自古“画如其人”,“格高而思逸” (梁·萧绎《山水松石格》)3,同样地,壶品也如人品。紫砂壶自成为文人雅士案头的摆设始,成为映照人品和人文修养明鉴,被赋予了象征意味,似有红学的索隐意味,恰恰与古代文人内敛含蓄的精神气质不无联系,透视出些许儒道禅的思想片段。文人必儒,“四书”“五经”乃是必修,儒家思想影响了文人始终,“入世”或“出世”胸中始终铭记“克己复礼”,性情上必然透露儒士的学识、气度;“道”探究宇宙本源,法“道”、法“天”,讲求“天人合一”的化境,贯穿与创作与鉴赏的全过程,特别是“禅茶一味”,把玩、品饮过程实则就是“禅”讲究的“悟”和“味”道。事实上,自明清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紫砂创作,形式上借鉴文人画诗书画印结合的形制,内容上借梅兰竹菊等喻体传达制壶名家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趣味,更增添文人气息,把玩紫砂壶也是看中其传达出来的精神境界,无“山水”,胸中丘壑却凝固于壶身,与山水画之“卧游”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窥探一二。明天启·陈辰系陶刻名手,率以“书君”目之;清乾隆·陈鸿寿为西冷八家之一,著名金石画家,直接参与紫砂壶式创作,与杨彭年兄妹合作于壶身铭刻书画装饰,“字依壶传,壶随字贵”,自此开创划时代的“曼生十八壶式”;又如清嘉庆·瞿子治,工诗词、书画、篆刻,善竹兰,堪称“诗书画三杰”,自制紫砂壶,或作铭文、或绘竹梅于壶上,时称“三绝壶”;清道光·邓奎设计监制壶式,自撰铭文,刻花竹。“以理则小、直而可,以趣则大、曲亦可。知理而不知趣者,独取小与直……知理又知趣者,择其善者皆取之。知理而不知趣,是为下乘。知理、知趣,是为上乘。”4直言理趣辩证关系,上乘下乘之品第、境界可见一斑(“此语盖壶癖家顶门之一针也”5)。因此,在紫砂创作领域划分派别也是必要的,何况原本就存在不同派别。“学院派”把玩着炉火纯青的传统的技艺,占据着传统的高峰;“民间匠人”娴熟地、多快好省地量产作品,活脱脱如女娲执柳枝抽出来的“泥人”,除去商业价值,味道也所剩无几。这两派微妙的关系俨如太极轮回,和而不同,支撑着陶都的声誉。

二、当代语境下紫砂创新面临几大瓶颈

当代语境下,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线性生存逻辑,文化让位于市场,自然地思想层面的元素退居二线。归根到底,市场竞争白热化,抢占市场成为头等大事,经济利益冲突导致文化失根,两派相争导致创作危机。试想活跃在顶峰的陶艺师倚老卖老,因循守旧,坚守自己的半亩三分地,那么紫砂创新的重任由谁来肩负?

如今紫砂创新面临几大瓶颈,人才断层首当其冲。上世纪80年代中期,紫砂迎来大好市场,尔后台湾商客等大批消费者淡出市场,紫砂生产、销售、再生存进入艰难时期。其间,一批又一批的紫砂工艺师选择改行逃离,陶校的生源出现波动,为当下人才断层埋下隐患。能够在那场大浪淘沙式筛选中坚守下来的陶艺师,要么出身制陶世家,有厚重的文脉积淀,不凡艺术修养和造诣,同时传承精湛的技艺;要么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衷的热爱,以至淡化功利性的念想,乃“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6的真实写照。二是,陈列在博物馆的历代名品,有着严格的制作法式和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材料、装饰、技艺美和形式、内容、理念、意识交融统一呈现在这批文物上,一直都是一代代陶艺师顶礼膜拜、争相效仿的对象。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画或是水墨画,已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新水墨”“新工艺”等“新”字头的画种洋洋洒洒混迹于画坛已有不少时日,文化交流借鉴已呈外力不可扭转之势,波及紫砂陶艺领域也是不可避免的。再者,从接受角度说,当今“80后”“90后”成为接受、鉴赏、收藏的主力军,而他们受到现当代艺术潮流的影响,必然有着不完全同于前辈们的审美标准。紫砂壶赏玩境界有三:最低一层,故弄玄虚、生搬硬套,在创作者和欣赏着嫁接的是“皇帝的新装”,诸多经纪人或是散客多是如此;中间层,停留在工艺、形式上——“造型大方出水畅,装饰巧、奇、妙”;最高一层,看中的是创作者注入泥土的丝丝神韵,读懂器物中蕴含的物我相栖。不难理解,当今的主流受众大多停留在前两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欣赏断层,纵然“千里马”也难遇“伯乐”。

