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缺口预测研究

2015-03-07封铁英牛晶晶

关键词:高峰期缺口新农

封铁英,牛晶晶

(1.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 社会保障统计与精算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



中国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缺口预测研究

封铁英1,2,牛晶晶1,2

(1.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 社会保障统计与精算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

通过农村人口预测研究对老龄化高峰期进行判定,构建了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缺口精算模型,并以陕西省为例对模型进行应用,测算农村养老金收支与差额,重点分析老龄化高峰期特殊时段缺口变动趋势与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2032-2060年,陕西省农村处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期时段,农村养老金收支在目标期间呈现当期盈余、当期缺口、累积缺口三个发展阶段,且老龄化高峰期内农村人口结构和养老金收支双重失衡,缺口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制度、基金均面临不可持续性风险;针对农林人口老龄化,养老金缺口等问题,提出调整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拓展多元化筹资渠道,设计弹性养老金计发办法,科学判定老龄化高峰期等政策建议。

农村养老金缺口;老龄化高峰期;人口预测;养老保障体系

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乡城流动和计划生育等复杂因素,导致人口老龄化出现“未富先老”、“城乡倒置(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等特殊现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至14.98%、7.8%[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农村老年人口与养老需求快速增长,社会养老保险成为农村养老的首要选择和基本保障。自2009年开始,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工作逐步推进、覆盖范围广、扩面速度快,但仍面临缴费能力不足、资金筹集困难,支出刚性增长、养老金累积缓慢等多重压力,农村养老金缺口将呈现短期内大幅增涨的趋势,养老金失衡风险加剧,对财政有序运行、养老保障体系优化产生严重威胁和阻碍。

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特殊时段,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非常规变动将对农村养老金收支及发展趋势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人口预测,以期对老龄化高峰期进行科学判定,构建并应用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缺口精算模型,为满足农村养老需求,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效控制养老金缺口提供决策支持和实践参考。

一、文献综述

(一)人口老龄化与老龄化高峰期

Leslie模型、灰色预测、Logistic回归模型等人口预测模型的构建、修正和应用为人口测算和人口老龄化分析奠定了数理基础。殷海善等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指出,2010年,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49.72%,老龄人口占全国老龄人口的55.92%,而且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水平[2]。杨光辉和任强等构建模型预测我国人口发展趋势,结果显示,2020年左右,我国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3.82亿人;2055年左右,老年人口达到峰值;2030-2064年,60岁及以上人口始终保持4亿以上,占总人口比例较大,处于“老龄化高峰期”[3-4]。由此,我国在面对人口的整体性发展趋势和现实问题时,可通过扩展劳动力、增加税收、提高退休年龄[5]、调整生育政策[6]、提高养老保险支付水平[7]等具体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8]。

(二)农村养老金缺口

波萨克·苏潘(Börsch-Supan)等认为,可以运用新推出的“里斯特养老金”资助德国私营养老金计划,以填补养老金缺口[9]。钱振伟等认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预测农村人口、构建养老金收支模型,测算结果表明未来30年农村养老金将呈现收不抵支的发展态势[10]。封铁英等以需求为导向构建新农保筹资规模测算模型,定量分析2011-2040年农村养老需求和新农保筹资金额,并强调缴费率、补贴率、替代率等制度参数对农村养老金的重要影响[11];基于参数优化的视角构建新农保基金收支平衡精算模型,通过参保率、个人缴费率、养老金计发月数和基金投资收益率等参数调整分析基金长短期平衡状态,提出缩小基金缺口的对策建议[12]。邓大松和韩晓建提出,我国应加大新农保宣传力度、强制实施农村基础养老保险,国家财政保证农村养老金安全、落实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合理划分地方各级财政责任、重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关系,加强政策执行力、完善经办管理体制,加强新农保基金管理、探索新农保与其他制度有效衔接机制,建立土地补偿机制、强化传统家庭保障重要作用等对策建议,以控制农村养老金缺口规模[13-14]。

