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品《傲慢与偏见》中幽默与讽刺的解读
2015-03-03张扬
张 扬
对作品《傲慢与偏见》中幽默与讽刺的解读
张 扬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傲慢与偏见》的开篇第一句话就形象地概述了整个故事的整体风格和主要的故事,将读者们引领入了作者构建的风趣幽默的场景中去。与此同时,读者同样也感受到了这种幽默并非能够一笑置之的,在其中能挖掘出一些深刻的道理和作者对人、事、社会的讽刺。本文就《傲慢与偏见》的幽默和讽刺的风格进行探讨,欣赏作者的幽默讽刺风格。
对简·奥斯汀作品风格的整体探讨
处在某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常常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政治和经济。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简·奥斯汀的小说并不是那些常见的或是流行的小说题材,她的小说大多基于她对于生活的了解,基于当时英国的资本主义现状,利用幽默讽刺的文笔反映出了社会现实百态。
1775年,简·奥斯汀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小山村,这时的英国,资本主义关系逐渐向农村渗透,奥斯汀的父亲是个有文化的牧师,鼓励她学习和写作。在父亲的影响下,奥斯汀21岁就完成了她的处女作《傲慢与偏见》,紧接着,她又创作了《艾玛》《诺桑觉寺》《好事多磨》《曼斯菲尔德公园》四部作品。从这些作品来看,简·奥斯汀所关注的多是安静祥和的农村生活,小说情节也多是在资本主义关系影响下英国当时中产阶级的婚恋。简·奥斯汀用她细腻的笔触塑造出了许多惟妙惟肖的角色,风格细致入微,用讽刺的创作主调构造出了作品独特的魅力,升华了主题。正是她细致入微的讽刺风格和超高的喜剧创作能力,深化了她的作品风格,让简·奥斯汀的作品历经200年魅力犹存。
《傲慢与偏见》中的幽默解读
幽默的手法贯穿于《傲慢与偏见》全文。小说中的幽默是通过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的设定和故事情节体现出来的。
1.主题上体现的幽默
小说开篇就说到,每一个有钱的男人都需要一个幸福的婚姻。首先是为了衬托他的个人价值,表示他已经十分富有才去结婚,换句话说就是由足够的财富来用利益交换婚姻;其次是为了表明当时的女孩子在寻找结婚的对象时,一般都会选择有钱的单身汉。作品开篇的论调充分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这就是奥斯汀精心设计的一个冷幽默。正是这句轻松的开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总体的感情基础,并且给下文中所发生的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做了一个铺垫,从而引出了一大堆讽刺效果十足的人和事。
2.人物形象上的表现
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滑稽的人物形象,滑稽的人物形象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幽默风格。文中的许多形象,例如班纳特太太、玛丽、柯林斯等人物都处于一个十分盲目的自我信任中,在受尽嘲弄时仍然被蒙在鼓里,在目标被定错的时候仍然自以为正确。柯林斯可以说是一个十分糊涂,脑子里满是错觉并且十分自相矛盾,是一个典型的喜剧人物。柯林斯盲目地相信自己,被人奚落却并不知道。尤其是在小说的第19章,柯林斯的这一特点得以充分地体现。
3.情节上的体现
小说中的幽默不仅体现在了一些人物所具有的戏剧化的性格上,并且作者还把许多情节进行了戏剧化的处理。小说所描述的故事主要是围绕着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的崎岖的爱情故事和两人之间傲慢和偏见的相互碰撞。由于不断加深的误解导致了两人之间冲突的爆发。在这个过程当中,误解不断地推动喜剧的发展。首先,舞会上达西十分的傲慢,对伊丽莎白不屑一顾,伊丽莎白也看不上达西的清高;其次,由于淋雨生病,简留宿于主人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伊丽莎白徒步去探望姐姐的情节。在探望的路上,伊丽莎白一直和达西在斗嘴,在斗嘴的过程中,伊丽莎白不断地加深对达西的偏见,而达西却逐渐地对伊丽莎白产生好感;最后,喜剧冲突的高潮出现在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时候,这时也恰好是两人之间关系转变的临界点,达西对于伊丽莎白的爱变得无法而知,他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于伊丽莎白深深的爱,但是达西一贯的傲慢语气,尤其是他觉得自身出身较高,对于伊丽莎白的追求他是自降一格的,门第间的差距又导致了他的理智和感情之间相互的冲突,这方式不当的求婚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伊丽莎白的拒绝。