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优3138杂交稻不同栽培密度的分蘖动态及成穗规律

2015-03-07申关望祁玉良鲁伟林徐士库刘新宇余新春李启干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成穗率结实率分蘖

申关望,祁玉良∗,鲁伟林,吴 悦,扶 定,徐士库,刘新宇,余新春,张 顺,李启干

(1.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南信阳 464000;2.潢川县种子管理站,河南信阳 464000)

D优3138杂交稻不同栽培密度的分蘖动态及成穗规律

申关望1,祁玉良1∗,鲁伟林1,吴 悦2,扶 定1,徐士库1,刘新宇1,余新春1,张 顺1,李启干1

(1.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南信阳 464000;2.潢川县种子管理站,河南信阳 464000)

以杂交水稻组合D优3138为试验材料,设7.5万,15万,22.5万和30万穴·hm-2 4个密度,研究该组合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分蘖动态及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特点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杂交水稻;密度;分蘖动态;成穗规律

水稻栽培密度是用于调节群体结构、提高水稻产量和降低成本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最大程度的获得杂交水稻新组合D优3138单位面积的稻谷产量,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充分发挥D优3138的增产潜力。2014年度,开展了适宜插秧群体的试验研究,探求适宜当地种植密度的高产种植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材料

试验田选择在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三队示范园实施。试验田地势平坦并且光照条件优良,排灌条件便利,土质为白墡土,肥力中上等,供试品种为D优3138。为了提高植株密度影响因素分析的精确性,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除了植株密度不同外,其他田间操作、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均保持一致。

1.2处理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处理A:种植密度为7.5万穴·hm-2,株行距为40 cm×33.3 cm,小区实际种植穴数为258穴;处理B:种植密度为15万穴· hm-2,株行距为40 cm×16.5 cm,小区实际种植穴数为520穴;处理C:种植密度为22.5万穴· hm-2,株行距26.6 cm×16.5 cm,实际种植穴数为780穴;D处理:种植密度为30万穴·hm-2,株行距20 cm×16.5 cm,实际种植穴数为1 042穴。试验不设重复,每区面积35 m2,处理间走道预留40 cm。

1.3田间管理

供试品种于4月28日播种,秧田播种量225 kg·hm-2,30 d秧龄移栽。本田施氮肥165 kg· hm-2,基肥、分蘖肥和穗肥按5∶3∶2比例施;过磷酸钙300 kg·hm-2,KCl 225 kg·hm-2,磷、钾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6月25日晒田,7月10日复水,田间水分管理按照大田生产。

1.4记载项目与方法

每处理定点10穴,每隔7 d观察记载分蘖动态,直到移栽66 d为止。每处理定点2个,取有代表性植株5穴,对不同时期发生的分蘖按Ⅰ⁃Ⅸ个时期分期挂牌,具体挂牌时间分别为移栽后的第10,17,24,31,38,45,52,59,66天,挂牌时间以分蘖长出1片展开叶为准,记载挂牌分蘖数。成熟收获时取出4个处理40棵挂牌植株作为考种对象,测定其株高,按照挂牌时期对各期分蘖穗的一次枝梗、二次枝梗、穗长、穗实粒数、千粒重单独考种,并称取不同时期分蘖穗产量及单株产量,计算成穗率、着粒密度、结实率和不同时期穗重对产量的影响率[1]。

2 结果与分析

2.1分蘖消长

D优3138不同栽培密度下分蘖动态及成穗规律见表1。

表1 D优3138组合不同栽培密度不同时期的单株分蘖发生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D优3138该组合A处理水稻单株最高分蘖发生数最高在移栽后24~31 d;B处理为移栽后31 d;C处理为移栽后31 d;D处理为移栽后24 d。A处理最高单株茎蘖总数在移栽后66 d;B处理为59 d;C处理为59 d;D处理为52 d;由此可知,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其单株分蘖发生数依次增加[2],最高分蘖发生数及有效分蘖期相应推迟。