(三)研究特征

学界已有的研究多关注人口老龄化特征、问题、原因及新农保基金收支的一般测算方法,缺乏对人口数量最多、比重最大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准确定位,尚未完全建立适用于该特殊时段的农村养老金缺口精算模型,难以对缺口随老龄化程度的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做出前瞻性分析预测。

本文以文献综述为基础,认为人口老龄化高峰期是指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特殊时段,该时段内总人口处于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老年人口比例进一步增大、年轻人口比例进一步减小而导致的人口结构严重失衡的动态过程。农村养老金缺口是指在目标期间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小于支出,分别通过年度收支差额和货币时间价值累积额测算当期缺口和累积缺口;同时,以已有研究不足为切入点,在界定上述核心概念和判定农村老龄化高峰期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养老金缺口精算模型,实现缺口变化趋势的动态仿真,提出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缺口应对策略。

二、农村人口预测与老龄化高峰期判定

(一)农村人口预测

人口规模的合理预测是科学判定老龄化高峰期的基础,根据人口动态平衡方程[15]构建人口预测模型:

Lt,1=Lt,0+Bt-Dt

(1)

式中,Lt,1——第t年年末人口数;Lt,0——第t年年初人口数;Bt——第t年年内出生的人口数;Dt——第t年年内死亡人口数。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底,陕西省常住人口3 100余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79%,呈现“一缓、二降、三快、四突出”的发展特点*陕西人大网,http://www.sxrd.gov.cn/0/1/7/35/6374.htm。其中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占陕西省总人口的12.85%、8.53%,与全国各年龄段人口变动趋势保持一致。遵循典型代表性、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原则,本文以陕西省为例根据人口动态平衡方程,分年龄、分性别预测农村人口数量,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为老龄化高峰期判定提供数据支持。

2010-2060年,陕西省农村各年龄组人口预测结果表明,农村总人口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于2032年达到峰值2 475.4万人;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呈现小幅下降趋势;60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则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所占比例不断加大,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

(二)老龄化高峰期判定

关于老龄化高峰期的研究,杜鹏和穆光宗学者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预测未来100年人口发展趋势。指出:2020年后,我国进入加速和重度老龄化阶段;2041-2064年,老年人口总量超过4亿,60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维持在30%、20%以上,称为“老年高峰”[16-17]。

学界已有研究通过对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相对比例双重指标,对老龄化高峰期进行分析,但由于各地区人口绝对数量基数不同,无法得到统一的可推广的普适性标准。因此,本文借鉴人口老龄化的通用判定标准,基于相对指标提出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判定标准为。“当某一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3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20%时,认为该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高峰期时段。”

根据2010-2060年陕西省农村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口预测结果,60岁及以上农村人口自2030年起超过700万人,并于2032年开始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超过30%,在2058年达到目标期间最大值34.31%;65岁及以上农村人口自2030年起超过500万人,并于2029年开始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超过20%,在2058年达到目标期间最大值28.07%。这表明,陕西省农村将在2030年左右进入老龄化高峰期,于2032-2060年目标期间内处于老龄化高峰期时段。此时,老年人口绝对数量与相对比例均较大,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衡,将进一步导致农村养老金收支缺口加大。

三、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缺口预测

(一)模型构建

1.模型原理。本文以社会保障精算理论为基础,以现行新农保政策为依据,以农村人口预测为基础数据,通过新农保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三方筹资机制构建农村养老金收入精算模型,根据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支出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构建农村养老金支出精算模型,进而构建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缺口精算模型(见图1)。

图1 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缺口精算模型构建原理

2.假设前提。假设1:在目标期间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趋于稳定,无重大政策调整。

假设2:在目标期间内,农村养老金收入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暂时不考虑集体补贴、社会赠予等其他情况;

假设3:在目标期间内,各年龄段参保农民参保概率相同,且无退保情况;

假设4:在目标期间内,农村居民具有相同的平均预期寿命和生存极限年龄。

3.模型推导。(1)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收入精算模型。我国农村养老金收入由个人缴费和地方政府补贴构成,均都通过缴费基数乘以个人年缴费率和政府年补贴率计算而得,其中,缴费基数受到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基金投资收益率的影响,则第 年农村养老金收入 为:

(2)