这一情节是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走向了戏剧性的和解:伊丽莎白的深情倾诉将二人之间的误解解开了,而达西的一封信也让伊丽莎白更加地了解爱着她的这个男人,她明白了,正是因为她对达西有偏见,才会轻信韦翰的谎话。奥斯汀在小说当中精心地布置了很多的喜剧冲突,这些冲突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达到了高潮,并且在幽默的和解结局中结束了全文。
综上,《傲慢与偏见》一书通过幽默的手法贯穿了全文,在奥斯汀的笔下,全文充满了喜剧色彩,令人发笑,但是这样的幽默中同样饱含了对于人性的嘲讽。
《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解读
1.讽刺的主题
婚姻和爱是奥斯汀作品中不变的主题,尤其是在《傲慢与偏见》这一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本书中,奥斯汀描写了形式不同的四种婚姻: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忠贞的爱情、简和宾格里之间的缠绵爱情,还有两段并不完美的婚姻:夏洛蒂和柯林斯之间凑合的婚姻和莉迪亚和韦翰之间的火花式爱情,这两段不完美的婚姻有着共同的特点:草率、无法得到大家的祝福,最终的结果也是不尽如人意的。
首先夏洛蒂和柯林斯的婚姻是其中最具有讽刺意味的。第一,柯林斯结婚的目的就充满了滑稽感,他结婚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基于社会、阶级和鲍尔夫人;第二,柯林斯对于结婚对象的选择也极具讽刺意味,由于他是班纳特家的继承人,所以他需要在班纳特的五个女儿里选择一个人结婚。他认为这种方式是他继承班纳特家庭财产的补偿方式。但是当他用这种自以为高尚的方式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时候,却遭到了拒绝。之后他又向自己的邻居夏洛蒂求婚。作为联盟的女儿,夏洛蒂的父亲和皇族做过生意因此定居于此。她不漂亮,也没有财富,年龄也不小了,迫切地想找人结婚,遇到求婚的人她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点也不介意对方的人品。作品中说道:“柯林斯先生虽然不通情理也不讨别人的喜欢,和他相处实在是十分的讨厌,他对夏洛蒂的爱也是空中阁楼,但是夏洛蒂还是要嫁给他,虽然对于婚姻和夫妻的生活都不理想,但是结婚是夏洛蒂的目标,只要是家境不很好还受过教育的年轻女孩子,都把结婚当作一个体面的退路,尽管结婚的结果不一定幸福,但总算是为自己准备了一个储物间,让自己将来不至于忍饥挨饿。”夏洛蒂选择了凑合的婚姻,他和柯林斯之间并不存在爱情,婚后生活也很不幸,尤其是遇到柯林斯,和伊丽莎白相比较,她的婚姻仓促而无趣。两人在并不互相了解时就结了婚,没有情感基础的婚姻受到了奥斯汀的讽刺。
另一段不幸的婚姻是莉迪亚和韦翰的婚姻。莉迪亚年轻靓丽、举止轻浮、不谙世事、接触社会不多而且思想十分的单纯,与她相反的韦翰十分的无耻自私,谦虚的外表下掩盖了他的狼子野心。在遇到伊丽莎白之后,因为爱慕伊丽莎白的美貌,就编造了一段自己的苦难身世来博取伊丽莎白的同情,并且在他的撺掇下,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了很深的误会。但是,当他和伊丽莎白又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伊丽莎白妹妹的丈夫。他怂恿莉迪亚和自己私奔,后来是达西伸出援手才得以和莉迪亚勉强成婚,但是婚后韦翰的狼子野心就再也隐藏不住了,经常出去寻花问柳。奥斯汀对于这种冲动型的爱情婚姻,在丧尽了热情之后,就剩下会随风而逝的灰烬。
奥斯汀通过讽刺地描述这两段不幸的婚姻来警示世人,婚姻必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如果婚姻只是金钱和欲望的交易,必然是不会长久的。
2.人物讽刺
作品中主要描述了两个为婚姻疲于奔命,可笑而可悲的人物——班纳特太太和柯林斯先生。
