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错误 生成精彩
2015-03-02江苏宿迁市宿城区蔡集实验小学223821赵春玲
江苏宿迁市宿城区蔡集实验小学(223821) 赵春玲
直面错误 生成精彩
江苏宿迁市宿城区蔡集实验小学(223821) 赵春玲
一节成功的课,当然是精彩的。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无法预料的错误。如果我们能直面学生的错误,并把它当成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同样能生成一份别样的精彩。
学生错误 课堂资源 有效生成
教育专家成尚荣说:“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也正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常态的课堂,应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直面学生的错误,变“废”为“宝”,便可以生成新的课堂资源,我们的课堂也会因“错误”而生成别样的精彩。
一、精心设错,提高思辨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上的一些错误是教师能够预料到的。作为教师,我们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前,不仅要认真研究教材、分析教材,而且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预测学生在学习新知中可能在探究哪些小知识点中会出现哪些错误,预先设计好应对的措施。并在课堂上适时呈现错误,暴露学生出错的思维过程,诱发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主动识错、纠错,完善认知结构。例如,在教学“分数除以分数”之后,我设计了一道题:蔡集实验小学本次绿化校园共栽了1500棵树,其中柏树占20%,柳树占3/5。问:柏树和柳树各栽树多少棵?95%的学生迅速列出算式:1500×20%=300(棵);1500×3/5=900(棵);剩下学生由于受定式思维的影响,这样列式:1500÷20%=7500(棵);1500÷3/5=2500(棵)。此种解法一呈现,“错,错……”的声音立马此起彼伏。我没有立即表明谁对谁错,而是顺水推舟地笑着说:“可是,我怎么觉得这种解法也有道理呢,你能拿出理由说服我吗?”学生立马自发地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生1说:“根据题意,我校共栽树1500棵,而从第二种结果来看,无论是柏树的棵数还是柳树的棵数都比1500多,显而易见第二种解法是错误的。”生2说:“从算法2结果来看,柏树和柳树的总棵数是10000棵,比1500多8500,所以是错误的。”这时,我趁势问采用第二种解法的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了吗?”这部分学生频频点头。这样,在欢乐而激烈的辩论中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难点自然而然被突破了。
面对学生认识上的误区,教师不是简单的纠正偏差,而是延缓评价,把“皮球”踢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辨中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理清思路。经历过认知冲突后,从错误中走出来的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建立一定会有深刻的记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实现了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双赢。
二、合理用错,增强内驱力
在探究新知过程中,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表达方式和思维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出错,才会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内驱力。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出错”资源,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促进其情感的发展,增强其学习内驱力。例如,四年级下册有一道习题:一根木头长15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8分钟,锯完一共需要几分钟?学生异口同声地说:“40分钟。”我追问:“真的是40分钟吗?你们能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吗?”学生们一听此言,有的画图,有的列表,有的动手折。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学生们明白了平均分成5段,要锯4次,所以一共要32分钟。学生在动手探究中发现错误、修正错误,不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实现了自我价值,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
三、适时诱错,加深理解力
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的方法。”教学新知时,我们要在新知的关键点和易错点处给学生设置小小“陷阱”,诱其“上当”,引发学生观念冲突、思维冲突,诱发灵感,产生真知,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显露其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将思维中的“合理成分”激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对错误认识深刻,而且利于自诊自治。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类。这时我让学生玩一个游戏:猜猜老师从盒子里拿出的露一个角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我先拿出露一个直角在外面的三角形让学生猜,学生很快猜出是直角三角形,我又拿出露一个钝角在外面的三角形让学生猜,学生也能很快猜出是钝角三角形。学生连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情绪高涨。接着我拿出露一个锐角在外面的三角形让学生猜,由于思维定式,学生都不假思索地猜是锐角三角形。当我把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角露出来,学生看到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时,都感到很诧异。我顺势引导学生:“想一想,你们为什么会猜错啊?”学生沉思了片刻,就有学生说:“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锐角,除了锐角三角形有锐角外,直角三角形也有锐角。”还不等这个学生说完,另一个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说:“钝角三角形也有锐角。”“老师,我发现锐角三角形有三个锐角,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所以如果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不能确定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它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还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诱错让学生快快乐乐地“上当”,利于学生在找错、议错、辨错、改错的反思中丰富经验、积淀方法、掌握知识、增长能力。在找错、纠错探究中,学生思路更加缜密,质疑、释疑能力更加灵活。
