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收敛与经济收敛的匹配性
——基于技术进步体现观的分析

2015-03-03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收敛性资本变量

张 保 胜

(商丘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商丘师范学院 豫鲁苏皖接合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商丘 476000)

技术收敛与经济收敛的匹配性
——基于技术进步体现观的分析

张 保 胜

(商丘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商丘师范学院 豫鲁苏皖接合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商丘 476000)

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和技术差距一直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虽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对技术进步内涵的扩展以及经济收敛与技术收敛匹配性的分析研究较少。通过对体现式技术进步和非体现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技术收敛与经济收敛的匹配性,发现经济收敛的实现依赖于技术收敛。因此,在促进技术收敛的政策实践中需要考虑技术转移、产业资本转移、人力资本转移、企业间技术联盟等多个方面的政策制定。

体现式技术进步;非体现式技术进步;技术收敛;经济收敛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有两个相关的问题值得关注。第一个问题是区域间经济差距与收敛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动力作用研究。我们在这里需要思考的紧密相关的问题是:既然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研究经济收敛的同时,是否需要研究技术收敛问题,技术收敛是否是经济收敛的原因或者前提?另外,在研究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时候,很多学者关注的是TFP[1][2],却没有关注其他的影响区域技术进步的因素。同时,由于在研究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增长率的时候,很多学者发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降低与国家或地区经济高增长的现象并存[3][4]。这使得人们开始怀疑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否能真正代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就促使学者们开始思考技术进步与要素投入的关系,Isaksson甚至指出,如果没有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资,TFP的持续增长也就无法实现[5]。简单地说,所谓的技术进步,并没有完全游离于生产要素之外,很多时候是内含于要素之中的。这就是所谓的体现式技术进步与非体现式技术进步。

Greenwood等人首次在增长模型中引入了技术专用性技术进步,研究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6]。在国内,赵志耘、吕冰洋、郭庆旺等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引入了设备资本和建筑资本,说明了融合于物质资本之中的技术进步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7]。在此基础上,宋冬林、王林辉、董直庆将资本分为建筑资本和设备资本,对投资专用性技术进步进行了测算[8]。

从技术进步的要素体现角度来看,目前文献主要关注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而关注劳动力体现式技术进步的文献较少。基于已有文献,本文通过引入人力资本变量,从体现式技术进步与非体现式技术进步角度研究了技术收敛及其与经济收敛的匹配性问题。第一部分分析了体现式技术进步与非体现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析了体现式技术进步、非体现式技术进步的收敛性以及与经济增长的匹配性。第四部分给出了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体现式与非体现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按照一般生产函数理论,生产要素包括了劳动力和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包括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和劳动力体现式技术进步。非体现式技术进步是指没有体现在生产要素里面的技术进步因素。这里的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采用设备器具投资可比价表示①,劳动力体现式技术进步使用人力资本投资数据表示。人力资本投资的计算采用彭国华[2]的计算方法。非体现式技术进步使用R&D投入的可比价数据。

为了说明技术收敛与经济收敛的关系,这里以人均GDP(PGDP)为被解释变量,以研发投入(RD)、人力资本(HC)和设备器具投资(EI)为解释变量。通过选取2003年到2011年全国31个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

1.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

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虚假回归,这里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把四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后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四个变量的自然对数都是非平稳的。把四个变量的自然对数进行一阶差分后检验,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显著的,也就是存在着一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分析(表1)。

表1 原始变量及其一阶差分后变量的ADF检验

对取自然对数后的四个变量进行Pedroni协整分析发现,4个联合组内尺度加权描述统计量的相伴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同时,3个组间尺度描述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也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则LOG(PGDP)、LOG(RD)、LOG(HC)、LOG(EI)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系,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2. 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

人均GDP为被解释变量,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和设备器具投资分别为解释变量,建立双对数模型:

LOG(PGDPit)=β0+β1LOG(RDit)+β2LOG(HCit)+β3LOG(EIit)+μit

在截面维固定效应模型结果中进行冗余性检验,根据似然比检验结果发现,小概率事件发生,拒绝冗余,排除混合模型(表2)。

通过在截距维随机效应模型结果中进行Hausman检验,确定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拒绝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表3)。

表2 冗余性检验(似然比检验)结果

表3 Hausman检验结果

估计结果如下:

LOG(PGDP)=5.60+0.29LOG(RD)+0.14LOG(HC)+0.26LOG(EI)

三个解释变量的系数都是正值并且t检验是显著的,F检验显著,拟合优度R2=0.98。说明体现式技术进步和非体现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都发挥着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且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作用明显大于劳动力体现式技术进步和非体现式技术进步。

为了了解各个地区的体现式技术进步与非体现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别对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劳动力体现式技术进步以及非体现式技术进步做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对于LOG(EI)来说,除了上海市系数检验得到的P值为0.0629外,其他地区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对于LOG(HC)来说,除了四川、贵州、吉林三个地区系数检验得到的P值显著之外,其他大部分地区都是不显著的;对于LOG(RD)来说,所有地区系数检验都是显著的。

分别找出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和非体现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系数最大)的10个地区,结果发现,它们大多集中于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这说明近些年来部分欠发达地区通过设备引进与购买以及R&D投入大大促进了经济增长。