对于班纳特太太,奥斯汀的描述十分的精彩生动,班纳特太太的形象在书中十分丰满,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仿佛就看到了她脆弱神经不停地跳动。对班纳特太太的讽刺主要是通过她和先生之间的对话来体现的。夫妇二人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班纳特先生对太太总是不断地冷嘲热讽。从小说的第一章开始,班纳特太太让丈夫去拜访即将入住的宾格里先生,在班纳特太太的眼中,宾格里先生俨然是他们将来的女婿,好像只要丈夫早点去拜访,她就能够在抢女婿大战中占得先机,将富裕的宾格里先生“据为己有”。从这里就充分地体现出班纳特太太的不切实际,想入非非,但是奥斯汀描写班纳特太太的文字又让人忍俊不禁。一个母亲,由于家里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能够继承家业,班纳特太太感受到了深深的遗憾,在她的人生中,最大的目标就是能够给自己的5个女儿都找到好婆家。所以在宾格里先生对自家的女儿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时,以及伊丽莎白被柯林斯先生求婚的时候,她就迫不及待地制造机会想把女儿们推向婚姻的殿堂。即使有婚姻不幸的莉迪亚摆在眼前,她仍然将莉迪亚的婚姻作为炫耀的资本。正如奥斯汀所说:“班纳特太太智力低下,不学无术而且喜怒无常,遇到不合心意的事就会让她神经衰弱。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给女儿找婆家,最大的安慰就是拜访亲友,打听八卦。”
另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人就是柯林斯先生。柯林斯先生的出场十分地具有神秘性。第十三章中,由班纳特夫妇的对话引出了柯林斯先生,所有的人都在猜测柯林斯先生的人品如何。是会像宾格里一样的帅气,还是和达西一样自负,还是像红衣军官一样的风流多情呢?当柯林斯先生终于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时候,大家才惊觉,他和大家想象的都不一样。他装腔作势,拘于礼节,尤其是在得到鲍尔夫人青睐之后,整个人的生活都变得轻飘飘的。他对拥有古怪的脾气,势利眼的鲍尔夫人言听计从,无限的憧憬。他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描述鲍尔夫人的好,这反而让他显得十分的虚伪。作品中最具有讽刺意义的一幕出现在了他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时候,为了证明自己并不屑于争夺班纳特家的财产,居然想娶一位班纳特家的女儿作为补偿,才向伊丽莎白求婚。仿佛自己是救世主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和伊丽莎白在一起。奥斯汀设计他和伊丽莎白的这段对话,充分地勾画出了柯林斯先生的愚昧和迂腐以及虚伪。
综上所述,作为当时英国的一个著名女作家,奥斯汀的作品对于整个文学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傲慢与偏见》一书中,奥斯汀用喜剧的态度来审视人生,并且捕捉到了当时的英国农村中的一些问题加以嘲弄,不但继承了欧洲文学作品中一贯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时发展了自己独特的特质,从平淡的语言中升华出不平淡的主题,她之所以能够流传200多年而不衰落,正是因为用幽默的语言让我们从笑声中体会到对于丑陋人格的嘲讽;利用反讽的修辞手法来剖析人性中的缺陷,体现了对于生活和社会的一个全面认识。正是由于幽默和讽刺的相互结合,才让《傲慢与偏见》在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1]王慧,朱哲,姚娟娟.格式塔心理美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中的幽默反讽话语翻译比较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9-144.
[2]张志成.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艺术成就[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
[3]赵计梅.从会话含义理论看《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话的反讽特色[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2,(1).
[4]赵丽霞.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语言讽刺艺术[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36).
[5]赖正英.《傲慢与偏见》的语言幽默及翻译策略[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19).
[6]满蓉.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人物性格塑造及语言解读[J].作家,2013,(12).
张 扬(1978—),男,江苏省扬州人,硕士,南京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涉外口笔译和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