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升级分时租赁 大师兄玩转租车
2015-03-02崔丽媛
文 / 本刊记者 崔丽媛
文 / 本刊记者 王楠楠
“互联网+”升级分时租赁 大师兄玩转租车
文 / 本刊记者 崔丽媛
进入2015年以来,国家顶层设计不断出台,热议高频词时时出新。“互联网+”必然位列其一,同时走进了各行各业。“一机在手,出行无忧”正是现代人生活最真实的写照,除了叫车以外,“互联网+”让租车,乃至分时租赁变得更加信息化、智能化。
可以说,相比上世纪而言,现如今的出行方式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就拿出租车行业来说,从之前的“打车难”变为今天的“轻轻一点,马上出发”。仿佛生存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只要有一手机就好,周末自驾出行同样也不再是有车一族的专利,汽车租赁同样也可以“轻轻一点,楼下取车”,而且还可以实现分时租赁。
出行需求催“生”租车业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多数中国城市正饱受交通拥堵及其带来的出行困难、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困扰,居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难以被满足。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十大重点城市的年平均拥堵时间高达85 小时,与此同时,租赁车辆和私家车闲置率却居高不下,造成资源浪费。可以说,城市道路资源不堪重负,国内绝大多数的城市,市政道路建设的速度根本无法赶上汽车保有量增长的速度。庞大的机动车数量造成很早之前规划的道路根本无法承担。
当然,还有停车泊位紧张的问题。据了解,道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交管部门只能不断地取消路边停车泊位,最大限度让位于车辆通行需要。老城区的小区没有规划相关的停车区域,新开楼盘的停车库基本售价很高,一般人不愿意单独花费一大笔资金购置停车库。因此,每天回家争抢车位便成为很多小区每天必上演的闹剧。
再加上,养车成本不断升高,一辆车除了基本的燃油费之外还有维修保养费、保险费、违章罚款、停车费、过路过桥费等一系列的费用。所以,经常在听朋友说起的一句话“买车容易,养车难”。
最重要的还有,限牌限号政策在全国逐步推广,为的就是缓解交通压力,减轻环境污染。然而,摇号买车对于想要拥有车的人们来说,实在不便,更不易。据了解,尤其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连续多年无法“中奖”的现象并不少见。
大连开发区汽车租赁
因此,正因为以上几点现象的存在,致使更多人逐渐接受新的消费观念——租车,间接促进租车业的“生长”、发展,这不仅为绿色交通贡献了一份力,更让年轻人省下了一大笔资金。
租车:其实并不那么“新”
租车顾名思义就是向相关的汽车租赁公司租赁汽车使用。无需承担购车费用、无需承担汽车维修保养的费用、无需承担每年购置保险的费用。
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汽车租赁行业其实就是将买车、养车的包袱全丢给汽车租赁公司,而把主要财力和精力放在自己的主业上,这是当今国际跨国公司流行的做法。据统计,1年时间里,像桑塔纳2000这样的普通车,购车要比租车多花费10000元修理费,即以租车代替买车,成本就可以下降3成。另外,租车还为企业节省了一大部分的管理成本。
事实上,汽车租赁在世界范围内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二战之后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成熟的行业。2000年底,世界各地汽车租赁企业已经超过5000家,经营网点数以万计,租赁车数100多万辆,年营业收入上千亿美元,到2001年已超过1100亿美元,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其它服务行业。而我国汽车租赁业虽然仅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速度比西方始创之时速度要快得多。据悉,1989年汽车租赁业才真正出现在北京。2001年前后,掀起了第三轮的汽车租赁企业发展高峰,从此,国内汽车租赁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原来仅限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的汽车租赁业务,发展到了中小城市、乃至县镇。