(2)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支出精算模型。农村养老金支出由基础养老金支出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构成。其中,基础养老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用于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个人账户养老金由参保农民个人缴费和地方政府补贴形成积累。

①基础养老金支出。根据2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下文简称《指导意见》)规定,农村老年人口符合条件(年满60周岁)可领取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依据实际情况相应提高。假设农村居民生存极限年龄为100岁,则第t年基础养老金支出BEt为:

(3)

式中,Lt,x——第t年x岁农村养老金领取人数;S——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

②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由正常性支出和返还性支出构成,其中,正常性支出是指对达到养老金领取年龄(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年人口发放的养老金;返还性支出是指在发放期间内(139个月,即60岁至72岁)因参保农民死亡而返还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可依法继承。

对于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年人,其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标准由个人账户养老金累积额除以养老金计发月数计算确定。

第t年参保年龄为a的农民在59岁末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额Mt为:

(4)

式中,z——缴费年限内的第z年;

第t年个人账户养老金年发放标准Qt为:

(5)

式中,R——为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139个月,约12年);

(6)

第t年个人账户返还性支出PE″r为:

(7)

式中,t-1Lt,a=60-i——第t年年龄为a岁的农村死亡人口数;Qa=60-i——第t年参保年龄为a岁的农民个人账户养老金每年发放标准。

由公式(6)、(7),第t年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PEt为:

(8)

③农村养老金支出。第t年农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之和即为第t年农村养老金支出Et:

(9)

(3)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缺口精算模型。由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收入和支出精算模型,推导出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当期缺口精算模型为:

当Vt>0时,农村养老金当期收入大于支出,养老金产生盈余;当Vt=0时,农村养老金当期收入与支出相等,养老金当期缺口为零;当Vt<0时,农村养老金当期收入小于支出,养老金存在当期缺口。

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可推导出目标期间农村养老金累积额为:

V=Vt×(1+r)t-1+V2×(1+r)t-2+…+Vt-1×(1+r)+Vt

(11)

当V>0时,目标期间农村养老金累积收入大于支出,养老金产生盈余;当V=0时,目标期间农村养老金累积收支相等,养老金累积缺口为零;当V<0时,目标期间农村养老金累积收入小于支出,养老金存在累积缺口。

(二)模型应用

陕西省是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首批试点省份之一,制度覆盖范围广、政策实施时间长,基础良好、成效明显,且具有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养老需求激增的显著特征,具有典型代表性和研究可行性。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对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缺口精算模型进行应用。

1.基本参数设定。根据国家和陕西省新农保现行政策规定、相关统计年鉴历史数据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商南县新农保试点区县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 700份,有效回收问卷1 666份,有效回收率98.0%)数据设定精算模型基本参数。

(1)农村人口数据。农村人口数据直接影响农村养老金收支规模,是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缺口预测的研究基础,根据陕西省农村人口预测结果,分别得到劳动人口数(16-59岁人口数)和老年人口数(60岁及以上人口数),并进一步预测老年死亡人口数(平均余命内死亡人口数,即60-71岁死亡人口数)。

(2)新农保参保率。由陕西省新农保试点区县调查结果可知,1 666名调查对象有1 436人参保,参保率为86.2%。而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陕西省新农保实际参保率为79.9%*陕西省人民政府网,http://knews.shaanxi.gov.cn/0/1/6/17/336/343/93587.htm。综合两类数据,本文设定2010年陕西省基年新农保参保率为83.0%,在2011-2020年线性增长为100%,且2021-2060年保持100%参保水平。

(3)个人缴费率和政府补贴率。根据2010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陕西省新农保试点区县调查结果,本文将个人缴费档次(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和500元)转换为相应的缴费率(缴费率=缴费档次/基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5%、7%、10%和12%,设定各档缴费率的加权平均值5%为新农保缴费率。新农保政策规定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缴费补贴不得低于每人每年30元,本文将其换算为补贴率,设定政府补贴率为1%。

(4)缴费基数和增长率。《指导意见》规定,新农保缴费基数为各地县级行政区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根据2001-2012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本文设定新农保基年(2010年)缴费基数为4 105元/人,根据历年收入数据增长率均值设定缴费基数增长率为12.17%。

