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库献策中国制造和区域发展大战略——国研智库论坛2015年会综述

2015-03-06车海刚

中国发展观察 2015年9期
关键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智库京津冀

本刊记者 车海刚

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蓝图的重要一年。随着中央对“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工业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全面部署和强力推进,中国的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格局正面临着历史性的重构与升级。

9月12日,以“中国制造与区域发展:大战略、大格局”为主题的“国研智库论坛2015年会”在北京国谊宾馆举行。这是国研智库论坛自去年9月创立以来的第二次年会。年会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国研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各类智库和研究机构、国内外企业、新闻媒体等各界代表约500人出席论坛,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年会为期一天。在上午的主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致开幕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发布国研中心一年多来的重要课题研究成果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15”;下午举行了5场不同专题的平行论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隆国强,原副主任刘世锦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隆国强主持了上午的开幕式及研究成果发布。下午的平行论坛分别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来明、王一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宏观部部长余斌,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包月阳主持。

中国经济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强劲的增长动力,应当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中国经济近一两年来的表现及未来走势,是国内各界和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长约一个小时的开幕致辞中说,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依然十分复杂,全球资本市场剧烈震荡,新兴市场货币持续贬值;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长期以来粗放式增长所积累的矛盾和风险集中暴露,经济增长旧动力日益减弱、新动力接续不足。

虽然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风险和挑战,但李伟认为,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后发优势仍然是我国可能保持较快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我们对未来我国发展的前景有充分的依据充满信心。

对此,李伟从发展空间和增长动力两大角度进行了分析。首先,无论是从供给方面看,还是从需求方面看,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的发展空间都还十分巨大。一是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蕴藏着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二是推进高质量的城镇化,将创造巨大的投资需求;三是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化发展,将带来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四是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五是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化将拓宽发展的外部空间。其次,从支撑经济发展的力量来看,随着改革的推进和一系列政策的落实,我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正在增强全社会发展动力;二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

“总之,中国经济不仅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还有着强劲的增长动力。”李伟表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不懈地创造公平、透明、规范、有序、法治的市场竞争环境,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就一定能把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强劲的增长动力转变成强大的现实生产力,引领新常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迈向更高阶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4-2015年度的研究成果涉及四大方面,紧密联系中国现阶段发展实际,针对诸多重大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在去年9月举行的“国研智库论坛2014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年度研究成果首度面向社会公开、集中“亮相”。今年的年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再次代表国研中心发布2014-2015年度的部分重要研究成果及其出版情况。

张军扩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国务院直属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自2010年开始,每年选择部分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公开出版,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这就是由中国发展出版社连续出版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到今年,丛书已连续出版六年,共计86种图书。其中有的图书荣获了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学术荣誉,许多研究成果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参考。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丛书给予充分肯定。

据张军扩介绍,2015年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共有20本(其中一本稍后出版),出自19个重要研究课题,主要反映了国研中心在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是发展战略层面的问题,包括《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问题研究》《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战略性区域研究》《信息化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研究》《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与政策》《建设全国统一市场:路径与政策》。二是重点领域改革及改革推进问题,包括《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国垄断性行业改革:评价及进一步改革思路》《完善我国地方税体系研究》《改革方法论与推进方式研究》《对外开放关键领域的新突破》《国家高新区政策绩效评估与发展转型研究》。三是“三农”与城镇化问题,包括《集体所有制下的产权重构》《农村土地金融制度与模式研究》《引入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的理论、方法与政策选择》《扎根城市之路——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的路径与政策研究》。四是文化和教育问题,包括《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路在何方——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研究》。丛书紧密联系中国现阶段的发展实际,针对诸多重大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是一套能体现中心研究水平的优秀丛书。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各研究部(所)的魏加宁、侯永志、叶兴庆、赵昌文、吕薇、赵晋平、任兴洲、马骏、陈国堂、赵树凯等10位资深专家分别对其中11个课题作了具体介绍和解读。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对课题研究成果及丛书进行了点评。

