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量技术机构开展标准化管理的探讨

2015-03-07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陈怡君

大众标准化 2015年4期
关键词:标准体系计量检定标准化

● 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陈怡君

计量技术机构开展标准化管理的探讨

● 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陈怡君

摘 要: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一个机构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取胜,决定着机构的生死存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发挥作用,这决定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能力的提高有赖于适宜和有效的各种管理体系。用标准化的手段把握管理体系的运行规律,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才能保证检定工作数据准确可靠、科学公正。

关键词:标准化 标准体系 计量检定

引言

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化就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其主要作用在于为了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并促进技术合作。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标准化工作经历了几个不同发展阶段。标准化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也不断延伸。特别是随着计量技术的发展,计量技术机构标准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为此,建立符合计量技术机构特征的标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标准化对计量工作的重要作用

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作为一个技术服务单位,能不能在当今市场竞争当中更好的服务于客户,决定着机构的长远发展。标准化工作能不能促进计量工作在市场竞争当中发挥应有作用,决定着标准化在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

标准化在计量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中的应用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在开展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时,溯源性是一个重要的计量术语。计量是为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而进行的科技、法制和管理活动。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及法制性,是计量工作的重要特点,其中,溯源性是准确性和一致性的来源。由此可见,计量不同于一般的测量。计量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的实施是通过各项技术和管理活动来实现的,是通过利用资源和实施管理活动,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重复性活动。

通过制定标准可以把机构内的成员所积累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为组织提供长期而有效的服务,因而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整个技术、经验跟着流失。达到了个人知道多少,组织就知道多少,将个人的经验转化为机构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只要有了标准,同一项工作即使换了不同的人来操作,也不会因为人员的不同,在检定、校准结果的质量上出现差异。

通过编制管理文件保证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在运行中得到控制,将“PDCA”(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运用起来,使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更符合计量工作程序。

计量技术机构建立标准体系的意义

标准体系是标准按其内在的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国家标准体系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组成。随着检测技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计量技术机构也需要在企业标准的层面上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我院建立的标准体系是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标准化体系,这对于规范技术和管理行为、提升服务社会的整体水平和能力、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建立符合计量科学技术特征的标准体系是我院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建立既不同于服务业以服务提供和服务保障标准为主的标准体系,又区别于以产品标准为龙头的生产企业的标准体系,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院标准体系特点,紧紧围绕计量检测技术活动主线,以检测方法标准为核心,完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我院目前标准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院依据GB/T 1.1-2008《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GB/T 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GB/T 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GB/T 19273-2003《企业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目前,院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5个方面:一是组建了院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二是起草发布了院标准化工作导则;三是研究编制院标准体系表;四是研究制定一批校准规范,对部分作业指导书有选择性的转换成工作标准,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并根据院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规定进行审核、确认和发布;五是处理好院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对建立标准化管理创新的思考

所谓标准化管理创新,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法定计量机构检定、校准、检测工作实际,以改变标准化管理现状,建立差别优势,满足顾客的期望,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建立标准体系,提供综合管理平台,改变标准化管理观念,完善组织机制,优化管理模式,加强标准制定、实施及实施的监督管理,在标准化管理活动不断循环上升过程中,创新完善标准化管理。

1.观念创新,通过竞争管理获得差别优势。

观念创新是标准化管理创新的前提和依据。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的标准化管理观念,就不可能实施创新行为。传统的标准化理念将标准化管理定位在“技术基础”和“管理手段”方面,其管理宗旨为“产品合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观念指导下的标准化工作已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不可能成为构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甚至制约了生产经营活动的改进与提高。因此,必须摈弃旧观念,树立市场经济下的“竞争管理”标准化观念,通过获得“差别优势”,让顾客更满意。

2.机制创新,为标准化管理创新提供保证。

机制创新是标准化管理创新的保证。具体包括标准化管理机构的设定、(标准化管理的)用人机制、科研与激励机制、监控机制、评价机制等内容。

(1)建立标准化管理的监控机制。首先应加强标准化机构建设,设立与之匹配的(专兼职)标准化长效管理机构,明确分管标准化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监督标准化的科研及管理活动。其次,构建标准化网络,各部门指定熟悉业务、熟悉标准化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标准化管理(人)员,形成标准化管理网络。

(2)建立新型的标准化管理用人机制。设立标准化管理岗位,树立标准化管理的权威性,提高标准化人员地位,把引进标准化管理人才与培养企业自身人员相结合,使具有广博知识、熟悉管理和技术活动的人员充实到标准化队伍中,同时聘任专家学者为标准化活动出谋献策。标准化管理人员应是一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及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机构应该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之始终掌握本领域标准化发展动态。

(3)建立标准化活动的科研与激励机制。这里的科研不仅仅指与技术研发有关的标准化问题,还包括某些专项问题等相关内容的研究和攻关活动。激励机制与科研活动密不可分,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企业标准化科研成果的积累和提升。

(4)建立标准化管理的评价机制。借助标准体系综合管理平台,由标准化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管理各种体系评价,依据标准化“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原理,统筹管理各类体系,确保各体系对同一管理事项体系文件内容的一致性,避免冲突和抵触,简化、优化各类文件,使其更加协调、统一,从而使管理越理越顺,真正实现系统、全面的,而不是相互游离、杂乱无序的管理。标准化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对标准化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对建立的标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建立标准化管理持续改进机制。

3.标准创新,保持先进性、适宜性、协调性和配套性

标准创新是标准化管理创新的核心。标准化就是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的活动,要从标准内容确定、使用管理等方面实施创新。在制定标准时要具有前瞻性,要与战略目标一致并充分考虑产品满足顾客的潜在需求。强化内控标准的制定,必须通过市场调研获取潜在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特性。然后,研究、建立技术要素与顾客利益的联系,把顾客需求转换成产品的技术特性,通过评价和测试,最终形成标准。

标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是标准化管理的综合平台,要根据市场需求、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以及竞争者等情况,适时修订和完善体系中的标准,始终保持标准的先进性、适宜性、协调性和配套性,才能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综上所述,计量技术机构建立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并在体系建设中促进标准化管理创新,将标准化管理创新内容融入到标准体系中,相互促进,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才能使标准体系真正成为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从而促进计量事业的持续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企业标准体系实施指南[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实施指南[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 洪生伟.企业标准化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标准体系计量检定标准化
标准化简述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医疗计量器具计量检定的重要性及检定中常见的问题
热能表检定工作中的有关技术问题的探讨
烟草标准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应用研究
加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证审核流程探析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面向标准全生命周期的企业标准化信息系统研究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