(5)基金投资收益率。根据政策规定,新农保基金投资收益率为各年度中国银行公布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息率,通过计算近5年存款利息率的平均值,本文设定基金投资收益率为3.15%。

2.预测结果分析。选取陕西省为例,以数据收集、参数设定为基础,通过Matlab编程,对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缺口精算模型进行应用,预测2011-2060年陕西省农村养老金收入、支出、差额及其累积额变化趋势。

由预测结果(见表1,图2、图3)可知,由于农村不同年龄结构人口(16-59岁劳动人口、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0-71岁老年死亡人口)数量及新农保参保率、缴费基数、增长比率等人口变量和相关参数增减变化的显著影响,目标期间(2011-2060年)陕西省农村养老金当期收支均呈现上升趋势,但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支出,在期间末分别达到389.9亿元和2 900.0亿元。

表1 2011-2060年陕西省农村养老金收支、差额及累积额预测(亿元)

图2 2011-2060年陕西省农村养老金收支和当期差额预测

图3 2011-2060年陕西省农村养老金当期差额和累积额预测

2011-2031年,陕西省农村养老金当期收入大于支出,养老金出现盈余;自2032年起,陕西省农村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当期收入小于支出,且缺口逐年增大,在期末当期缺口达到2 513.4亿元;自2045年起,老龄化高峰期陕西省农村养老金累积收入小于支出,且累积缺口迅速扩大,在期末达到21 540.0亿元。为进一步研究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缺口规模、成因及发展趋势,本文根据目标期间陕西省农村养老金收支变化的时间节点,分三个阶段对预测结果进行系统分析。

第一阶段:农村养老金盈余(人口老龄化时期2011-2031年)。

2011-2031年陕西省农村处于人口老龄化时期,农村养老金当期收入大于支出,养老金存在小额盈余,于2020年达到当期余额的最大值52.5亿元;随后养老金当期盈余开始减少,于2031年达到最小值8.69亿元。

在本阶段,陕西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尚未进一步加深,16-59岁劳动年龄参保缴费人数虽逐年减少但比例较大,60岁及以上养老金领取人数相对较少,基础养老金支出较少;在新农保制度推进前期,由于时间尚短,个人账户养老金累积余额仍然较少,发放标准普遍偏低,支出金额同样较少。因而,农村养老金收支差额大于零,出现当期盈余。

第二阶段:农村养老金当期缺口(老龄化高峰期2032-2044年)

自2032年起,陕西省农村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当期支出增幅快速超过当期收入,当期缺口开始出现并逐年扩大,由于货币时间价值的增值效应,自2045年起陕西省农村养老金累积收支差额小于零,累积缺口开始出现。

本阶段,随着老龄化高峰期特殊时段来临,陕西省农村人口结构严重失衡,16-59岁劳动人口数不断减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进一步增多,导致养老金收入增加缓慢而基础养老金刚性支出压力加重,养老金缺口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由于新农保制度的深入推进,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时间增加,积累余额快速增长,发放标准逐步提高,支出金额随之扩大。因而,农村养老金收支差额小于零,出现当期缺口,失衡风险进一步增加。

第三阶段:农村养老金累积缺口(老龄化高峰期2045-2060年)。

2011-2060年,陕西省农村养老金收支累积额呈现先小幅上升后大幅下降的变化趋势,于2034年达到盈余最大值1 175.0亿元,自2045年起,农村养老金累积缺口开始出现,并逐年迅速扩大,于期末达到缺口最大值21 540.0亿元。

