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考
2015-03-06王福栋
王福栋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科学系,山东 淄博 255130)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考
王福栋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科学系,山东 淄博 255130)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人们常用的一句话,然而很多人对它的出处及所涉及的人物都有所误解。本文经过材料的比对得出结论,认为这句话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这句话的准确出处应该是《初刻拍案惊奇》,且这句话与李广并无关系。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出处;李广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然而关于这句话却有诸多可供探讨的地方,例如:这句话的准确出处;这句话和李广有无关系;这句话的形态演变。我们都知道这句话是一个论断,重点就一个字——“诚”,只要有足够的诚心就可以创造奇迹。根据笔者的考证,这句话的形成并不是由某人一时创作造出来的,其形成有一个有序的过程。这句话的最早形态当见于《庄子·渔父》: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1](P823)
庄子在《渔父》这篇文章里面主要论述的问题是“真”,即“精诚”。他让一位“客”劝导孔子,不要只是四处奔走以求恢复仁义,那样难免罹祸,而是要保持内心之“真”。这几句话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前半句十分相近,都是论述“精诚”之重要性。
第一次将“精诚”和“金石为开”联系在一起的是西汉的韩婴,李广就和他生活在一个时代。韩婴出于论诗的需要曾经提出了这样的论点:
勇士一呼,三军皆避,士之诚也。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石为之开,而况人乎!夫倡而不和,动而不偾,中心有不全者矣。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先王之所以拱揖指麾,而四海来宾者、诚德之至也,色以形于外也。诗曰:“王猷允塞,徐方既来。”[2](P230)
韩婴以上的论述精炼有力,在提出“诚”之后,紧接着引用了熊渠子射石的例子作为例证,非常恰当。简短论述之后,他又引用了孔子的话作为佐证,最后还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作为理论支持。应该说韩婴的这段论述是非常成功的。然而我们的注意点并不在此,我们要注意的是,“诚”与“金石为开”被第一次联系在了一起。同时还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让“石”开的人是楚国熊渠子。
韩婴之后,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提到李广也曾经把箭射进过石头里面: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3](P2871)
事情的经过与熊渠子射石的经过基本一致,这不免让人怀疑司马迁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而把熊渠子的事迹放到了李广的身上。①司马迁去世后的又几十年,刘向在他的《新序》中几乎原文引用了韩婴的那段文字:
勇士一呼,三军皆辟,士之诚也。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却复射之,矢摧无迹。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唱而不和,动而不随,中必有不全者矣。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先王之所以拱揖指挥而四海宾者,诚德之至,已形于外。故《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此之谓也。[4](P292)
这段文字与韩婴的论述几乎一致。不同的是,刘向给熊楚子射石的故事增加了一个结尾——“却复射之,矢摧无迹。”这样一来,李广射石的故事就和熊楚子射石的故事完全一样了。这个故事结尾的增加很有意思,我们推断刘向增加这个结尾的原因,要么是刘向自己给韩婴讲的这个故事增加了一个结尾,可能他觉得这样更能突出熊楚子的神力;要么是他看了司马迁的《李将军列传》,学习了司马迁写李广射石的方法,让熊楚子第二次尝试射石。如果是这样的话,刘向就应该同时提到李广,可是这段文字并没有提到李广,这很奇怪。所以,他学习司马迁写李广射石写法的可能性很小。那么结论就是,刘向给这个故事增加了一个结尾,他与司马迁在写人射箭入石这件事上不谋而合地采用了同一种写法。
西汉灭亡之后,东汉王充在他的《论衡·感虚》中也说过类似“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的话,只不过文字是有差别的:“精诚所加,金石为亏。”[5](P228)而且没有提到李广。
东晋的干宝对于韩婴的观点非常赞同,他在《搜神记》中也几乎全文引用了韩婴的那段话,不过他弄错了一句——他把韩婴的话当成了刘向的话。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话中他把李广射石的故事也加了进来:
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射之,没金鎩羽。下视,知其石也。因复射之,矢摧无迹。汉世复有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射虎得石,亦如之。刘向曰:“诚之至也,而金石为之开,况于人乎!夫唱而不和,动而不随,中必有不全者也。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6](P681)
至此,李广与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才被联系到了一起。然而,李广是否曾经将箭射进石头已经颇值得怀疑②,而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话从汉代产生到东晋干宝才将这句话与李广联系起来也非常有意思。所以,我们大致可以说李广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并没有关系。
干宝之后的又将近一百年,范晔在他的《后汉书》中用了“精诚所加,金石为开”[7](P1447)这句话。范晔的这句话对后代影响深远,以至于明代人还在引用范晔的这种说法。
