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2015-03-07潘红星
潘红星
(江苏省黄埭中学 江苏 苏州 215104)
课堂教学策略的多样化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根据各年级学生情况不同,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高一新生的课堂实验教学策略
通过对刚升入高一的新生的问卷调查,我发现高一新生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和期待。苏教版《化学1》安排了40多个实验,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化学实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并形成学生的安全实验意识。我根据实际情况,将苏教版《化学1》实验进行分类整合,具体分成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课堂实验视频观摩三大类。
1.课堂演示实验的意义
(1)高一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但是对实验仪器的认识、基本操作技能、实验药品的正确取用方法、实验操作过程的安全性知之甚少。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演示实验,逐步传授给他们,让学生一边观看老师演示,一边认识相关的实验仪器,了解仪器的基本操作,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为今后自己做化学实验奠定基础。例如:萃取、分液实验,“用四氯化碳(CCl4)萃取溴水(或碘水)中的溴(或碘)单质,然后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可以使学生了解萃取剂的选取原则,认识分液漏斗并知道如何使用分液漏斗;蒸馏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如何组装多个实验仪器,认识蒸馏烧瓶、冷凝管、牛角管等玻璃仪器,并且了解沸石、温度计的位置、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对该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2)通过实验演示加深学生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印象,并通过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能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语言总结能力。因此我把有关氯气的性质的实验整合在一起,做课堂演示实验,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来解答我设置的问题,以达到学习氯气性质的目的。
实验项目 问题设置观察氯气溶于水后的体积变化和颜色氯水中有哪些微粒,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在集气瓶中观察氯气和金属钠的反应用原子结构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释该化学反应Cl2的漂白性实验,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氯气中,观察现象根据现象推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并设计实验证明用一只针筒抽取8mL氯气,然后抽取20mL5%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根据氯气与水的反应,推测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产物并写出化学方程式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加入2mL KBr溶液和KI溶液,再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根据实验现象比较氯气与溴单质、碘单质氧化性的强弱,设计实验比较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
我发现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和问题的设置使学生自己思考归纳获取知识,比教师直接传授知识,然后学生课后死记硬背掌握要强的多。虽然课上花的时间多了一些,但是课后学生可以少做练习,少花时间记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因此,我对钠、镁、铝、铜、铁、硫、氮等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都采用了这种教学策略,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学生动手实验是打开化学兴趣大门的金钥匙
学生是积极要求自己动手实验的,只看老师的演示实验是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他们也想体验自己动手实验的新鲜感,享受实验成功的满足感。教师可以从实验的安全性、实验现象的明显性、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上动脑筋,挑选实验,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实验。例如,布置“丁达尔效应”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探索生活中遇到的 “丁达尔效应”,然后课上一起交流讨论。在实验室中学生在做“将2-3mL 2mol/L的氯化铝溶液注入洁净的试管中,逐滴加入6mol/L的氨水,观察现象”时学生遇到了问题。因为有些学生加氨水过量后,原本生成的Al(OH)3沉淀居然被溶解了,和书本上的内容产生了冲突。这时候老师不能武断的说学生操作错误,而应该鼓励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并建议他们上网搜索答案。学生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表现自己的,因为他们确认自己的操作正确以后,发现书上的知识并不是都对的,无意之中增强了他们的质疑能力。因此,我觉得学生动手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引领学生走上探索之路。 我把“取 2-3mL 0.1mol/L 的 FeCl2溶液于试管中,滴入2滴KSCN溶液,观察现象,再滴入新制氯水,观察现象”;“ 取 2-3mL 0.1mol/L 的 NaOH 溶液于试管中,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再滴入新制氯水,观察现象”设计成学生实验,因为这些实验很容易产生“意外”,学生可以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实验提出质疑,并通过一定的途径找到正确的答案。实际效果也是做了化学实验后,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得到了提高,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已学知识,还会提出新的认识和观点并合理解答。