表4 LOG(EI)和LOG(RD)促进经济增长地区排名

二、体现式与非体现式技术进步的收敛性描述

本文使用变量离散系数的变动趋势来测度收敛性。当离散系数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步减小,则表现出收敛的特征,反之则表现出发散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从全国范围来说,2003年到2011年,非体现式技术进步、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在整体上都呈现缓慢的收敛趋势。但是,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从2010年到2011年离散系数快速变大。人力资本投资离散系数的线图呈水平变动,没有明显的趋势(图1)。

图1 全国层面的收敛性描述

从全国东、中、西和东北四个地区②来看,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表现出了发散的趋势。这说明2003年到2011年间,区域板块内部的设备器具投资不均衡程度加大。

以人力资本来代表的劳动力体现式技术进步在四个板块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动趋势。这说明区域内部人力资本的不均衡程度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以R&D投入表示的非体现式技术进步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收敛趋势。东北地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势。

图2 东部地区收敛性描述

图3 中部地区的收敛性描述

图4 东北地区的收敛性描述

图5 西部地区的收敛性描述

三、区域间经济收敛与技术收敛的匹配性

1. 经济收敛情况

由于人均GDP代表经济的发展水平,区域间经济收敛情况可以用人均GDP的离散系数变动趋势进行判断。如图6所示,从全国和东部地区人均GDP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离散系数有逐步变小的趋势。但东北和西部地区却呈现发散趋势。中部地区没有明显的变动趋势。

图6 人均GDP离散系数变动趋势

2. 技术收敛与经济收敛的匹配性

通过前面实证分析发现,资本体现式、劳动力体现式以及非体现式技术进步都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对三种类型技术进步的收敛性以及人均GDP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整理和对比分析,除了全国层面外,我们无法发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技术收敛与经济收敛的一致性(表5)。

表5 技术收敛与经济收敛的对比

下面我们通过向量的夹角余弦值来进一步测算技术收敛与经济收敛之间的匹配性。具体来说,就是分别从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计算人均GDP离散系数变动与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和设备器具投资离散系数之间的夹角余弦,其匹配性矩阵见下表6。可以看出,夹角余弦值均接近于1,说明经济收敛与技术收敛的匹配性较好。

表6 经济收敛与技术收敛的匹配性矩阵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 基本结论

以体现式技术进步和非体现式技术进步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劳动力体现式技术进步以及非体现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在研究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时候,除了关注非体现式技术进步以外,还需要关注内含于要素之中的体现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由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所以经济收敛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技术收敛。如果区域间技术差距很大,经济收敛则失去了动力。尽管以离散系数衡量的技术进步收敛与经济收敛之间并不完全吻合,但夹角余弦表明技术收敛与经济收敛之间具有较好的匹配性。

2. 政策建议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依赖于三个层面的创新:一是自主创新,二是高技术设备投资的积累,三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质量的提高。所以,在制定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关产业技术政策时,除了关注纯粹的R&D投入以外,还需要关注技术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及人力资本的引进。

由于技术收敛与经济收敛具有较好的匹配性,所以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技术发展水平的协调性问题。所以,技术引进政策、产业技术转移政策、人力资本流动政策、企业间技术联盟政策的制定都会对区域间技术收敛产生有益的影响。

当然,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结构的不同以及技术吸收能力的不同,技术协调发展会面临一定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特点和相似性,分层次研究区域间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协调发展问题。

注 释:

①可比价的计算通过设备器具当年价格除以以2003年为基期的设备器具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而得。由于统计年鉴中没有西藏的相应价格指数数据,西藏的数据仍按照当年价计算。

②这里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东北地区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西部地区是指内蒙、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海南应该归入东部地区,但由于海南的经济和要素特点与其他省份有较大差距,这里没有包括在内。

[1]Young, A. the Tyranny of numbers: Confronting the statistical realities of the east asian growth experienc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0(3),1995.

[2]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9).

[3]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

[4]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1978- 2004[J].经济研究, 2005(6).

[5]Isaksson A. Productivity and aggregate growth: A global picture[R].UNIDO Working Paper ,2007.

[6]J. Greenwood, Z. Hercowitz and P. Krusell. Long-Run Implications of Investment-Specific Technological Chang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vol. 87, no. 3, 1997.

[7]赵志耘,吕冰洋,郭庆旺,贾俊雪.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J].经济研究,2007(11).

[8]宋冬林,王林辉,董直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J].中国社会科学,2011(2).

【责任编辑:李维乐】

2014-11-17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技术收敛问题研究”(编号:12BJY023);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支持计划资助项目“技术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中原经济区的对比研究”;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技术创新在河南省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机理与实证研究”(编号:2011A790018)。

张保胜(1970-),男,河南滑县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技术经济与区域技术创新研究。

F062.4; F061.5

A

1672-3600(2015)01-0111-04

猜你喜欢

收敛性资本变量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Lp-混合阵列的Lr收敛性
资本策局变
END随机变量序列Sung型加权和的矩完全收敛性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
行为ND随机变量阵列加权和的完全收敛性
松弛型二级多分裂法的上松弛收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