2007年,中国汽车租赁市场经历了一场异常迅速的发展,各地的汽车租赁公司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国内汽车租赁市场到2007年已拥有2000多家租赁企业,汽车租赁市场供租赁车接近10万辆,营业额近100亿元。虽然其发展速度比西方汽车租赁行业创始之初要快得多,但中国的汽车租赁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很小。具有十多年汽车厂商工作背景的悟空租车CEO胡显河认为:“中国未来租车市场将迎来至少20年的黄金发展时期,现在仍处于租车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预计未来十年内汽车保养量将会增长到3~4亿人,但有驾照的人口将会增长到7~8亿人,人们的出行将越来越高频,租车市场将呈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从采访得知,选择在汽车租赁领域创业的他一直都认为,做汽车租赁的好处在于两个方面:首先,租车其实涵盖汽车产业链。“从二手车到新车,从销售到售后,从金融衍生到精品装潢,将汽车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串联起来”;其次,租车是刚需,市场空间大且行业不过时。“2014年新车实现350万销售量,增长率达到6.86,但未来十年内新车销售量增加至多2亿。因此对于租车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我们判断国内租车市场存在至少一千万的车队规模。”
据预测,到2015年国内汽车租赁市场的租赁车辆需求将达到30万~40万辆,相应产生的营业收入将达到180亿元。
汽车租赁是指汽车租赁经营主体(出租人)将合法拥有的车辆通过法定的租赁程序出租给承租人(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个人)的一种经营业务。
据预测,到2015年国内汽车租赁市场的租赁车辆需求将达到30万~40万辆,相应产生的营业收入将达到180亿元。
“互联网+”让分时租赁更潮、更方便
随着智能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共享经济”模式开始生根发芽,为解决城市出行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目前,城市公共交通已存在众多用车模式。如舒适度相对较低、骑行距离较短的公共自行车模式;舒适度相对有所提升,但比较拥挤的公交车模式; 以及目前滴滴、Uber 等正在厮杀抢占的出租车模式。从近年来滴滴、快的烧钱大战,到打车软件迅速普及并延伸至三、四线城市,恰恰说明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市场需求十分旺盛。
可以说,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则为用车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共享经济的理念下,将车辆接入互联网平台,借助网络平台的透明性、即时性和智能化进行分时租赁, 既能使车辆利用率最大化,提升出行效率, 也能使名下尚无车辆的消费者享受到私家车的体验。这种租车方式被认为既环保又节省成本,同时充分介入了互联网思维, 一举数得。
有数据显示,中国大型城市的拥挤度与租车效率都极为适合分时租赁模式:中国私家车消费比例排名世界第一,2014 年国内汽车保有量将近1.4 亿辆,“首堵” 北京拥有汽车总量537.1 万辆。而在欧洲, 一辆分时租赁车可替代6~12 辆私家车。通过推广分时租赁,让租赁汽车大量替代私家车,提供城市内部的交通服务,可以较大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初看之下,“分时租车”和传统短期租车只是收费方式上的差异:传统租车是以天数结算,较适合长时间长距离的用车需求;依靠物联网等新技术,“分时租车”以小时、分钟和公里数作为结算标准。
但是细细分析,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钥匙和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后者已具有崭新的内涵:用户可以在网上或手机预订,并能大体了解费用情况,不需要亲自去汽车出租公司;完全由用户自己完成取车、使用以及还车过程,摒弃了繁复的借还车手续;汽车所有事宜均由汽车公司打理,如保险、保养、清洁等;用户基本上可以在用车起始点附近找到共享汽车的停车场。
有人说,汽车分时租赁是“互联网+”对传统租车的一场革命,在不远的未来其影响还将涉及汽车生产行业、汽车消费理念和城市交通。
杭州汽车租赁
对于分时租赁的便捷性,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曾表示,分时租赁可以改变“公交太挤,出租车太贵,私家车养不起,自行车跑不远”的现状。“汽车分时租赁一旦成熟,个人完全可以不需要买车,只要在有需要的时候租车即可。”胡显河说,“私家车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但每年的固定投入却很高。这种消费模式形成后,城市汽车保有量或许不再上升,城市交通压力和尾气污染都会减少。”
有人说,汽车分时租赁是“互联网+”对传统租车的一场革命,在不远的未来其影响还将涉及汽车生产行业、汽车消费理念和城市交通。
“蓝海”呈现,“悟空”勇往直前