辜胜阻着重点评了丛书中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与政策》一书。他说,这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于“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具有重要启示,就是要以绿色发展的全新发展观来引领生态文明。

在辜胜阻看来,人类经历了四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必须实现向生态文明即绿色文明的转变。他提出,绿色发展要兼顾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应,依靠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三大支撑,借助技术、金融、文化三轮驱动。他同时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一要务是绿色发展。

刘尚希借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古语,称赞国研中心的研究成果既有道的层面,也有术的层面。他说,中国的发展作为人类文明转型的一种探索,不是亦步亦趋地重复工业化国家走过的路,而是要走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国研中心的研究都是围绕这样一个深刻的命题进行的,这就是“道”。而“道生一”的“一”,在中国语境下就是中国文明的转型问题,这个转型正处在一个门槛上;“一生二”,是生出了两个问题——发展问题和改革问题;“二生三”,是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树立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平等互利意识,形成利益、风险和命运共同体

下午的5场平行论坛,主题分别是“‘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中国智库的发展与历史责任”以及“主题休闲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来自中外政、学、商界的30多位嘉宾就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国制造大战略以及智库之责任等话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和交流。

第一场平行论坛围绕着“一带一路”战略展开研讨。“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的重大国家战略,两年来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主持该场论坛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来明说,随着丝路基金的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的签署以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一纲领性文件的发布,“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收获,并引领和带动我国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

“‘一带一路’是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给国际社会提供的一个重要公共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说,“一带一路”从倡议到宣介,开始进入一个扎实推进的新阶段。这一战略与此前一些国家提出的相关倡议,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说完要算数,迅速转换成行动”。

为此,隆国强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树立三种意识——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平等互利意识。其中,机遇包括基础实施建设的机遇、获取资源的机遇等,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去认识、分析和把握这些机遇。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文化风险、市场风险等,有的风险是开展国际经营普遍会遇到的风险,有的则可能是某个地区特有的风险。他特别强调,不能用不平等的心态推进“一带一路”,要充分尊重当地的老百姓和政府,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真正让合作伙伴、上下游供应商、当地政府和人民等相关各方一起在发展中受益。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在发言中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五忌、五要”。他说,一忌虚张声势,要真抓实干;二忌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三忌盲目行动,要因区制宜;四忌浅尝辄止,要软硬并重;五忌急于求成,要久久为功。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在发言中说,对于“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国际战略,要先谋势而后谋利,如果首先想到利的问题,恐怕别人就会害怕,就会适得其反。如何造势?他认为,关键在于形成共同体意识——利益共同体,风险共同体,命运和责任的共同体。

作为安全和反恐领域的专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特别助理李伟表达了与刘尚希相似的看法。他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点,同时也是对和平与发展、对全球化平衡发展的促进,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核心。李伟表示,“一带一路”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如何由顶层设计进而落到实处,我们的企业要树立好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用优良的文化和行为来影响所到的国家和地区。“如果仅仅是经济动物,就永远只能停留在利益共同体的层次,而不能达到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高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从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他提出,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是中国强化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将为中国制造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供重要机遇;中国要引领“一带一路”区域的价值链合作,必须做到“内外兼修”。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要正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着力构建有利于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除“一带一路”之外,中央确定的另外两大区域发展战略。今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意味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也被寄予厚望。本次年会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设定为第二场平行论坛的研讨题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在该场论坛的主旨演讲中,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的精神以及他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思考,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的地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定位、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北京的经济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机制等四个方面谈了看法。

在张军扩看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三大新战略,并非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否定,而是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拓展、加强和深化。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定位,张军扩说,《纲要》对京津冀区域的四个目标定位(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缺一不可,但最重要或带有管总性质的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这个定位。

谈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北京的经济发展问题,张军扩说,《纲要》把北京的功能定位为四个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没有提经济中心,只是说在新形势下,从全国的角度来讲,经济功能已经不是北京最主要的功能,而非北京不需要发展经济。实际上,在进一步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北京的经济实力以及对周边区域、城市的带动和辐射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张军扩还表示,要正确把握北京功能疏解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着力构建有利于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在发言中,从推动经济增长角度分析了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预期效应,包括市场的扩大、知识和技术的累进、效率的提升、资源配置的优化等。他认为,这些效应的发挥有赖于政策的沟通和协同。