本阶段,随着老龄化高峰期进程加深,16-59岁劳动人口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比例分别处于目标期间的最低和最高水平,导致农村养老金缴费来源不足,几乎没有明显的收入增长,而养老金支付需求快速增加,基础养老金呈几何级数增长;新农保制度的运行时间进一步延长,个人账户养老金余额后期积累效应显著增加,发放标准与老年领取人数同步大幅增长,支出压力较老龄化高峰前期更为巨大。因而,农村养老金累积收支差额小于零,出现累积缺口,并呈现急速扩大趋势。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人口动态平衡方程和社会保障精算理论构建农村人口预测模型和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缺口精算模型,以陕西省为例对模型进行应用,预测2011-2060年农村养老金收支与差额,重点分析老龄化高峰期特殊时段农村养老金缺口变动趋势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目标期间陕西省农村养老金收支变化呈现当期盈余、当期缺口、累积缺口三个发展阶段,且老龄化高峰期内农村人口结构与养老金收支双重失衡,缺口规模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制度、基金不可持续性风险加剧。为了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农村养老需求,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促进养老金收支平衡,本文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一)调整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积极应对老龄化高峰期

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乡-城”大规模单向流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与性别失衡等多重复杂因素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程度,引发老龄化高峰期的提前到来。因此,应稳健推行土地流转制度,适时调整生育政策,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全方位改善农村生存、生活、生产、发展环境,提升农村人口质量和健康水平,加速农村产业升级、吸引外出劳动力回乡就业,增加农村劳动人口数量、减少农村老年人口相对比重,在人口规模正常增加的基础上实现人口年龄结构向年轻化转变。同时,借鉴城镇的成熟经验,积极开发农村老年人口资源,更新传统观念,发展老年产业,消除消极心态,激发老年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高峰期特殊时段的到来奠定良好的经济、社会、人口基础,以保证农村养老金的足额筹集和及时给付。

(二)拓展多元化筹资渠道,合理提高农村养老金水平

在新农保试点扩面进程中,农民个人缴费偏低、集体补助缺失、政府补贴激励不足等问题不同程度普遍存在,极大阻碍了农村养老金的筹集力度,不利于老龄化高峰期养老金的足额积累。因此,应加强新农保制度弹性,设计多档可选的具有梯度的差异化个人缴费档次,使其覆盖不同经济条件、富裕程度的农民个体,引导其根据自身状况合理选择缴费档次,使“多缴多得”理念与实际行为密切联系;扶植农村乡镇企业、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并对特殊地区辅以行政干预或转移支付手段,保证集体经济对新农保资金最低限额的投入,弥补集体补助的缺失;建立并实行基础养老金随经济发展、物价变动、通货膨胀的调整机制和政府缴费补贴激励机制,优化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农村商业保险试点和推广,分担个人、集体、政府三方负担,实现多元化筹资渠道拓展,合理提高农村养老金待遇水平。

(三)设计弹性计发办法,缓解近期养老金支付压力

科学测算农村人口平均寿命是合理设计养老金计发办法的基本前提,现行新农保政策规定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为139个月,即假设农村60岁老年人平均余命约为72岁,显然不符合我国农村人口的现实状况(新生命表中提出非养老金业务男性、女平均寿命为76.7、80.9岁,养老金业务表中男性、女性平均寿命为79.7岁、83.7岁*上海证券报,http://www.cnstock.com/ssnews/2005-12-23/qiban/t20051223_963925.htm),而且计发办法同时规定,将个人账户养老金储蓄余额平均分摊到139个月发放给参保农民,该简化做法同样与货币时间价值条件下投资与再投资的基本经济规律不符。因此,应充分考虑东、中、西部区域差异,综合分析农村经济水平、健康状况和社会发展因素,准确计算农民平均寿命,设计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计发月数,并尝试实行按照货币时间价值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年或月发放金额,使其发放水平与增值速度相适应(即前期积累较少、发放较少,后期积累较多、发放较多),在满足不同农村群体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缓解近期农村养老金支付压力,实现远期累积缺口的合理缩减。

(四)科学判定农村老龄化高峰期,有效控制养老金缺口规模

作为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时段,高峰期农村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异常,养老金赤字“黑洞”与财政支付风险迅速扩张,农村养老金缺口呈现短期大幅增加的非常规、临界状态。科学预测、判定老龄化高峰期是对养老金失衡风险进行前示预警的必要前提。因此,应通过健全户籍制度、提高信息化水平、统一统计口径、加强动态管理等全方位措施保证人口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并通过选择合理的人口预测方法、构建精确的人口预测模型,实现对人口变化趋势、发展规律的准确预测,避免出现对老龄化高峰期的错判、误判,以前瞻性地制定、调整人口、社保、财政、经济等相关政策,合理规划未来农村养老金收入来源、支出水平,有效控制养老金缺口规模,促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

[1] 蔡茜,向华丽.我国农村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6(1):99-104.