看得出来,分时租赁确实解决了不少出行人的眼前困难和后顾之忧,算是汽车租赁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然而,目前虽然市场上有多家做汽车租赁的企业,但做汽车分时租赁的非常少,对于汽车行业分时租赁的标准也没有一个标准定义,胡显河认为分时租赁必须满足三点:按小时起租、下楼即可取车、随地还车。本着这一标准,他所创办的悟空租车公司在北京已经拥有了30个网点,且用户反馈良好。
悟空租车是一家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专注于汽车共享租赁的出行服务平台。公司于2014年8月在北京成立,由五位汽车行业及IT行业资深高管、北大/清华MBA同学联合创立。悟空租车以打造全球最优秀的租车服务平台为愿景,以创最好出行体验为使命,以“随时随地十分钟租还车”为目标追求,致力于改善人们的出行方式。
胡显河认为,分时租车的广阔空间在于提供了介于打车/专车/拼车平台和传统租车公司之间的尚属空白的出行解决方案:虽然今天的打车/专车/拼车出行服务日益走入人们的生活,但这些解决方案都是针对带司机的出行需求,这些需求主要是基于短途、短时、高频的出行,但这并不是出行需求的全部。对于超过15公里,大于1小时,或多点出行的用户而言,不带司机的分时租车显然更经济更划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成本费用的提高,带司机的出行方式将越来越贵;另一方面,随着无人驾驶和车联网技术的推进,自驾出行将越来越简单便捷,也将为用户提供更私密的出行空间。因此,不带司机的分时租车也将成为未来人们出行的核心解决方案。
因此,“出门就有车,不想开随时还”,这样的无司机出行体验在未来是一个发展趋势,有别于滴滴、快的等国内的租车平台。虽然目前已有新能源车分时租赁出现,但由于不能实现异点还车,有很多缺陷,用户体验相对较差。而悟空租车在这个时候优势得以显现,优质的用户体验在未来将会一定程度影响到用户的选择。
针对目前比较火的P2P共享租车,胡显河认为:共享租车的本质上是一部分有车的人将车辆分享给没车的人,前提是一部分人先买车,而目前的中国还无法达到像美国人人有车且多车的水平,因此,P2P共享租车在现阶段并不是十分适应中国国情。
“租车的春天就要来了”,胡显河笑着表示,分时租赁是租车的最高阶段,悟空租车感知到了‘风’,要顺势而起,要做分时租赁的领头羊。
另一方面,悟空租车不仅能提供汽油车的分时租赁,还引入了更经济更低碳的新能源车,为用户提供灵活、多样化的出行选择。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通过网络终端进行分时租赁逐渐成为可能。相较于传统分时租赁项目,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服务的构成部分更为复杂, 需要由成熟稳定的软硬件系统、电动汽车以及充电桩等部分组成。就参与方而言, 包括软硬件的提供商、电动汽车制造及销售商、充电桩的运营商以及分时租赁服务的运营商。
“租车的春天就要来了”,胡显河笑着表示,分时租赁是租车的最高阶段,悟空租车感知到了‘风’,要顺势而起,要做分时租赁的领头羊。虽然目前立足于北京,但对于融资后走向全国充满希望,“就目前网点车源看,我们优势很大。”
悟空租车有限公司
“互联网+”:连接改变世界
文 / 本刊记者 王楠楠
“互联网+”,是运用互联网的哲学与思维,去指导一种产品或传统行业如何继续走下去。这种哲学体系与思维方式,改变着产品体验和看待用户的方式,改变它跟用户的连接方式,亦改变着商业模式,从而让资源真正重新配置,产生化学反应,甚至核反应效果。
仿佛一夜之间,“滴滴打车”、“Uber”等手机应用软件被安装在了很多人的手机上。在这个手机应用软件花样百出的年代,为什么这类软件会如此盛行?因为它们改变了连接关系。
过去的若干年,在城市中,出租车占据了公交、地铁以外的公共交通市场。也就是说,只有出租车才可以“接活儿”,出租车公司与政府相连接,获得执照,然后再由出租车司机与乘客相连接。
这样的连接方式造就了一批职业出租车司机,他们行驶在城市的道路上,以“开出租”为职业。而“滴滴打车”、“uber”等的出现,则让更多的人当上了“司机师傅”。于是,人们发现,这类手机应用软件既没有改造汽车,也没有改变乘客,它改变的只是连接关系。
被颠覆的连接关系
如果认为叫车软件风行的原因仅仅是“便宜”,那就片面了。
很多人体会过,站在路边,许多空出租车驶过,但却不愿意停下。遇到这种情况,或许除了望车兴叹,更多的只能是边碰运气边继续等待。
打车软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手机起到了一种连接作用,它能让乘客知道附近有多少量车可以供乘坐,并且发出乘车需求,以供车主们“抢单”。“抢单”成功后,乘客还可以获知车主的位置,就像360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在北京“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创新”大会上所形容的:“来接你的车的小蓝点或者小绿点、小红点,快速的向你接近,这种感觉太美好了,这就是原来你没有过的体验。”
当然,更重要的改变是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它改变了传统出租车司机的垂直连接,水平地对出租车行业进行了重塑,“过去很多人有车,不能接活,所以我们必须跟出租车司机相连接,出租车公司跟政府相连接,获得执照,然后再跟用户相连接”,“过去只有少数人跟出租车公司连接,uber让每个人都可以当‘黑车司机’。你会发现,uber 什么都没有变,它既没有改造汽车,没有在汽车里加一块电池,也没有在汽车里加ipad,它改变的只是连接关系。”