3.课堂观摩实验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消除自己动手实验的安全隐患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和生产服务,课本上的实验和工业生产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老师可以通过工业生产的视屏放映给学生观看。例如:氯碱工业、从海水中提取镁、从铝土矿中提取铝、高炉炼铁、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硝酸工业等工业生产过程都可以通过视频展示给学生,弥补了学生不能实地参观这些工业生产的遗憾。对一些有毒气体的性质演示,也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来演示给学生观看,例如:二氧化硫的制取、性质的验证;铜分别与浓、稀硝酸的反应的现象等等。对于高一年级的新生来说,采用实验教学策略是很有效果的,既可以培养化学兴趣和素养,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我认为是可行的。
二、高二学生的支架式教学策略
高二学生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高二学生处于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渡阶段,一方面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对化学知识的整合还不熟练,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一个支架,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连接,从而让学生能够从掌握知识到应用知识过渡。这就好比学生离成功只差一点了,却怎么也完不成,这时候教师适时的托一把,让他尝到了成功的滋味,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鼓舞士气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这是鼓舞学生的最好的方法之一。例如让学生完成“设计以乙烯为原料合成聚乙二酸乙二酯的合成路线。”尽管学生已经学过了有机化学的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水解反应、消去反应、酯化反应、聚合反应。但是要把所学知识在一个题目中体现出来时,很多学生还是无从下手的,对给出的原料和最终的产物之间找不到直接联系。这时候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支架,帮助学生构建原料与产物之间的桥梁,从而让学生能顺利完成该题。
方法一:根据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产物的特点采用顺推法。
支架一:根据加成反应原理,碳碳双键断裂,然后两端碳原子上各链接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写出乙烯和溴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支架二:根据卤代烃水解反应原理,在碱性水溶液中加热,卤素原子被羟基取代变成醇,写出1,2—二溴乙烷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支架三:根据醇的氧化原理分步写出在不同催化剂的条件下乙二醇被氧化成乙二醛再被氧化成乙二酸的化学方程式。
支架四:根据酯化反应、缩聚反应原理,写出由乙二酸和乙二醇合成聚乙二酸乙二酯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五次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对合成路线会豁然开朗。看似简单的支架对于大多数学生的帮助非常重要。
方法二:有机合成路线,通常采用逆推法。
支架一:根据产物名称,可以知道最终发生的是聚合反应同时也是酯化反应。从而推出反应物应该是乙二酸和乙二醇。
支架二:乙二酸可以用乙二醇氧化得到。
支架三:乙二醇可以通过二卤代烃水解反应制得。
支架四:二卤代烃可以通过烯烃和卤素单质的加成制得。
通过逆推法学生可以较顺利地完成有机合成路线,并且能够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其他有机合成的推断上,有的学生感慨说:“通过老师提供的支架,我不怕任何有机合成的路线设计。”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是顺推法还是逆推法,给学生多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让学生多一点选择。
三、高三学生的自主、合作式教学策略
高三学生应该培养其归纳总结、及时反思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合作式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练习—讲解—反思—总结。这种方式能把学生置于出题者、解题者、评价者的多个地位,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牢固。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复习为例,首先我精选了近五年高考题和各地模拟考试试题15个选择题,让学生在15分钟内完成,并当场校对答案。然后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分组讨论学生走进了哪些“陷阱”。现将学生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NA)值的考察的分组讨论结果整理如下:首先,应该掌握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n)的关系,把题目中给出的物理量转换成物质的量,再转换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据;其次应该注意出题者设立的陷阱,避免在简单题中失分。因此学生归纳了八个注意点,简称八项注意,而且还带上相应的例题,总结如下:
1.气体摩尔体积适用的条件。
2.标准状况下该物质的聚集状态是否为气体。
3.物质的微观结构考察。
4.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是否发生水解,分子是否完全电离。
5.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的计算。
6.不可忽视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
7.给出的物理量与条件是否有关。
8.给出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否表明了体积。
轻松自由的课堂形式可以激发学生最大的潜能,虽然上课时,他们归纳总结的知识显得杂乱无章,但是只要课后稍加整理,就能得到令人大吃一惊的效果。本人觉得这种自主、合作式课堂策略对高三复习阶段的学生来说,效果很好,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释放紧张的学习压力,,还可以减少学生课后所花的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老师奋斗的目标,采用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策略能激发其学习动力,让孩子们能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对提高课堂效率必然是事半功倍的。
[1] 林志杰.高三化学复习中“学生讲题”模式的实践—以工艺流程复习为例[J].化学教学,2014,(2)
[2] 吴庆生.利用支架协助学生构建化学程序性知识[J].化学教学,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