四、将错就错,夯实创新力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是问题最大的课堂。”错误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思维和学习经验的真实暴露,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隐形资源。我们要理性对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知,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学生的错误认识,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轨迹,摸清错误源头,将错就错把错误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辨错、析错、纠错、用错中明确道理,化弊为利,获取知识,提升思维能力,释放创新正能量。例如,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后,常有学生产生如下错误:5×7÷5×7=35÷35=1,(60-5×5)÷5×7=35÷35=1。针对这一错误答案,我没有给出评价,而是让得出这一答案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站起来思考了一会,惊喜地说:“老师,我知道错在哪了!”我趁势追问:“如果要使1分别是上面两题的正确答案,那么我们该如何修正条件呢?”这样,把个性问题转化为共性问题,启发全班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经历错误中分析错误,从而纠正错误,让潜藏于思维深处的错误被拔出“根”,治到“点”,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此时,错误恰好是神来之笔,让我们的课堂大放异彩。
五、评赏错误,成就精彩点
发现错误,指出错误,纠正错误,是教师处理学生错误的一贯做法。而把错误当成一件作品去评赏,很少教师能想到,更别说做了。其实,如果我们能再深入一步,评议、赏析错误,也许就能发现,错误中也会隐藏着闪光点,把这些闪光点放大,就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成就课堂无限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一课时,待学生学完了厘米之后,我让学生用直尺去量铅笔的长度。我发现王某同学是从刻度尺5厘米处开始量起,他的量法与班级其他同学截然不同,教参上也没有这样的量法。我意识到这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产生的很有个性的想法,于是我便请他上讲台演示。他的量法引起了学生的一片哗然,大家都说他量错了。我让他把测量方法和测量的结果讲给大家听。他说:“老师,我的尺子0刻度的地方断了,所以我以5厘米作0刻度,量到铅笔另一头正好到17厘米处,所以铅笔长17厘米。”这时有学生说:“不对,5厘米和17厘米之间间隔12厘米,铅笔是12厘米长。”我用询问的目光看了一下王某,他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露出了释然的微笑。我趁势追问:“同学们,看到这种新颖的测量方法,你有什么想说吗?”学生们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生1说:“我们也可以以尺子20厘米处作0刻度,这样比较好算。”生2说:“以10厘米处作0刻度,就更容易量了。”生3说:“我们可以把尺子上任意一个刻度作为起点,只要方便我们动手量就行了。”
当学生出现学习错误时,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进行评析。理越辩越明,思路越辩越清晰。学生在争辩中不仅逐渐明晰了错误,而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不仅成功地将错误转化成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且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还让学生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一举数得,成就了课堂精彩。
六、反思错因,内化认知力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过:“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就能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学生自我反思为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帮助学生树立反思意识,让学生把“出错”当成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适时引导学生反思错因在哪,如何纠错,从而让错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班级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错题集”,把自己平时在做题中出现的错误记录在“错题集”上,我定期从“错题集”中选出有代表性的习题,在班级中进行讲评,从而让学生的解题思维充分暴露出来,让学生针对错题,各抒己见,同时尽量详尽地引导学生分析出错原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且还进一步内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完善了学生的认知力。
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或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错误”,并挖掘其内在的“闪光点”,让“错误”价值最大化,让学生在出错、议错、辩错、纠错、用错中成长,让课堂生成别样的精彩!
(责编 黄春香)
G623.5
A
1007-9068(2015)29-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