三、“学院派”——紫砂创新的优势与不足

承袭传统,开拓创新也是当今这批“学院派”制陶名家的初衷。张正中、王辉、吴群祥、吴曙峰、范军民等陶艺高手均自学院出身,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同时注重人文修养。“学院派”和“匠人派”之间的界限很明晰:一看出身,是否受过系统的技艺训练和艺术熏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审美能力;二看文化底蕴,“学院派”锤炼技艺的同时文化涵养了得,作品实用性与人文性兼得;三看作品的创新度,是否具有张力,单纯的形态上的变异远远不够,而应该符合当代人的人文追求和审美心理。张正中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获艺术硕士学位,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王辉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教师,从他们的紫砂作品中我们可以印证以上几点。张正中作品(图1)7取材角度新颖,造型圆润饱满,符合传统文人圆润内敛的处事哲学。正如批评家何平所说:“张正中对紫砂艺术作为江南文人文化的典范有着深刻的领悟,他承涵紫砂艺术的中国艺术品格,却又能别开生面,熔铸当代艺术的美学精神,探索出一条以当代性、世界性的艺术视野激活中国传统艺术的新路。”紫砂壶属于中国传统工艺,蕴含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国哲学形态变迁以及茶道追求的审美情趣贯穿始终,所谓“禅茶一味”正是此理。

图1 张正中 《年轮》

图2 范军民 《供春》

他们传承传统,把玩着炉火纯青的传统的技艺,占据着传统的高峰,但有时囿于传统法式,不免落入“应物象形”的窠臼,与“气韵生动”的最高标准相差甚远。相对于传统的“光器”固化形态,“学院派”的创新方式略显单一,主要为形式上“仿生”,仿树瘿造型的古朴供春壶,仿南瓜、荷叶、梅兰竹菊等自然实物造型的“花器”(如图2)。不否认“搜尽奇峰打草稿”“师法自然”“道法自然”等艺术创作的本源和规律,人文底蕴的“短板”成为最大的“拦路虎”,以至不是所有陶艺师能够到达“天人合一”“禅茶一味”“天道”“人道”合一的艺术境界。若仅注重形式上“应物象形”,则内容上不乏空洞,言之无物,难以体现“气”之刚与“韵”之柔,更不用说刚柔相济的更高要求(“气韵生动”看作“气”之刚与“韵”之柔的统一)。

四、结语

当下被市场绑架的艺术圈,在满足紫砂创作者生存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前提下,“学院派”在紫砂创新方面更有能力和底气。“学院派”身处体制中,根正苗红,在传承传统技艺方面功不可没。同时他们拥有最庞大的“智囊团”和“追随者”,拥有最强大的话语权,轻而易举造就了权威的“圈子文化”,掀起一股反传统的创作潮流也不足为奇。反观“民间匠人”,无法匹敌学院派势力,同时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状态下,与机器为伍,急功近利地追求实用价值,一步步迷失了非物质性的审美理想,也与传统精神背离。综上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学院派”有能力承袭传统艺术品格,在生产环节上,传统紫砂壶作为保留品种,允许融入当代陶瓷的创新理念的“新”紫砂壶试水,双轨并行,创造丰富多彩符合现当代艺术发展趋势的作品;在鉴赏、收藏方面要固本清源,提高鉴赏水平,新生紫砂文脉气息,助力紫砂创新。

注释: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 42.

2.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7:110.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210-212.

4.(日)奥玄宝.茗茶图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22.5.同上, 23页.

6.岳麓书院讲堂上联,湖南:长沙.

7.图1为艺术家提供,图2为笔者自摄.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

[2]弘全.中国紫砂壶珍品鉴赏[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3]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三[M]. 中华书局, 2007.

[4](日)奥玄宝撰, 杜斌校注.茗茶图录[M]. 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学院派紫砂壶陶艺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学院派宣传册设计作品
学院派主义
“疯狂”的陶艺
购买紫砂壶4忌
大众 何以变成“学院派”
购买紫砂壶忌4
学院派绅士
当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