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负性情绪及疗效的影响
2015-03-08丁一
丁一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负性情绪及疗效的影响
丁一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负性情绪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64例冠心病合并抑郁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32例, 对照组给予冠心病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 于入院3 d内、治疗3周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组患者抑郁状态, 并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情况。结果入院3 d内两组患者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周后观察组SDS评分平均为(29.46±4.53)分, 对照组评分平均为(42.71±4.35)分,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生率28.1%, 对照组心绞痛发生率65.6%,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的负性情绪, 提高治疗效果。
冠心病;抑郁;心理干预;效果
冠心病(CHD)为公认的心身疾病, 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中起重要作用, 约55.3%冠心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负性情绪[1], 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临床在内科药物治疗同时, 需及时给予心理干预, 有效的心理干预可维持疗效、促进康复、减少复发。2011年1月~2014年3月作者对32例冠心病合并抑郁住院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 收效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4例患者中男38例, 女26例, 年龄47~72岁, 平均年龄(56.5±7.2)岁, 病程2~5年, 平均病程(3.3±1.2)年, 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心肌梗死14例, 入院后经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40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抑郁诊断标准;排除精神障碍、神智不清、语言沟通障碍以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随机将6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3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文化程度、病程、疾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冠心病常规护理, 耐心答疑, 指导患者饮食及运动。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 主动关心患者饮食、休息及病情变化, 细致沟通, 倾听患者及家属诉说, 取得信任,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讲解疾病基本知识及注意事项, 情绪因素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与转归中的作用以及抑郁情绪对治疗的负面影响, 由专人准确评估患者情绪状态, 针对性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 个体化心理干预3次/周,30 min/次, 解答患者疑问, 疏导患者情绪, 教会其心理应激调节, 缓解负性情绪, 积极应对疾病, 主动配合治疗, 同时指导患者放松训练, 与患者家属沟通、协作,根据患者心理特征, 给予家庭、社会系统支持, 纠正对疾病不正确认知及对疾病不利的应对方式, 树立康复信心。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入院3 d内、治疗3周后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抑郁状态, 包括20个自评项目,累计分/80为抑郁指数, 以抑郁指数<0.5者为无抑郁, 指数越高者抑郁程度越重;同时比较同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3 d内及3周后SDS评分情况比较 入院3 d内两组患者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周后两组患者SD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 以观察组评分降低幅度明显,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入院3 d内及3周后SDS评分情况比较(±s, 分)
表1 两组患者入院3 d内及3周后SDS评分情况比较(±s, 分)
注:3周后与入院3 d内SDS评分比较,aP<0.05;3周后组间SDS评分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SDS评分入院3 d内 3周后观察组 32 57.24±5.32 29.46±4.53ab对照组 32 58.06±5.11 42.71±4.35a
2.2 期间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情况 入院3周内两组患者发生心绞痛30例次, 其中观察组9例次, 发生率约28.1%,对照组21例次, 发生率约65.6%,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发生发展与情绪应激及行为特征关系密切, 不良心理行为与躯体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相互作用, 形成恶性循环[2], 疾病反复发作, 患者心绞痛、心悸、胸闷等不适感明显, 生活质量、社交能力下降, 对病情及预后恐惧、忧虑,加上治疗所致经济负担、能否康复恢复等顾虑, 易伴发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 据统计我国冠心病患者约28%伴有抑郁症状, 老年患者高达41.98%[3], 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易被医生及患者家属忽略。
抑郁等负性情绪引发应激反应, 影响患者神经递质、内分泌、免疫水平改变, 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及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 加重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及血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心肌耗氧量、血液粘稠度增加, 致冠状动脉痉挛或粥样硬化斑块脱落, 与原发冠心病形成恶性循环, 可促发或加重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 对疾病康复、预后、生活质量等产生明显不良影响, 加重病情甚至增加病死率[4],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有效的心理干预对疾病发展、疗效及预后十分重要。
针对性心理干预、冠心病知识教育、放松疗法及合理的疾病应对方式等, 可有效改变患者对疾病的不良认知, 正确应对疾病, 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 增加治疗信心, 明显缓解抑郁、焦虑情绪, 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减轻冠状动脉痉挛, 改善心功能和心率变异性, 对提高疗效、缓解病情和改善预后都大有益处[5]。心理干预过程中需对患者心理情况专业评估, 给予个体化心理干预, 有效缓解患者抑郁情绪。本研究中入院3周后观察组SDS评分平均为(29.46±4.53)分,对照组平均为(42.71±4.35)分,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28.1%, 对照组65.6%,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绪, 提高治疗效果。
[1]Allan R, Scheidt S. Group psych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t J Croup Psychother,2011,48(2):187-214.
[2]朱凌燕, 卢惠娟, 许燕玲.首次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压力感受的现象学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 ,29(12):48-51 .
[3]苏卫红, 庞明, 史文. 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症发生情况调查.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3):476-477.
[4]郑彩娥, 周秀凤, 张荀芳, 等.老年冠心病患者知识调查与康复健康教育疗效的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2):1141-1142.
[5]白丽君, 李缚龙.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情绪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7):2187-2188 .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181
2014-11-25]
476600 永城市中心医院护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