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制考
2015-03-05
六年前新医改推出之初,公立医院改革甚至改制就被列为重中之重,但有实质性突破的案例凤毛麟角,且历经重重阻碍和反复。
节奏在过去一年多开始加快。2013年下半年,医改逐渐转向“开市场”的路径,中央和地方层面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文件次第出台,财力日趋紧张的地方政府也有现实需求,资本的触角顺势从民营医院延伸到了公立医院。
最新落定的一个样本,是广东汕尾和中信医疗合作的公立医院股份制改造。经过长达两个月的深入采访,我们深刻感受到,公立医院的非营利性和事业单位属性决定了这是一门无比复杂的生意。医院资产如何作价评估、股份怎么划分、人员编制怎么安排,以及将来如何在确保公益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对收购双方来说,处处皆是挑战和未知数。
公众更关心的则是改制后的公立医院会变成什么样子。药价会更低吗?还要排长队吗?服务会更好吗?医疗水平会提高吗?总之一句话,改制是改变公立医院“看病难看病贵”“以药养医”等现行医疗体制痼疾的良方吗?
曾经的改革样本江苏宿迁则提供了另一个故事。
十年前,江苏宿迁在财力不支的背景下进行了一场至今看来都很超前的医改,卖光了全部的公立医院。十年后,宿迁政府却在着手新建一家公立医院。
开放市场十年间,宿迁医疗服务供给的增速高于周边,药品价格也相对便宜,但在优质医疗资源上始终有短板,辖区内至今没有一家三甲医院。宿迁市政府将此归因于没有公立医院,因而技术投入不足、优秀人才难觅。
宿迁此举引来争议重重,当地官方认为这是“务实”之举,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走回头路”。公立医院能否为这个“没有人才愿意去”的地方吸引来优质人才,依然是个未知数。
是十年仍然不足以培育出一个能充分发挥市场效应的高质量医疗体系,亦或是在整体医疗体制不变的大背景下难以良性生长?宿迁为我们提供了公立医院改制利弊的另一个思考维度。
事关13亿国人的医改,异常错综复杂,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点,未必都适应统一的“药方”。南方周末经济板块长期跟踪记录这些试验及其带来的变化,以期能为改革提供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