从干宝之后到五代十国结束,其间的时间跨度有600年之久,中间还有伟大的唐代。但我们从现有的资料中却很难找到类似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的语句。直到宋代才又见到了这样的表述,例如宋樵在他的《通志》中说:“精神所加,金石为开”[8],与范晔的“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仅一字之差。张嵲在他的《紫微集》中说:“苟有诚心,金石为开”[9]。元代诗人唐元为了写诗的需要将这句八个字的话改编成了七个字:“精诚所致贯金石”[10],这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很接近。明代人对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接受最为活跃,比如冯琦和梅鼎祚就原文采用了范晔的说法,而倪谦则将这句话改编为“积诚所感,金石为开”[11]。相比之下,杨士奇则基本原文引用了干宝的说法:“诚之至也,而金石为之开”。明朝末年,凌濛初在《初刻拍案惊奇》第九卷中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贞心不寐,死后重谐。”[12](P102)至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才第一次真正出现,且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如果我们用表格的方式来审视这个变化过程,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形成过程就更为清晰了:
时代版本战国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西汉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石为之开,而况人乎!———韩婴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刘向东汉精诚所加,金石为亏———王充东晋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射之,没金鎩羽。下视,知其石也。因复射之,矢摧无迹。汉世复有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射虎得石,亦如之。刘向曰:“诚之至也,而金石为之开,况于人乎!———干宝南朝宋精诚所加,金石为开———范晔宋代精神所加,金石为开———宋樵苟有诚心,金石为开———张嵲元代精诚所致贯金石———唐元明代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冯琦 梅鼎祚积诚所感,金石为开———倪谦诚之至也,而金石为之开———杨士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凌濛初
如此,本文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最早源头当是西汉的韩婴,它最准确的出处是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九;
第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开始就一直和楚国的熊渠子射石故事联系在一起,这句话与李广发生联系是由东晋的干宝后添上去的,其与李广并没有必然联系;
第三,古人对于熊渠子因为心诚而将箭摄入石头的接受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这件事的结论表述却并不一样。也就是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话的形成,是经过了一个一千多年的漫长过程才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形态。
注释:
①具体论述见笔者拙文《李广射石形象的生成与演变》(2015年8月《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②同上
[1](战国)庄子.庄子今注今译[M].陈鼓应(注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汉)韩婴.韩诗外传集释[M].许维遹(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汉)司马迁.史记[M].(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汉)刘向.新序校[M].陈茂仁(校正).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7.
[5](汉)王充.论衡校释[M].黄晖(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
[6](晋)干宝.搜神记[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7](宋)范晔.后汉书[M]. (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8](宋)宋樵.四库全书.通志[C].卷七十九上.
[9](宋)张嵲.四库全书.紫微集[C].卷一.
[10](元)唐元.四库全书.筠軒集[C].卷四.
[11](明)倪谦.四库全书.倪文僖集[M].卷三十一.
[12](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李志红)
"Faith will move mountains" is a common saying, but many people have a wrong idea about its origin and the relevant character.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materials,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saying has experienced a long process, which takes its origin fromFirststrikethetableinsurprise, has no relation with Li Guang.
faith will move mountains; source; Li Guang
2015-06-11
王福栋(1980-),男,河北宣化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研究。
H039
A
(2015)03-00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