侯永志强调,要使三大区域战略实现价值最大化,必须做出非常细致、科学,可执行的规划。目前的规划总是受到权威性不够和科学性不足的制约,“这就需要我们做艰苦的工作,要花时间和钱,把规划做好。”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贺冰清的发言,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国土空间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进而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的资源承载能力和长江经济带国土开发的战略思路。他建议,长江经济带应进行“升级版”的国土空间开发,探索国土开发新模式,推进聚集开发、分类保护、综合整治。

两位来自相关地方政府部门的嘉宾,就本地区在推进两大区域发展战略中的设想和做法作了发言。中共北京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委员、宣传部部长赵雅娟说,区域协同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她介绍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区通过行政整合拓展发展空间,以及开发区企业采取“母子生产”的方式、跳出北京谋发展的经验。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说,江苏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方面要做到三个“深度融入”——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格局,深度融入江苏区域发展布局。

该场平行论坛的主持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总结说,我们的资源配置是跟行政等级挂钩的,等级越高的城市,拥有的优质资源越集中,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通过制度性的安排解决这一问题;长江经济带作为一条黄金水道,拥有全球最大的流量,关键是让要素进一步流动,成为综合、立体的走廊,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区域协调发展自然就实现了。

“中国制造+互联网”需要工匠精神和执着精神,政府要按照创新的规律来推动创新

今年5月和7月,中央先后发布《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确立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此次年会的第三场平行论坛即以“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为研讨主题。

主持本场讨论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宏观部部长余斌说,今年以来,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已经下降至不到10%,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到6%,这正是上述两份文件出台的原因所在。相信制造业和互联网两方面的深度融合,会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出新的产业模式和商业模式,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作主旨演讲。他首先解析了互联网能够解决的三大问题——提高信息密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实现线上信息和线下资源的相互结合,从而使资源优化配置的空间大大扩展。由此,在刘世锦看来,无论是“制造业+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制造业”,或者是互联网加别的什么,最核心的是要有互联网意识,以此来改变资源的配置、提高效率,这样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互联网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对此,刘世锦强调了两种精神——工匠精神、执着精神。他举例说,我们从发达国家进口了许多高端装备,但为什么这么多年制造能力还是提高不上去,老是跟人家差那么一点点。关键就是差在人的因素上,“即使很好的设备,但是人用的水平没上去。大量的工作其实还是需要人在那儿进行操作,进行试验,进行组合。”

刘世锦说,制造业转型升级一要重视创新,二要重视精致。这就需要有工匠意识和执着精神,“铆足劲儿、非常专心地、心无旁骛地干很多年”。这涉及到体制机制问题,比如国企负责人的任职年限,对他们的激励,以及能否容忍试错,等等。对于民企来说,则存在着因预期不稳定而不能安心,以及能否经得起泡沫经济诱惑等问题。

刘世锦还谈到了政府的角色和作用,认为政府要从过去的重政策扶持转向重创造环境和条件。他对政府制定具体的技术路线、扶持某个具体的企业、搞“创新规划”等做法提出了质疑,建议“政府要按照创新的规律来推动创新”。此外,政府也有责任对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利益冲突做出正确处理,化解矛盾,比如对待打车软件的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在发言中阐明了两个“不要”:一是不要把制造业与服务业对立起来,“没有发达的制造业,一定不可能有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背景下,出现了制造业的服务化等重要的新趋势。”二是不要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对立起来,“传统的并不见得就是落后的,新兴的也不见得是先进的”,“一定要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中寻找新的产业增长点,同时要把新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有机结合起来。”

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赛迪研究院副院长樊会文的发言有四个主要观点:其一,互联网+是智能制造的一个具体路径,智能制造是“互联网+”深入发展的结果;其二,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将会形成大规模的工业互联网运营业;其三,中国正面临着信息技术红利的重大战略机遇,这一历史性机遇不可错失;其四,中国发展智能制造、挖掘信息技术红利,不光要在“互联网+”上下功夫,还要在基础能力、基础环境等方面下功夫。