网络,将很多东西连接在了一起。一个网络的价值跟它的节点的数目并非成正比的变化,而是呈指数级的变化——当这个网络只有一个节点的时候,它就没有价值。但是当连接出一亿个节点,它获得的价值就不只是节点本身,还有前面一亿减一个节点拥有的价值,是价值的指数变化。
事实上,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未来的物联网,最核心的本质,背后的力量都是——连接。
当前,信息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推动力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崭露头角,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方面的突破,消除了自然的限制,消除了不同层级、不同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将一切可以连接的节点串联,从而使社会经济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发展。
种变革与发展已经获得了来自政府管理者的高度认可。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伟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很好地契合了交通运输技术点多、线长、面广、移动性强的突出特点,近几年,‘互联网+交通’开始引领智能交通的发展,并已经有了很好的案例。”比如,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出行信息服务越来越关注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与体验;电子支付与智能交通的结合,使得出行服务与消费体验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汽车全面融入信息网络中,成为信息网络中的传送单元,自动驾驶技术正在走向成熟。
“它推动了以服务为核心的交通管理方式创新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对于这一思维在交通领域里的未来前景,周伟表示非常期待,“我们期待着信息技术的渗透力、扩散力转变为促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把智能交通引领向更加广阔的空间,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产业升级提供应有的环境和市场空间。”
连接,改变一切的力量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风起云涌,‘大数据’、‘云计算’等字眼仿佛一夜之间充斥了交通运输的各个领域。很多行业专家认为,国家当前正在部署的“互联网+”发展战略,为交通运输业服务百姓出行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政策背景。越来越多的平台可以为出行者和交通行业从业者,提供更加完美的组合性技术,这些技术也将推动在这个领域新业态的产生。
这就意味着,今天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可以被智能化、无线化、移动化和云端化。一些互联网行业的“大咖”把它叫做“万物互联”。
“互联网+交通”究竟有多神奇?它将实现服务流程再造,完全无纸化,彻底网络化,推动业务办理、网上缴款、寄递交付一体化;它将及时提供信息服务,举凡路况、危险路段、道路施工、恶劣天气等信息,都可以随时了解、动态掌握;它将满足差别化的个性需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习惯偏好、不同生活环境群体,手机APP、短信、语音电话等服务方式,总有一款适合你……“互联网+交通”所描绘的美好画面,向人们展示出一种未来的可能性,那就是“互联网+民生服务”大有可为。
可以说,诸多正在尝试建立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正在拓展人们对“互联网+”的理解。在人们的印象中,“互联网+”更多与商业有关,但其实,政府服务也完全可以实现“互联网+”,并因此而打开民生服务的线上之门。例如,在线下,我国机动车保有量2.71亿辆,近5年平均年增长7.56%,交通安全服务管理需求快速增长,有限的资源实在难堪重负;在线上,中国有6.5亿网民中,有5.6亿是手机用户,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改革是关于可能性的艺术,“互联网+交通”就是问题倒逼的新尝试,是改革走出的新天地。
把“人与公共服务”全面连接起来,这也将是优化政府服务的大势所趋。举凡医疗、教育、交通、环保等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探索破解之方。
