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轴向大容差的射频同轴耦合连接器的设计
2015-03-07真莹
真 莹
(上海雷迪埃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72)
研究与设计
具有轴向大容差的射频同轴耦合连接器的设计
真 莹
(上海雷迪埃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72)
本文描述了一种具有轴向+/-4mm大容差N型射频同轴耦合连接器的设计。通过三维电磁场仿真,确定了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以及连接器内部结构和尺寸,达到较好的射频性能要求,并制作了样品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一对连接器在DC-4GHz频带内具有驻波低、插入损耗小、轴向容差大的特点,并且在容差状态下有良好的三阶互调性能。
射频同轴连接器;耦合;轴向容差;射频仿真;N型
1 引言
随着4G通信技术的发展,小型化通信基站需要工作在1.5GHz~3.5GHz频率范围。一方面要求射频同轴连接器的尺寸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基站到天线的连接若采用普通的螺纹拧紧式同轴连接器,操作不方便,且效率低;若采用常规的快插式连接器,容差和互调都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研发新的射频连接方式。根据某客户的需求,笔者从2014年开始从事研发该种耦合连接器的可行性工作,并于2015年初制作了样品,测试结果确认了设计思想。
2 设计原理
2.1 单个同轴连接器的设计基本原理
众所周知,同轴连接器实际上是基于同轴线来设计的。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传输线特征阻抗的设计,截面特性阻抗近似公式为:
式中,Z0-理想同轴线的特征阻抗,单位Ω;D-外导体内经,d-内导体外径;εr-同轴线内填充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同轴线中电磁场的分布如图2所示。
图1 同轴线示意图
图2 同轴线电磁场分布示意图
在通常情况下,单个连接器按照相应的标准界面进行设计,界面之后的各传输段的特性阻抗尽量设计成50ohm,尽可能保持传输线上一致的特征阻抗,以减少阻抗不连续性。
2.2 耦合同轴连接器对的设计原理
将一对连接器的外导体和中心针的直径设计得略有差别,使得它们能够互插在一起,且能轴向移动。互插的外导体,两者之间有空隙,空隙由薄膜介质填充,也可以是空气;互插的中心针,两者之间有空隙,空隙由薄膜介质填充,也可以是空气,其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射频耦合连接器的设计借助于电磁场理论和射频传输线原理,根据同轴线内电磁场的分布,两个中心导体套在一起会产生一个电容。只要电容量足够大,就可将大于某频率的信号耦合过去。但是,耦合长度,也就是互插相叠部分的长度,在理论上对应于中心频率的1/4波长。这就限制了频带。同样两个外导体套在一起也相当于一个电容,它的耦合长度理论上也对应于中心频率的1/4波长,同样只要电容量足够大,就可在对应耦合长度的1/4波长所对应的频率的一定带宽内,将两段同轴线的外导体连为一体,于是改变互插相叠部分的长度,就改变了对应的1/4波长,也就改变了工作频率。
从电路角度直观地来看,其等效电路可以参照图4所示。C1为两个中心针插入处外径的阶梯变化引起的电容。由于外径变化很小,所以,C1很小,对我们设计的工作频段的射频影响较小。C3、 L3分别为两个中心针套在一起引入的电容和电感,构成串联LC电路,在耦合长度对应的1/4λ时串联谐振,射频信号传输通过;C2、 L2分别为两个外腔体互插引入的对地电容和电感,构成并联LC电路, 在耦合长度对应的1/4λ时并联谐振,使射频信号不会泄漏到地。设计让两者的谐振频率几乎相同,因而在工作频段有很好的传输特性。偏离1/4λ带内射频性能变差。1/4λ由耦合长度决定。
图3 一对非接触射频耦合连接器结构示意图
图4 一对非接触射频耦合连接器等效电路图
若空隙采用介质材料,这种连接器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隔断直流和低频信号。而空气介质很难避免实际连接器两个中心针内外壁不相碰,所以不能很好地隔直流。
2.3 耦合连接器的建模仿真设计
下面着手设计N型耦合连接器对:它们互插在一起,且能在轴向移动,变化耦合长度,保证有轴向容差。一对插合的连接器比单个连接器带来了更大的阻抗不连续性,特别是在不同的轴向容差下,不同的状态对应不同的阻抗。我们采用微波3D电磁场仿真软件CST,建立三维模型,对不同容差进行电磁场仿真和设计。3D模型如图5所示。
仿真设计过程首先将两个N头分别各自尺寸预设计,即中心针各处外经和外导体内经的直径和长度,以及台阶、倒刺变换位置和大小的设计,还有绝缘子长度、支撑绝缘子直径尺寸的设计、介电常数的选取等。对不连续处先作一定补偿,让其本身阻抗匹配,然后将两个N型连接器装配在一起,进行三维结构建模,选取耦合介质,设计初始耦合长度、耦合间隙,再代入前面设计的初始值,设置变量,改变参数,对结构进行整体仿真、调整、优化内部零件结构和尺寸,保证不同的轴向容差状态下的电性能。仿真模型除了考虑电性能指标,还必须考虑可实现性,设计结构要特别注意耦合公差,既能满足射频性能,又可实际加工。
选取三种不同介质,对如下四种方案在容差为
