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P环形模式在社会工作督导中的运用与反思
2015-03-06韩晶
韩 晶
(山东管理学院劳动关系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ITP环形模式在社会工作督导中的运用与反思
韩 晶
(山东管理学院劳动关系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玛丽昂·博戈与伊莱恩·韦达提出的ITP(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环形模式对于解决一线社工理论与实务相脱节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回溯到反思、联结,再到专业回应的ITP环形模式运用过程,检视了社会工作者拥有的专业知识状况及已有的价值理念系统。通过这一过程的不断循环,社工得以完成对服务对象的专业介入活动。ITP环形模式的运用是对社会工作证据为本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但这一模式的内化需要社工个人付出努力、来自督导的专业支持,以及专业服务机构的制度支持。
ITP环形模式; 社会工作督导; 证据为本理论
一、ITP环形模式引入社工督导中的背景介绍
作为社会工作行政体系架构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工作督导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关键。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且呈现出外生性较强的特点,致使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督导或学校实习督导的发展都相对滞后于实务的需要。如何进行有效的专业督导,既是困扰专业服务机构、社工教育发展以及让服务效果得到社会认同的问题,也是制约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
(一)本土社会工作督导制度的确立
近年来,随着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相关政策的出台,民办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力量日益壮大,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老师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现象已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之中。为了规范、指导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各地社会工作协会、服务机构开始寻求与国内外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老师、实务工作者合作,聘请专业督导即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其用意主要有三点。一是保证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背景下,大量社工被安排在民政事业单位、妇联、残联、司法所、社区等领域开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建设、婚姻家庭、残障服务、精神康复、矫治帮扶等专业服务工作。这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定位社工的服务角色以及保证他们开展专业服务的质量,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具备丰富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的人员担任督导。二是保证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限于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相互交织的冲突,如何在这种冲突中寻求新的平衡,使政府部分服务职能让渡给社会,需要进行政策的倡导,需要负有专业发展使命感的督导去推动。三是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及国际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接轨。正是在上述现实条件的影响下,大量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及社会工作专业协会都以协议的形式聘请了富有理论与实务经验的老师或实务工作者担任督导,这标志着本土社会工作督导制度的确立。
(二)社会工作督导的方式与内容
限于“嵌入式”的社会工作服务开展模式,我国社会工作督导既不同于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初期“一对一”的师徒式督导、训练式督导与管理式督导,也不同于现代西方社会和中国香港地区的融管理、训练、咨询于一体的专职督导工作模式,它采用的是兼职、以座谈式或小组式为主的咨询式督导方式。在这种方式之下,社会工作督导基本上涵盖了专职督导功能的范围,如行政性督导、教育性督导与支持性督导,但每一种督导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则较为笼统,缺乏针对本土具体实务情境的督导。
(三)社会工作督导中的困惑与低效能
由于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尚未成熟,以及社会工作督导外聘及兼职的特征,社会工作督导的内容较为宽泛,督导的持续性、有效性与权威性受到了严重挑战,具体表现为一线社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超出了专业督导的范围。以××市社会福利院一线社工的督导为例,该福利院社工需要督导的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岗位式或嵌入式社工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建立、沟通等问题,例如如何让社工服务的用人单位接纳社工及社工的职能定位、作用发挥等。二是社工遇到的具体的、情境化的问题,譬如如何让爱“挑刺”“多事”的老人听话、服从院方管理。三是社工开展专业服务的技巧使用问题,如老人在小组中跑题了社工该怎么办。面对社工的上述问题,如果一个个地去解决,会发现社工在每次督导会上提出的问题大都相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督导的效果呈现低效能状态。
二、ITP环形模式在社会工作督导中的运用
(一)何谓ITP环形模式
ITP,是指理论与实务相整合(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TP环形模式是指整合过程中从回溯→反思→联结→专业回应→回溯……的依次循环。这一过程的起点是信息获取,即回溯,是指关于某具体实务情境的所有信息的回想,包括准备性思考和实务接触本身。反思是指社工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思考,即社工对实务情境的个人联想,其目的在于获得关于这些过程的自知。联结要求将关于某情境的实际情况和看法进行抽象或概括,并归纳出相关知识基础的一般要素。专业回应是选择和实施计划,为下一步的情况做好准备。详见图1。[2]