“中国制造要想做大容易,但是要想做强没那么容易。”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发言伊始,即明确抛出了他的担忧。他认为,“我们的体制就是做大的体制,可以利用各级政府、国有企业和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来全面搞制造业,短期内把制造业做大,这是一个优势。但是要想做强做优,还不具备优势。”他指出了中国制造做强需要克服的几大困难,一是低端制造产能巨大,面临过剩矛盾;二是制造成本上升很快,市场竞争力下降;三是原发性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支撑不足;四是发展方式粗放,缺乏持续性。在此情况下,马晓河建议中国制造要抓住世界产业技术革命带来的宝贵机会窗口期,在理念上更新,实现绿色化、服务化;在生产方式上变革,实现智能化、精细化、个性化;在组织方式变革,实现扁平化、柔性化;在商业模式上也要创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互联网+金融”既是“互联网+”总体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对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助推作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王宇说,为了建设强大的制造业,为了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必须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推动金融创新。她在发言中介绍了我国金融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可兑换等方面的重要进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重点谈了对于供应链金融创新的认识。她说,未来的产业竞争不仅仅是企业的竞争,更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顺应供应链发展的趋势,才能找到供应链金融的创新点。我们国家有那么多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一直在讲信贷难、信贷贵,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使这些企业也能在互联网上分享整个金融发展的机遇,这非常重要。

财政政策如何发挥杠杆作用,支持“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财政部研究室巡视员汪义达发表了三点看法:一是要发挥好财政资金优化使用的作用。以往财政资金多是针对具体企业,采取“点对点”的方式进行补贴,现在这种支持基本没有了,更多的是对行业、产业进行支持。另外,采用基金方式支持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二是在税费政策方面,支持的潜力很大。今后要更多地转向产业导向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三是在政府采购政策上,对中小企业创新给予支持。还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夯实创新产品的市场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房汉廷的发言题目是“发展物联网,创新中国制造方式”,认为物联网可以成为“中国制造2025”构建的一个广阔平台。他还表示,“中国制造2025”应该将“人—机器—产品”的模式倒过来,变成由产品指挥机器、机器指挥人,这样我们的制造业才可能由原来的“虚胖”变成真正强壮的“东方男人”。

国研中心将努力建成高质量服务中央决策的核心智库,科学评估重大决策的重点机构,准确解读重大政策的新型组织,有效整合智库资源的高端平台

探讨智库本身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为各级各类智库搭建交流平台,是创设“国研智库论坛”的一个重要初衷。继去年的年会重点研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之后,本次年会又专门安排了一场以智库建设与发展为议题的平行论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致辞中介绍了国研中心推进智库建设的情况。他说,今年1月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列为第一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同时对包括国研中心在内的党和国家所属五大政策研究机构赋予“加强与智库沟通联系,高度重视、充分运用智库的研究成果”的责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已经向中央上报了高端智库建设试点方案,将努力建设成为高质量服务中央决策的核心智库,科学评估重大决策的重点机构,准确解读重大政策的新型组织,有效整合智库资源的高端平台,真正成为世界一流智库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来自中国社科院、各部委研究机构、部分省级政府研究机构和大学智库、民间智库的代表参加了平行论坛,就中国智库在大战略、新格局下的历史责任各抒己见,坦诚交流,取得了诸多共识。

链接

“国研智库论坛”是为贯彻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精神,适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打造“一流智库”和开展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的需要,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下,由中国发展出版社、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国研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国内高端智库论坛。自2014年9月创办以来,已先后成功举行了“国研智库论坛2014年会”、“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5”、“第三届中关村大数据日暨首次国研智库月度论坛”、“国研智库论坛·中国资本峰会2015”、“国研智库论坛2015·创新金融助力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峰会”等会议。

猜你喜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智库京津冀
民居智库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兴洲调研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工作
国研中心签署《关于中英发展知识合作伙伴的谅解备忘录》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