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职业教育水利类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2015-03-05刘咏梅
刘咏梅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410131,长沙)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 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必须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湖南是水利大省,随着湖南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越来越突出,水利产业必须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湖南水利分步建设纳入国家规划的5大类(农业节水工程、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大型灌区建设工程)共172项水利工程。水利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影响水利类高职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等。因此,研究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水利类高职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具有很好的实践价值和时代特征。
一、当前水利类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滞后于水利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理论上说,高职教育应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人才市场需求,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周期一般为3年,使得高职院校对专业结构的调整总是比产业结构调整“慢一拍”,故存在产业升级后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2015年,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水利类专业老师组成4个调研工作组深入水利企事业单位、施工现场、毕业生就业单位,通过座谈、走访、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调研了水利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结构现状、岗位设置情况以及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结论是湖南水利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为大力建设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全面推进人水协调现代资源水利体系建设。随着资源水利的加速发展,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要进一步提质增量。同时,迫切需要补充水污染防治、水质监测、土壤修护、节水灌溉等新技术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如表1。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南唯一的水利类高职院校,每年输送高素质水利技术技能人才800人左右,相比产业发展需要存在较大缺口,尤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工程管理、水环境水资源安全中污染防治、水质监测、土壤修护等专业技术方面是“零”人才培养。
2.水利类人才培养的层次及定位不能满足产业升级的人才需求
由于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方向及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缺乏区域经济的导向性,很多专业设置趋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高职教育片面强调简单职业技能的培训和熟练掌握,忽略必需的专业知识教学,造成高职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例如,对接水利产业链建设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水利网”等领域的水利建设施工新技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新技术、水环境与生态建设新技术的应用,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以及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对生产一线员工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还要求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岗位适应性,既能适应当前岗位,又能适应未来转岗需求。但是目前高职水利类专业的定位基本上停留在工程水利设计、施工、管理等水利行业生产一线的低端技术人员。高级技工相当缺乏,专业定位及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明显落后于产业升级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人才需求。
3.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难以适应动态的人才需求变化
在水利产业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的背景下,水利类专业建设必须随着行业对相应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而调整。目前高职院校对课程的管理通常是采用课程负责人制,由课程负责人组建调研团队,通过社会调研,根据现有教材和自身经验认识来设计课程标准。由于一线行业企业专家没有真正地参与课程开发,不能将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要求融入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不能与行情学情有机融合。因此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制定更是一项综合而务实的工作,需要校企联动、多方共商才能优化。
二、水利类高职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1.重构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大专业群
高职教育为了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必须不断地调整专业设置,但调整专业设置必须对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进行相应调整。按照“协同规划、深度融合、集成整合、系统推进”的基本原则,校企深入分析产业发展态势。校企共组水利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群课程体系,优化配置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条件,创新专业群统筹发展机制,开展专业群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回访,将调查结果反馈运用,进一步完善专业群建设,形成专业群闭环(PDCA)建设模式。对应资源水利建设要求,兼顾解决水安全新老问题,把岗位相近、课程设置相近、资源共享的一些水利类专业合并,重构一个基础宽、专业涵盖面广、就业适应性强的大专业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专业群。在群基础上下设多个特色专业,在原有的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三个专业组成的专业群基础上,增设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土保持技术、水文水资源技术三个专业,见表2。高职学生入校后按大专业群进行培养,不分专业,全部按大专业群学习相同的基础及专业共享基础课程。学校定期发布水利各产业发展动态和各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就业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学习。在大专业群的模式下,学生有较宽的专业基础,并能结合相应的职业岗位自主选择某一专门化方向,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可以根据行业的人才需求类型、层次和数量,及时调整所开设的职业方向及相应规模,使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能够协调发展。
表1 行业人才数量需求预测
表2 专业群结构优化调整情况
2.对接水利产业转型升级,专业群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在水利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使得水利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现有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高技能人才向技术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应用型人才靠近。为了研究产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对本校124名水利类专业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些毕业生主要在水利工程设计类企业和水利施工企业工作,工作时间为1~2年。
调查发现,在认为最重要的7门课程中,原有3门水利类专业的核心课: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管理仍然排在前3位,但水土保持技术、水质监测与水资源保护课程占的比例也在上升。在认为最重要的7种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处理工程故障能力和专业能力排在前3位。调查结果反映了产业结构升级后水利类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其人才需求不是简单的熟练操作工,而是专业基础比较厚实、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能成功处理工程故障和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学院专业群指导委员会成员认为,对接水利产业转型升级,以保证民生安全、提升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夯实农村水利、拓展城市水利、注重生态水利”的专业定位,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能从事农田水利工程、中小型水利工程、城市水利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水资源管理等工作技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使其具备良好的跨岗位工作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
3.构建“基础课共享、核心课分立、拓展课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培养适合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主要是通过课程实施实现的。这要求高职教育应该根据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相应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建,及时把产业结构升级后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等融合于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将定期调研湖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企业或行业标准发布单位,及时了解水利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并以开设专题讲座、开展专题培训或者以专业拓展课程形式,将水利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及时传授给学生,并逐步融入专业课程标准。①新专业群基础课共享:设置公共素养课程15门,共享专业基础课程8门,共23门课程。②核心课分立:各专业设置7~8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群内部分专业共享课程10门,共39门课程。③拓展课互选:包括公共拓展课程22门,专业拓展课程15门,共计37门课程。
专业群内各专业课程经系统构建后,专业间课程共享度达到70%以上。其中,核心专业水利工程课程体系保持相对稳定,与群内各专业共享率达85%以上。开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空间教学等新教学模式,形成信息化教育教学生态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优化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专业群教学管理机制
实行学分制、选课制、辅修专业制,推行“三阶段、多学段”的“大专业群进、小专业化出”教学组织模式;开展基于多元主体评价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将学生满意率、企业满意率、社会满意率作为教师评价的核心指标。
继续开展“应知+应会”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改革;实施专业技能测试制度,将通过院级专业技能测试作为必备毕业条件之一;完善毕业设计管理办法,开展优秀毕业设计成果评选;实施顶岗实习答辩制度,校企双指导老师制,通过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微信、QQ等网络媒介,对顶岗实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管理。
以专业群为主体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组织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掌握毕业生群体与个体职业发展状况,并及时反馈与应用信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建设方案[R].2015.
[2]潘勇.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3]潘丽.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