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短篇小说走向文体自觉的见证——序《中国短篇小说一百家》
2015-03-03
《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前四辑的编选无疑是由“回应经典”、“守望先锋”、“感觉城市”、“把脉70后”这四个关键词引发的,编者旨在通过优秀作品的遴选,凸显作家的经典意识、先锋意识、都市意识和代际意识,进而探寻新世纪文学突围的路径。后来,我察觉到作品的某种经典性、先锋性、现代性以及不同代际作家创作的特点和差异,在很大程度体现在文体层面上。文体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文本自身。作为语言表达方式的文体,其要旨在于如何使支配文本的语言要素和模式与文本自身意义及文学效果相契合,从而使作品的艺术形式与主题内涵的深化并行不悖。文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包括修辞技巧的运用,句子结构的类型,句子之间、句子成分之间的时序,因果逻辑关系、句法关系等的调适。文体的独特特征不仅关乎特定文学文本的语义、审美、情感功能,更与作家的个性体验、思维方式和精神特征相联系。事实上,对文体的探索与运作一直是作家创作的着力点。而对文体的探究——至少对小说而言,从短篇入手是最便捷和有效的。短篇小说虽是简短的散文体虚构作品,但却是与长篇小说并列的具有独立文体内涵的文学体裁,在它的创作中,囊括了几乎小说的所有元素和艺术技巧。创作模式的多样,视角选择的多变,情节模式的丰繁,为探寻叙述的无限可能性提供了巨大空间。鉴于篇幅规模、简约叙事与凝炼隽永的要求,短篇小说成为一种考验作家心智、能力的高难度写作。有鉴赏力的读者更容易通过作家的短篇创作,考察其想象虚构能力、叙述结构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正是这些能力才使作品的文学性得以生成和延续。在短篇小说中,文学性的延伸就更为明显和令人信服。文学性是纯文学的源头与根脉。对文学性的更高要求,使短篇小说更多地保持了纯文学的尊严。不仅如此,短篇创作的队伍涵盖面更广。既有宝刀不老的文坛宿将,也有风头正健的文坛新锐,还不时有才气逼人的文学新人加入。从40后到80后,这几代作家之间的创作是有着微妙代际差异的,这不仅表现在对小说本体的体认、理解上,作品的题材内容上,也表现在小说叙述形式和结构形态上。尽管如此,就纯文学的血脉而言,却有着紧密的依存和内在关联。由此,我便萌生了一个念头——编一本区别于此前《中国名家短篇小说选》的新选本。主要从纯文学血脉的贯通和承续上,将更多不同代际作家的优秀短篇汇编在一起,以展示新世纪以来,短篇小说的创作实绩和作家阵容。其时,《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第四辑的编选工作正接近尾声,加拿大短篇小说大家爱丽丝·门罗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喜讯传来。在诺奖百年史上,短篇小说获奖尚属首次,不言而喻,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次获奖,打破了对短篇小说的偏见,极大地提升了短篇小说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令我欣喜莫名,我对编选这个新选本更有信心。
《中国短篇小说一百家》收入新世纪以来40后到80后(主要是50后、60后、70后)100位作家的100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意蕴深远。既有对当代生活的独特把握,也有对既往历史的深刻反思;既有对文化病象的把脉、对现实弊端的剖视,也有对存在的形而上追问与哲理化表达;既有对底层命运的深切关注,也有对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的呈现;既有对都市生存的后现代体验,也有对乡村生活的怀旧书写;既有对商品化、资本化形貌的勾描,也有对世间各色人物心灵的微妙刻画。在这些作品中,无论是对传统文明中善与美的呼唤,对人文关怀向人性深层的渗透,还是对人的生存命运和精神困境的揭示,都无不给人以感动和启迪。特别是其中一些作品,不再满足于浮华世相中人情世态和生活场景的描摹和捕捉,而更关注人对生存的复杂而微妙的感受,更倚重人的精神内质与灵魂隐秘的开掘,潜心于对存在的无限可能性的勘探。令人欣喜的是,为数不少的作品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文体意识,作家们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充分发挥短篇小说特有的文体优势,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和修辞手法,对现实存在表达出自己的独到思考和颖悟。当然,具体到不同作家的创作,在叙述手法和技巧的运用上,显然不可能整齐划一,而是各有侧重、各具特色,进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值得称道的是,一些作家还利用短篇文体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在短篇小说中汲取诗歌、散文、电影、戏剧等文学体裁的优长,吸纳或融入音乐、绘画中的有益元素。短篇小说与其它文体的交融、互渗,有利于促成文体的新变,扩大短篇文体的内涵,拓展短篇小说的艺术容量,并丰富其艺术表现形式,使之更加灵活多变、姿态万千。不难看出,作家们对短篇小说的文体建构不是唯技术至上,而是兼及文体的体式特征和主题内涵的深化演进,结合作家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和个性体验,对短篇文体进行新的建构性尝试,为短篇小说走向文体自觉拓宽了道路。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缘于对作家文体意识的强调,我们特意在每篇小说后面附上一篇短论或随笔,以凸显作家对短篇小说文体的认知和感悟,这些千字短论或随笔多为作者的肺腑之言或经验之谈,不是作品之后的随意点缀和摆设。一部分是作家从自己以往的散文、随笔中选取的相关小文或片段文字,但更多是作者专为这个选本而写的,有的还几易其稿,十分难得,其中不乏新见和精彩之论。这些短论或随笔涉及短篇文体、短篇艺术诸多领域,既包括调性、语感、节奏、结构,也包括故事、意义、叙述方式与角度,还包括隐喻、反讽、荒诞、幽默等修辞手法。我甚至认为,这一百篇短论随笔有单独结集出版的价值。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将作家提供的具体文本和这些千字文参照阅读,加以细细品味,从中去辨析短篇小说走向文体自觉的轨迹,窥探新世纪文学突围的新向度。
需要说明的是,鉴于《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前四辑各卷的入选作品都是以短篇小说为主,部分作家或更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已被该《丛书》收入过,故原则上不再列入本次编选范围。不过,为让读者明了本书与此前选本的内在关联,我们破例从《丛书》前四辑中各选一篇优秀短篇收入本书,分别是莫言的《倒立》、韩少功的《第四十三页》、陈忠实的《日子》、贾平凹的《倒流河》。此外,我们还特意编入了已故作家林斤澜的短篇小说,林老是德高望重的文坛名宿,被誉为“短篇圣手”,与汪曾祺并称为“文坛双壁”。比汪老幸运的是,他的生命延续到了新世纪,至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他的创作为当代短篇小说立下了艺术标高。其晚年佳作进入编者视野是理所当然的。
本书仍沿袭了《新世纪文学突围书系》前四辑的体例,只是为让读者了解作家的代际归属和创作成就,在每篇作品之前附上了作者简介。另外,我还采纳了作家朋友的建议,凡入选作品均按姓氏笔画为序排列。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众多实力作家对编选工作的鼎力支持,他们的精品力作使该选本更具分量和厚重感;我同样欣喜于新锐作家和文学新人的加入,他们虎虎有生气的作品为本书增添了亮色。
(《中国短篇小说一百家》(四卷)已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