2mm范围内即耦合长度为C和C+2进行了电磁场仿真。
方案1:耦合介质是空气,介电常数近似为1,优点是零件少,缺点是尺寸较长。不能满足小型化的要求,故实际中我们不采用。
方案2:耦合介质是PVC,介电常数较高,优点是耦合长度较短,缺点是PVC温度特性不好。故实际中样品中我们也没有采用。
方案3:耦合介质是PTFE,介电常数为2.08,耦合长度:拉伸状态为14.89mm,压缩状态为16.89mm。优点是温度特性好,长度适中,缺点是比空气介质增加加工难度。拉伸状态对应容差2mm状态,压缩状态对应容差0mm状态。
方案4: 耦合介质是PTFE, 介电常数为2.08, 耦合长度比方案3长2mm耦合长度:拉伸状态为16.89mm,压缩状态为18.89mm。在频带低端驻波比性能比方案3好。但长度增加了。
方案3和方案4的射频回波仿真曲线如图6a~图7b所示。
图5 N型+N型一对耦合连接器3D仿真模型
a 方案3介质为PTFE容差2mm状态
b 方案3介质为PTFE容差0mm状态图6 方案3介质为PTFE N型 + N型一对耦合连接器拉伸与压缩时的仿真回波曲线
a 方案4介质为PTFE容差2mm状态
b 方案4介质为PTFE容差0mm状态图7 方案4 PTFE介质 N型 + N型一对耦合连接器拉伸与压缩时的仿真回波曲线
经过反复优化,最终仿真结果在0容差和2mm容差下1.5~4GHz频带内回波都很好,特别是在2~3GHz频带。方案3和方案4也验证了耦合长度的变化对带内 驻波比及中心频率移动的影响,不是非常敏感,对实际加工有好处。
3 实物及测试结果
3.1 实物照片
a N型 + N型一对耦合连接器互插在一起时
b N型 + N型一对耦合连接器分开时图8 所设计的一对N型耦合连接器元件实物
3.2 样品测试结果
实际制作了N型 + N型耦合连接器对,介质采用PTFE,样品S参数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S参数仿真只做了0mm和2mm,即±1mm容差,实际测试样品在拉开距离L:0.5~8.5mm, 即±4mm容差下,在KEYSIGHT N5227A 网络分析仪上完成,用双端口测得一对耦合连接器的VSWR和插损。PIM3也在±4mm容差下测试,信号2x43dBm@1800MHz,在SUMMITEK无源互调测试仪上完成。实际样品在拉开距离L:0.5~8.5mm性能良好。
VNA测试阶梯(mm): L: 0.5, 1.5, 2.5, 3.5, 4.5, 5.5, 6.5, 7.5, 8.5;
PIM3 测试阶梯(mm): L: 0.5, 1.5, 2.5, 5.5, 8.5。
VNA测试曲线说明: S21扣除了测试转接头的附加插损;S12保留了测试转接头的附加插损。Mark1,Mark7, Mark8 分别为1GHz,3.5GHz和4GHz,其它Mark指示频率如图所示。
S参数:VSWR和插损测试曲线如下:9a~9h。
a 拉开距离L=0.5mm
b 拉开距离L=1.5mm
c 拉开距离L=2.5mm
d 拉开距离L=3.5mm
e 拉开距离L=4.5mm
f 拉开距离L=5.5mm
g 拉开距离L=6.5mm
h 拉开距离L=7.5mm
i 拉开距离L=8.5mm图9 VSWR和插损测试曲线
PIM3测试曲线和数据如图10:
表1 PIM3测试曲线结果的填入值
图10 拉开距离 L=2.5mm状态的PIM3测试曲线
4 结论
设计结果表明,用该种方法设计的连接器在DC-4GHz射频范围内,其性能良好,特别是轴向容差大,有实用价值,可应用于通讯领域的配套产品。
[1] N界面定义标准.
[2] 冯良平等,射频同轴连接器设计要点[J].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5.(11).
Design of RF Coaxial Coupling Connector with a Large Coaxial Misalignment
ZHEN Ying
(Shanghai Radiall Electronics Co., Ltd. ,Shanghai,200072)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sign of N type RF coupling connector with a large coaxial misalignment of ±4mm,and determines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design solution and this type connector's internal structure and dimensions by 3D electromagnetic field simulation for RF performance achievement.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a pair of connectors has low VSWR and low insertion loss in DC-4GHz frequency band and good PIM3 in misalignment states.
RF coaxial connector,coupling, coaxial misalignment, RF simulation, N type
2015-09-12
10.3969/j.issn.1000-6133.2015.06.001
TN784
A
1000-6133(2015)06-0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