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西公路:只把天堑作等闲

2015-03-02陈楠枰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5年17期
关键词:蓑衣筑路民工

文 / 本刊记者 陈楠枰

乐西公路:只把天堑作等闲

文 / 本刊记者 陈楠枰

1938年,日军先后占领中国大半国土,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出口完全被切断。输送援华物资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虽于同年8月31日全线通车,但物资由滇入川要绕道贵州,沿途交通的不便严重影响了物资进入重庆。修建一条更加快捷的进川通道成为必然。

早在1935年围堵红军入川时,蒋介石就有过修筑乐山至西昌公路的构想。 1937年宁属资源发现后,国民政府军委会以“开发边区、拓取资源、充实抗战力量”为由,正式将乐西公路列入公路建设计划,次年的全国水陆交通会议再次确认乐西公路作为战时交通建设的重要项目。

1939年4月,张笃伦向蒋介石报告乐西公路勘测情况时指出,乐西路沿线“人烟稀少,经过长距离之夷地”,“非运用夷力,恐无办法”,建议组织“夷工筑路队”。

1939年8月,乐西公路在西昌宣告开工,正式揭开建设序幕。时任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处长赵祖康为工程处处长,全面负责乐西公路建设,受令于1940 年通车,否则以军法论处。

蓝褛开疆

这位被称为“中国公路之父”的乐西公路总负责人,与詹天佑、茅以升并称“中国交通工程三杰”,曾领导修建三条中国后方战略物资大通道。有人认为,其带领最艰难的工程非乐西公路莫属,“这条公路要经过海拔2800米的蓑衣岭和波涛汹涌的大渡河。”

蓑衣岭因其终年云雾弥漫,雨水滴零,行人翻越必备蓑衣、斗笠等雨具而得名。赵祖康曾在回忆中提到蓑衣岭动工的艰难:“征集民工要走十天以上的路程才能到达工地”,“且因牲口缺少,仅仅为运送粮食就要成千上万人,其他如开山所需的钢钎、火药、炮引等,也要外省购运到工地。这种情况在当时建筑公路史上是罕见的”。

其中,开山用的钢钎曾派专人远到海防,向外商购进,抢运到工地。火药中的硝供不应求,工程处只好自办炼硝厂,以应急需。

史料统计,由于工人和粮料运输的关系,共计两万余民工、石工于1940年秋冬时方集结开工,每天所需粮食达4万公斤,连同材料工具等都需从乐山运入。“大约每3个人做工就需1个人运输给养。”山上搭了200余间简易工棚,因气候恶劣、赶工紧张加之给养严重不足而冻死、病死的人数“占全路之冠”。据《四川省公路史志汇编》载:“昔日征调的民工在蓑衣岭筑路无御寒衣被,一夜就冻死仁寿、 井研、犍为等县民工200余人。”

乐西公路南段穿越大凉山彝族居住地,在这里修筑公路,除了要克服自然环境和工程上的困难外,还要面临地方割据和民族隔阂的障碍。赵祖康回忆,“富林的羊司令、泸沽的邓司令,都是独霸一方的‘土皇帝’。如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工作就十分困难!”在这里,动用召集民工需要得到彝族首领的支持。

血肉筑路

岩窝沟是乐西公路上路基工程最为艰巨的地段。这是一条触目俱为千丈悬崖的深沟,沟口相距不到二百米,沟深却有二百米以上。行过的路人在纪行中写到,“两边都是刀劈斧削的悬崖峭壁,俯视沟底,深邃黝黑不见底,惊心动魄。”

据当年的筑路民工邓开银老人回忆,为了开山,工人们都是用绳子拴住腰,有的蹲在箩筐里用绳索吊至悬崖上,悬在空中冒着生命危险施工。“几乎每天都有人因绳索被磨断而坠落山崖,其中一次山体垮塌就搭进了十五六条民工的生命,连尸体都没法清理,直接和岩石一起推到悬崖下。”

时任正工程司的郭增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在岩窝沟,成千的工人密密麻麻站满岩壁上,几百只手挥舞着大锤和钢钎,黄炸药几十炮同时爆炸,号子声、大石块的滚落声夹杂连珠炮般的爆炸声,山鸣谷应,亿万年的荒谷顿时变成千军万马的战场。

峨边彝族自治县史料记载,仅在打通岩窝沟7公里长的路段中就死亡民工1400多人,其中,坠崖身亡者达40余人。

大渡河畔,一条铁索桥横跨两岸,大桥头刻着“石棉大桥”四字。修建乐西公路,能否突破大渡河天险是保证全路按时修通的关键。郭增望主持建造了这条跨长110米,桥宽4米,能通十吨卡车的悬索桥。

据悉,时任交通部总管理处技正、常驻乐山代行总工程司徐以枋专程从美国订购钢索十一圈,但货到仰光,太平洋战争爆发,仰光仓库遭轰炸,钢索损失了四圈,只抢运到7圈钢索和2圈工作索。

当地民众肩挑背扛运至大渡河边,经过施工队昼夜抢建,仅3个月就完成了石砌桥台,6天完成主索的架设。随后用土法自制木吊篮安装82根吊杆,20天完成桥面铺设。而这些珍贵的吊杆,都是郭增望在建造峨眉桥时节省下来的。

毛路粗通

1941年1月,乐西公路毛路粗通,赵祖康和总工程师孙发端一起冒着危险于1941年2月1日上路试车,经过36小时40分到达西昌。

然而,“应付”完蒋介石的检查,赵祖康并没有就此“罢休”。

由于施工时间短促,很多困难地段都没有按照标准完成。“有些石方地段仅容一车;有些地段坡度高达百分之二十;有些地段如擦罗陡崖旁搭建临时栈道;有些河流建造了便桥或设置了临时渡口;各段大部分为土路,更谈不上铺设路面了。”

试通车后,赵祖康带领着工程人员又相继对乐西公路实施了第二期和第三期工程,主要为拓宽路基,降低坡度,建设永久性桥梁和铺筑路面。直至1942年3月方正式通车,历时34个月。

乐西公路修通后,与川中公路、西祥公路连接,打通川滇西线,成为纵贯川、康、滇三省边区之重要交通线。

猜你喜欢

蓑衣筑路民工
从蓑衣到现代雨披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题蓑衣鹤育雏图
蓑 衣
蓑衣龙树之歌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基于PLC和触摸屏的筑路机械控制系统研究
谁更老实?
浅析“新闻民工”现象
筑路机械单机核算的思考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