比如,交通拥堵、路况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堵车的重要原因,如果能提供及时的路况信息,人们就会合理安排出行路线和时间;再比如说医院挂号问题,利用APP软件,患者不用凌晨起来排队就能预约挂号,并且交费、查询、取报告等流程可以更加优化。可以说,随着公共数据的逐步开放,网络在连接、整合公共服务方面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把信息孤岛连成一片陆地,连接的是数据,方便的是民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从国家层面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计划,民生服务也当因“互联网+”的广泛连接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不可否认,“互联网+交通”只是一个引领公共服务潮流的开始。
如何聪明的运用大数据
我国的高速公路目前10万公里,高速铁路已经达到1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里程是3000公里,每100户家庭拥有的汽车25辆,2014年全年的客运量是220亿人次,货运量是432亿吨,快递量是140亿件,平均1人10件……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很多数字已经是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第一。
这样一个庞大的交通体系,给了互联网无尽的施展空间。
在第20届国际智能交通大会上,与会者谈论最多的是如何运用大数据,而在第21届国际智能交通大会上,与会者最感兴趣的是“移动互联交通和自动驾驶”。
“我们关注的智能交通六个方面,第一是交通运行的智能感知和智能化的调控,第二是载人工具的智能化和人车路的协同,第三是综合交通智能化和协同服务,第四是交通系统的全局优化控制,第五是智能运输与高效便捷物流,第六是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秘书长关积珍说。
当然,这期间绝对还少不了互联网产业本身的技术革新,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和数据挖掘,以及各种优化的“算法”。
曾在中国网通任职的闫肃认为,互联网时代呼唤着城市交通管理模式的革新,而这正是企业的发展空间所在。
“大数据是近年来相当火爆的一个词,但对城市交通而言,它绝对不是一个时髦词。它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深入了解城市交通的环境。”同济大学教授杨东援说。
对此,有城市交通直接管理经验的关志超也有自己的体会。关志超是杨东援的学生,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深圳市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总工程师。关志超认为,智能交通产业化是一个艰巨而又宏观的系统工程,需要中央到地方、大学到企业的全面规划和联合,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政府牵头和推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构建、运作及管理产业联盟。
其实,互联网+交通带来的不单是产业的变革,也对传统交通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矛盾还不仅仅如此。正如杨东援所言,“利用大数据,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和管理都将是全新的。政府需要对自身管理方式进行变革。”
“任何一个系统的建设都需要基础,就像汽车产业的发展依赖城市公路、高速公路一样。IT行业的发展脉络也是如此,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基础,是基础通信业。”易华录副总裁、董事长秘书闫肃说。
曾在中国网通任职的闫肃认为,互联网时代呼唤着城市交通管理模式的革新,而这正是企业的发展空间所在。
“大数据之于城市交通,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应用技术变革管理的决心。应用大数据是为了发现我们所不知道的,而不是验证或者证明我们已经知道的,因此,一个开放性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者们的任务,是帮助政府更加聪明地进行管理。”杨东援说。
“智慧城市是什么情况下产生的?”闫肃的答案是:智慧城市是IT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从电话普及到电脑进入千家万户,我国的信息化一直以来都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一个过程。”闫肃说,如果没有政府和基础公司的大量投入,信息化的基础平台没有建立起来,中国也不可能出现“BAT”等互联网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