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治疗难治性鼻出血临床体会*
2015-03-02詹小燕江恒谦
詹小燕 梁 飞 江恒谦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福建 福安 355000)
鼻内镜治疗难治性鼻出血临床体会*
詹小燕梁飞江恒谦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福建 福安355000)
摘要:目的探究鼻内镜治疗难治性鼻出血临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5年9月间接收的102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前51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将后51例患者归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鼻内镜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7%高于对照组84.3%,复发率5.88%低于对照组41.17%,恢复时间为5.65±4.18天短于对照组9.35±4.25天,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鼻内镜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具有操作精确,有效率高,效果良好等特点,故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关键词:难治性鼻出血;鼻内镜;填塞治疗;临床效果
难治性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一类病症,该病症的临床表现为患者的鼻腔出现出血的现象,出血量的多少根据患者不同,出血量不同。该症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对出血侧的鼻腔进行填塞控制,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由于出血的部位特殊性,导致治疗的难度增大,且延误极容易引起大量出血导致患者休克,从而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1]。选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5年9月间接收的102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对51例患者采用鼻内镜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详细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5年9月间接收的102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前51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将后51例患者归为观察组,对照组51例中有男性患者27例,有女性患者24例,患者最小年龄为27岁,最大年龄为72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3.56±6.52岁,从发病到接受本次治疗最短时间为3 h,最长时间为7 d,平均时间为2.21±0.75 d,患者的症状为不同程度的鼻涕中带血和鼻孔内流出血液;观察组51例中有男性患者28例,有女性患者23例,患者最小年龄为27.5岁,最大年龄为73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4.12±6.43岁,从发病到接受本次治疗最短时间为2.5 h,最长时间为8 d,平均时间为2.25±0.5 d,患者的症状同样为不同程度的鼻涕中带血和鼻孔内流出血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症状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传统方法进行治疗,即选用凡士林纱条进行填塞,将纱条进行折叠后放置于患者出血鼻腔的底部,并注意是否有再出血的情况发生,出血止住即可,并对患者进行严格的卫生要求,必要时使用抗生素进行给予,防止出现感染的情况,将以患者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2]。观察组患者采用鼻内镜进行治疗,首先使患者取仰卧位,用吸引器将患者鼻腔内的异物清理干净,然后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并对患者能和进行麻醉,麻醉完成后使用鼻内镜对患者鼻腔内的出血部位进行寻找,如果发现出血的血液为流动的状态,要按照血液流动的方向进行寻找,及找到出血点,如果患者鼻腔内有已经填塞物,要将填塞物取出后进行寻找,一般在患者的嗅裂区和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地方可找到出血点,将出血点明确后使用双极电凝对患者出血部位进行电凝止血,观察止血的情况,待出血止住后可对患者出血点进行填塞,手术后同样对患者进行饮食的控制,同时建议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避免食用刺激较大的食物[3]。两组治疗均结束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
1.3观察指标将疗效的评价标准分为4个等级,即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鼻内出血完全止住,且未出现再反复发作的情况,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鼻内出血基本止住,且未出现再反复发作的情况,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恢复良好。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鼻内出血次数有所减少,且基本未出现再反复发作的情况,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带一定改善,恢复较好。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鼻内出血没有得到相应改善,且出现再反复发作的情况,甚至较治疗前有加重的迹象。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4]。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对照组51例患者中有9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4.3%,观察组51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6.0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2.2两组患者复发率和手术后恢复时间比较复发率方面,对照组51例患者中有21例出现复发的情况,复发率为41.17%,观察组有3例出现复发的情况,复发率为5.88%,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恢复时间方面,对照组最短时间为7.5 d,最长时间为10 d,平均恢复时间为9.35±4.25 d,观察组最短时间为4.5 d,最长时间为6.5 d,平均恢复时间为5.65±4.18 d,观察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复发率和手术后恢复时间,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复发率和手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2.3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51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症状为2例患者出现恶心,头晕的情况,2例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7.84%,后对不良反应情况对症处理后逐渐消失,未对患者产生较大影响;观察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难治性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病症,该症往往起病较急,病发后对于患者的影响比较大,又因为鼻出血位置的特殊性和关键性,导致在发病后临床治疗的难度增大,故将该类症状称为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在出现该症后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还有可能会出现大量出血而导致贫血的情况,重者会导致出现休克的情况,此时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5]。
针对其病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鼻部在受到外来负荷的作用下,可以直接导致鼻出血的发生,包括碰伤,跌伤等使鼻黏膜受到损害;其次就是患者的鼻中隔偏曲,该情况一般发生在骨嵴或骨棘附近或鼻中隔偏曲的凸面,因为此处的黏膜较薄,空气气流的流向在此处发生改变是,就会使黏膜变得干燥,以致血管破裂出血[6]。存在鼻中隔穿孔的患者,由于穿孔边缘的黏膜干燥、糜烂及干痴脱落,可引起反复鼻出血;另外在鼻腔有炎症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出血的现象,因为患者的鼻腔内部鼻粘膜较薄,在出现炎症时会使鼻粘膜受到损伤,同样会导致出现出血的情况,但此时的出血量一般较少;排除鼻腔或鼻窦部位出现异常的情况,还有可能是全身的因素导致患者出现鼻出血,如患者本身严重缺乏维生素等,会使全身的凝血因子出现一定障碍,血液本身的抗凝作用太强等;另外,如果患者存在心血管疾病,血管硬化,在用力过猛或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会出现血压升高的现象,使得鼻腔内的血管发生破裂的现象,即为鼻出血[7]。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对患者的鼻腔进行填塞以达到止血的目的,该方法虽然治疗的操作比较简单,但因为没有对患者的出血点进行完全的明确,故效果常常不理想,且在取出填塞物的时候,会对患者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再次出现出血的情况,所以采用该方法进行治疗,效果一般且极其容易反复发作;目前采用的鼻内镜治疗鼻出血,能够对患者鼻腔内的出血点进行准确的寻找,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止血,采用电凝对患者进行止血后,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且该法在治疗后,很少出现再次反复发作的情况,故提高了治疗的有效率[8]。
本次我们选取我院共102例患者,分组后分别采用传统填塞和鼻内镜治疗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医治,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7%高于对照组84.3%,复发率5.88%低于对照组41.17%,恢复时间为5.65±4.18天短于对照组9.35±4.25天,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采用鼻内镜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具有操作精确,有效率高,效果良好等特点,故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参考文献:
[1]朴明子,邢东升.鼻内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9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7):53-55.
[2]肖涛.鼻内镜下电凝止血与局部填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9):1273-1275.
[3]杜聃.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难治性鼻出血95例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7):9-10.
[4]余旺忠.鼻内窥镜下高频电凝加可吸收止血绫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220-221.
[5]粘家斌,符徵,魏欣.鼻内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132例的临床分析 优先出版[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20):1611-1612.
[6]凌恺,盛成,王超.鼻内镜下带吸引单极电凝治疗中青年难治性鼻出血临床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4,19(3):466-468.
[7]罗伟国,韩丽,李琴,陈秋桓,区红英.鼻内镜下射频明胶海绵微填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8):987-988.
[8]田俊青.鼻内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40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7):84-85.
(收稿日期2015-10-8)
doi:10.3969/j.issn.1004-7115.2015.12.026
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115(2015)12-1391-02
作者简介:詹小燕(1980—)女,福建福安人,主治医师,本科,主要从事临床耳鼻咽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