[2] 殷海善,凌日平,安祥生.农村人口老化对农村人口发展及人口城乡分布影响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20-23.

[3] 杨光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与特点[J].中国人口科学,2005(增刊):155-159.

[4] 任强,侯大道.人口预测的随机方法:基于 Leslie 矩阵和 ARMA 模型[J].人口研究,2011,35(2):28-42.

[5] BENGTSSON T,SCOTT K.Population Aging and the Future of the Welfare State:The Example of Sweden[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011,37(25):158-170.

[6] 孙博,董克用等.生育政策调整对基本养老金缺口的影响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2):101-107.

[7] 李敏,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支出的量化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1):17-23.

[8] 邬沧萍,谢楠.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理论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2011(1):4-8.

[9] Axel H.Börsch-Supan,Michela Coppola,Anette Reil-Held.Riester Pensions in Germany:Design,Dynamics,Targetting Success and Crowding (No.18014)[R].America: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2:1-31.

[10] 钱振伟,卜一,张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仿真评估:基于人口老龄化视角[J].经济学家,2012(8):58-65.

[11] 封铁英,董璇.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规模测算——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筹资优化方案设计[J].中国软科学,2012(1):65-82.

[12] 封铁英,李梦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模拟与预测——基于制度风险参数优化的视角[J].公共管理学报,2010,7(4):100-110.

[13] 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精算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0(5):164-171.

[14] 韩晓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可持续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6):31-35.

[15] 周江涛.开放区域的人口分组要素组合预测[J].西北人口,2006(6):27-29.

[16] 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29(6):90-93.

[17] 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5):29-36.

(责任编辑:冯 蓉)

On Rural Pension Gap Forecasting during the Peak Period of Population Aging

FENG Tieying1,2,NIU Jingjing1,2

(1.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China;2.Research Center of Statistics and Actuarial Science for Social Securit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China)

With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population aging, the peak period of population aging gets close gradually and the rural elderly and their demand increase rapidly. As a result, the pension gap scale is enlarged and the pension imbalance risk is exacerbated. This study determines the peak period of population aging by the rural population prediction and builds a rural pension gap actuarial model for the peak period of population aging. The model is applied by taking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 calculate the rural pension income and expenditure and analyze the trend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rural pension gap, especially during the peak period of population ag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Shaanxi Province will be in the peak period of population aging from 2032 to 2060. The rural pension income and expenditure will be in three stages: current surplus, current gap and cumulative gap, during the target period; the rural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he pension income and expenditure will be unbalanced; the pension gap will be growing in the geometric progression during the peak period of population aging; the system and fund will face unsustainable risks. Finally,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population aging and control the rural pension gap scale,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djusting the rural population structure, spreading diversified financing channels, designing flexible pension payment methods, and scientifically determining the peak period of rural population aging.

rural pension gap; peak period of aging population; population prediction;pension security system

10.15896/j.xjtuskxb.201505012

2014-12-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RK008);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5KRM12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skz2014005)

封铁英(1978- ),女,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社会保障统计与精算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D632.1

A

1008-245X(2015)05-0078-08

①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简称WVS)是由瑞典的一个国际学术组织领导的全球性调查,主要研究受调查国家人民价值观变化情况及其对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影响。1981至2014年,该组织共对57个国家进行了6轮调查。

①网易财经,http://money.163.com/12/0630/11/858ADRT600254RL6.html

猜你喜欢

高峰期缺口新农
蛋鸡产蛋高峰期短的原因
太行山深处的“新农人”
必须堵上尾款欠薪“缺口”
堵缺口
梨树进入生长高峰期 管理技术看这里
新农人时语
新农人时语
防患于未“燃”,温暖过冬So Easy
我国医学物理师缺口巨大
2015年乙烯进口关税下调至1%补充国内需求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