图1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整合
(二)案例引入——ITP环形模式的具体运用
1.案例介绍
杨奶奶和宋奶奶住在福利院的同一屋,他们经常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发生争吵,这让社工小孟真是犯了愁。经过小孟的大量个案工作之后,杨奶奶作出了让步,而宋奶奶则依旧数落杨奶奶的不是,不断抱怨。小孟与杨奶奶沟通,老人觉得自己可以忍受,只是需要一个人聊聊就行。而与宋奶奶沟通,她虽然承认杨奶奶的改变,但是仍然抓住小事不放手,仍认为杨奶奶的某些行为是故意的。一旦小孟为杨奶奶的某些行为作出解释,宋奶奶则不愿再继续话题。面对宋奶奶,小孟感到束手无策,她觉得老人现在是多疑和步步不让,不承认自己有过错,并且很会规避主要话题。小孟一遍遍跟宋奶奶强调杨奶奶已经作出了很大的让步,影响她休息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可是宋奶奶就是抓住杨奶奶咳嗽和自语的问题不退让 。私下里小孟自己常想人应该是越老越看得开、越不去计较一些东西才对呀,可是为什么在福利院碰到的老人都很自我,甚至自私呢?无论怎么跟他们讲都讲不通,为此小孟非常头疼。小孟希望督导告诉她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可行的方法。
2.案例分析
在老年机构中同住一屋的老人常会因生活习惯或性格不同的原因发生争吵,这一问题几乎难于避免。通常处理这类问题采用的是个案工作方法与同理的技巧,通过增强老人彼此的包容性来淡化矛盾,让老人的社会功能能够正常发挥。杨奶奶和宋奶奶相互吵架的问题,小孟向督导反馈过很多次,几乎每次小组会议督导都会给小孟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但当杨奶奶和宋奶奶吵架的具体情境发生变化时,小孟便会为之苦恼,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以致于有一段时间小孟认为督导的建议在实际情境中不管用,老人的问题照样得不到解决。为此小孟的督导很苦恼,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方法在实际运用中也顿时显得那么微弱与渺小,甚至可有可无,起不到任何作用。在阅读了ITP环形模式的基础上,督导发现社工小孟之所以会出现老人实务情境应对不良的状况,原因在于社工的个人成见、实务经验及专业敏感度不足。通过实务中自觉运用ITP环形模式,可以有效克服上述问题。
妇幼保健档案管理工作是妇幼保健业务中一项重要管理内容,对整个妇幼保健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妇幼保健档案管理工作存在有非常多的问题,很难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无法将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出来。妇幼保健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要提高在妇幼保健档案管理工作方面重视度,其次完善妇幼保健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的同时提高妇幼保健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养,提高对妇幼保健档案管理安全的重视度,最后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提高妇幼保健档案管理水平,进一步更好地满足妇幼保健工作实际需要,为妇幼保健机构的发展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3.ITP环形模式的运用
针对社工小孟遇到的问题,ITP环形模式在社工督导中的具体运用如下。
(1)回溯。本案例的社工就职于社会福利院。案主是两位80多岁的老奶奶,经常吵架。宋奶奶有4个子女,都非常孝顺,经常给老人送饭、送粥。其子女也知道两位老人吵架的事,但都是多劝自己家的老人。据其子女讲,宋奶奶这一辈子一直被他们的父亲宠着,养成了无法迁就别人、只能要求别人为她付出的性格。杨奶奶属于以房养老,老伴去世后,她就把自家房子卖了,然后带着钱来到福利院养老。杨奶奶有两个子女,对其也很孝顺。但杨奶奶有气管炎,必须经常通风,少吹空调。宋奶奶的需求恰好与杨奶奶相反,她不喜欢通风,爱吹空调。这是两位老人经常吵架的原因之一。看电视选哪个台、音量多大,是两位老人产生矛盾的另一个原因。
(2)反思。本案例的社工小孟是一个刚从大学校门走出的学生,没有与老人深入接触的经历。通过反思,她正视了自己对案主的先入为主,如小孟认为经常吵架的老人毛病多,带着这种负面情绪很难做到高程度的同理。另外,小孟的很多想法被已有的认知或观念所框住,如人越老就越能想得开,这一点和实际中所遇到的“老小孩”相冲突。最后,小孟在服务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价值判断,如小孟一遍遍跟宋奶奶强调杨奶奶已经作出了很大的让步,影响她休息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社工在服务中应尽量保持价值中立,并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社工需要做的是积极地去理解,而不是说服,否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给服务对象带来压力与不快。
(3)联结。关于老年人的心理——社会知识对理解案主的行为、想法有所帮助。另外,案主长期生活所养成的家庭习惯、生活方式会影响案主现在的生活状态及外显行为、需求表达。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知识可以提高社工对案主行为的同理能力。关于此案例的干预重点可以放在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层面,包括子女的支持、社工及福利院其他老人的支持。
(4)专业回应。社工可以继续与案主、他们的子女讨论,看看案主目前最需要解决的“真”问题是什么,也有可能这个问题不存在,只是老人希望以这种方式引起社工的关注。在对案主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做到深入了解的同时,尽量去鼓励、支持两位案主的行为发生改变,并安抚好他们的情绪,找到两位案主交往的平衡点。如果这样做仍然不见效果,社工可以考虑结合两位案主的不同需求状况,促使环境发生改变,如在案主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争取让案主各住1间屋。
三、ITP环形模式运用的效果分析及反思