表1显示,A处理在第Ⅴ期成穗率为40.85%,第Ⅵ期成穗率还有9.70%;B处理成穗率高,移栽后Ⅰ,Ⅱ两个重要分蘖时期,其分蘖成穗率均高达100.00%,作为成穗在产量构成中决定因素第Ⅲ,Ⅳ期的二次分蘖成穗率高达97.87%,86.27%,远高于A,C,D处理;第Ⅴ期成穗还高达56.67%,第Ⅵ期成穗率为8%;C处理第Ⅴ期成穗仅为26.92%,D处理第Ⅴ期成穗仅为11.54%,第Ⅵ期成穗率为0。因此在水稻稀植条件下,后期成穗率大幅度提高,在水稻产量构成中起到的作用较大。

2.2经济性状

对不同处理分蘖穗部经济性状进行比较分析(表2)可知,栽培密度对分蘖穗部的经济性状影响比较大。同一个处理间,随着分蘖时期的推迟,其一次枝梗、二次枝梗、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实率与着粒密度有所下降,分蘖前期与后期千粒重均比分蘖中期千粒重较小;不同处理间同一时期千粒重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不同处理间千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不同处理间A与B处理结实率、穗总粒数及穗实粒数、千粒重均明显高于同分蘖期的C与D处理,即随着密度的降低不同时期分蘖穗的经济性状明显优于较高密度同时期发生的分蘖穗。

2.3产量

不同栽培密度情况下分蘖穗各个时期对产量的影响不完全相同(表3)。随着密度降低,早期分蘖穗对产量的贡献呈下降趋势,中后期分蘖穗对产量贡献呈逐渐增加的趋势[3-4]。A处理Ⅰ,Ⅱ分蘖穗对产量贡献25.53%,B处理Ⅰ,Ⅱ分蘖穗对产量贡献30.25%,而C,D处理的贡献率为35.36%,52.14%,然而A,B处理在Ⅴ,Ⅵ,Ⅶ后三期分蘖穗对产量还有所贡献。

表2 D优3138不同处理不同时期分蘖穗的穗部性状比较

表3 D优3138不同处理分蘖穗对产量的贡献率

3 小结与讨论

D优3138在不同的栽培密度下,尤其在B处理也就是15万穴·hm-2处理水平,其杂交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成穗率及单株有效穗均比C,D处理有大幅度提升,从而构建出稀植条件下获得高产的高质量群体。

不同栽培密度对穗部性状影响较为明显,在较低密度时,D优3138杂交水稻组合分蘖成穗在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千粒重方面得到整体优化,不仅早期分蘖穗经济性状变化,中后期分蘖穗的经济性状同样得到改善;结实率方面低密度的同时期结实率高于高密度结实率;随着密度降低,早期分蘖穗对产量的贡献呈下降趋势,中后期分蘖穗对产量贡献呈渐增趋势。

杂交新D优3138属于中籼稻组合,穗型较大,该组合在B处理也就是15万穴·hm-2处理水平,其经济性状及产量性状表现突出,能更好地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适合在信阳及豫南稻区大面积示范与推广。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品种的不同分蘖能力与穗型的大小选择种植密度,这样可构建合理群体,促高产稳产,确保增产增收。

[1] 祁玉良,石守设,鲁伟林,等.不同栽植密度杂交稻分蘖成穗规律及其穗部性状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5(22):177-181.

[2] 文云书,刘辉,陈光玉,等.杂交水稻不同移栽规格及密度对产量影响的研究[J].耕作与栽培,2012(1):29-30.

[3] 黄冬福.种植密度影响水稻农艺性状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70-71,76.

[4] 姚支农,付国林,李定超,等.水稻不同栽插方式与栽培密度对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0(2):40,61.

(责任编辑:张瑞麟)

S 511

A

0528⁃9017(2015)11⁃1807⁃03

文献著录格式:申关望,祁玉良,鲁伟林,等.D优3138杂交稻不同栽培密度的分蘖动态及成穗规律[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1):1807-180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1131

2015⁃06⁃19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01⁃61);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21100110200);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142102110029);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3GB2D000291)

申关望(1981-),男,河南信阳人,助理研究员,本科,从事水稻栽培育种研究工作。E⁃mail:xynkgws@126.com。

祁玉良。E⁃mail:xynkqyl@163.com。

猜你喜欢

成穗率结实率分蘖
籼稻两用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与花器官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水稻应用生物碳硅肥效果研究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
不同栽培措施对两种枣结实的影响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
绿先机复混肥对直播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七个水稻粳型不育系的柱头活力
华粳6号水稻密度与肥料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