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 公共讨论什么?
2015-03-05
南方周末 2015-03-05
南方周末评论员 戴志勇
全国两会时间,理应是众声齐作的时间。
原则上,公民和社会各界力量正是要通过每年的两会,一次次深度参与、确认和改善自己身在其中的公共秩序。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回答黄炎培的“兴亡周期率”的提问时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其所指,也大半在此。2012年12月,总书记习近平在走访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时,重提毛泽东、黄炎培之间的著名对话。
公共事务需要大量精英参与乃至主导运作,但政治也是众人之事。唯有通过众人合法合理的参与,才可能用民主程序的周期来消化兴亡的周期。
举凡纳税的多少,财政的使用,土地权利的界定,行政垄断的破除乃至基础货币的发行等,都可归为广义的财产权利,事关每个人的钱包,决定着每个人的生存尊严,公众参与是题中应有之义。
哪怕有精英们真的已经做出了完美方案,也决不能缺少向公众解释、寻求认同并最终通过法定程序得到认可的过程。
除了财产权利需要在两会上得到体现和维护,还有已一再尝试过却仍在半途的司法改革;关系到每个人基本生活质量的土壤、水、大气的干净与否;继续打大老虎以破除有些人的“铁帽子王”迷思……
最重要的,还有两会本身如何才能开得高效而节省,避免形式主义的议题。
据说,治理越好的地方,公众的政治参与意愿越低。的确,如果参不参与都不太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谁愿意白费劲?我期待这一天到来。2014年被称为深改元年,如何继续简政放权,给社会和公民更多的权利空间,是最核心的改革取向。在此基础上,调整改善中央与地方,人大、政府与司法体系之间的权力结构和关系,才有可能理出一个在未来更有全球竞争力的治理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