(一)ITP环形模式运用的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对ITP环形模式的运用,社工小孟开始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还很欠缺,对老人的心理状况、行为方式也缺乏了解,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框架去解决问题,致使小孟在工作中处处碰壁。ITP环形模式的运用让小孟找到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回溯让社工小孟深入地了解了杨奶奶和宋奶奶的生活背景,反思则让小孟对个人已有观念进行了检视和思考,而联结则让小孟有意识地将专业的知识运用于实务之中,专业反应又从微观的角度让小孟采用具体的专业技巧、模式和方法对杨奶奶和宋奶奶实施介入。经过这样一个从回溯→反思→联结→专业回应的过程,不但让社工检视了个人的专业知识系统,也对个人在服务中呈现的价值观念系统进行了彻底反思。通过社工的实务介入之后,再回到回溯→反思→联结→专业回应的过程,在这个环形过程的不断循环之中,完成对服务对象的介入。
(二)ITP环形模式运用的反思
1.ITP环形模式的运用是对证据为本的理论的丰富
证据为本的实践首先出现于医学领域,即在照顾患者的决策之时要有意识地、清晰地、具有判断力地运用当前最好的证据。[3]其随后影响到社会工作领域,开始对“权威为本”“经验为本”的观念进行挑战,并取而代之。证据为本的实践成为社会工作呈现科学性与专业性的重要策略。玛丽昂·博戈与伊莱恩·韦达提出的ITP环形模式是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丰富。首先,ITP环形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回溯”,强调了社工要在实务中收集案主的资料,这是开展服务所依据的第一个证据;其次,ITP环形模式的第三个环节强调了将“案主证据”与“专业理论证据”相结合;最后,ITP环形模式的第四个环节强调了“社会工作实务证据”。在强调证据为本的同时,ITP环形模式的第二个环节“反思”则凸显了对社会工作者自身价值理念系统的检视,提升了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专业服务的人性化与“全人化”,更好地诠释了社会工作专业助人的独特魅力与内涵。
2.ITP环形模式运用的现实困境
ITP环形模式在督导中的引入,的确让一线社工感到耳目一新,终于找到了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方法,同时也看到了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所在。但是大家在遇到具体的现实情境时,发现被他们视为“尚方宝剑”的ITP环形模式仍难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且服务中根本没有时间按照ITP环形模式所要求的各个环节循环下来。那么ITP环形模式是不是又变成了社会工作理论中的“空中楼阁”?ITP环形模式的运用遭遇了何种现实困境呢?
其一,ITP环形模式运用存在的第一个潜在预设,即社工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对社会工作服务理论、知识、方法均有较好的掌握,这样才能在ITP环形模式的“联结”环节敏锐地找到相应的知识点。但受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及个人学习能力的影响,一线社工在知识掌握层面呈现参差不齐的状况,很难做到有效“联结”。
其二,ITP环形模式运用存在的第二个潜在预设,即社工具备较高的专业反思能力。这一点与实际情况也不相符合。一线社工多数没有受过严格的实习训练,且又是刚毕业的学生,看问题的视角较为单一,往往受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影响,难以对个人社工服务的价值体系进行彻底的检视与反思。
其三,ITP环形模式的运用需要社工付出很多精力与心血,才能将这种模式从有意识到无意识逐渐内化,在服务中真正做到专业自觉。由于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面对日常繁杂的工作内容,社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致使ITP环形模式的运用仅仅停留在初步学习、认知的阶段。
3.ITP环形模式运用困境的应对办法
正如每一种理论都有它相应的局限性一样,ITP环形模式的运用需要营造一定的专业氛围。首先,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在考核社工的时候应突出对专业性的要求这一标准,将服务的专业性与社工绩效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一线社工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应用专业知识的积极性。[4]其次,限于一线社工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的状况,督导在专业咨询的过程中最好指导社工如何运用ITP环形模式,找到他们应该补充的知识要点,并作为督导后的作业予以完成。最后,督导较社工而言,往往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可以将其经验与社工一起分享,引导社工多接触社会,加深对千姿百态的社会现象的认识,做到多视角地看待与分析社会现象。这样,可以逐步提高一线社工的反思能力,将社工的专业成长与个人人格成长相互结合起来。
鉴于我国本土的文化、政治体制特征及专业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现状,关于如何在实务领域中有效地开展专业督导工作,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还需要尊重本土的文化及考虑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环境。在不断建构本土社会工作督导模式的同时,持续反思社会工作督导应有的专业性与专业发展的使命感。尽早确立本土专业督导行为操作手册,以规范、指导、约束督导的专业行为。
[1]张莉萍,韦晓冬.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督导人才培养研究报告——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6):8—15,30.
[2]玛丽昂·博戈,伊莱恩·韦达.社会工作实习督导实务:理论与过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
[3]何雪松.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及其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1):13—18.
[4]张洪英.中国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模式的发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56.
(文字编辑:徐朝科 责任校对:贾俊兰)
2015-04-20
韩晶(1979—),女,汉族,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韩晶.ITP环形模式在社会工作督导中的运用与反思[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4):30—34.
C916
A
1671-623X(2015)04-00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