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任务驱动中的“学为中心”
2015-03-02季秋萍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初中浙江义乌322000
季秋萍(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初中,浙江 义乌 322000)
浅谈任务驱动中的“学为中心”
季秋萍
(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初中,浙江 义乌322000)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无疑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学最为常见并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何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来突出“学为中心”的思想,以下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如何设置任务”、“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如何设置任务
1.整合教材、提炼精华。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不是最终归结,教材的编写只能最大程度地适应不同地区学习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师完全可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及本班学生的特点,加上对地域文化等因素,对教材作出相应的二度开发。例如,教师在第一时间看到教材时,大致浏览本教材主要讲授什么内容,理论知识还是软件操作,多媒体应用还是网站制作,从教材的实例中归纳总结单元知识与操作技能,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增加或缩短课时,对整个单元内容制作一个完整的作品。
2.主题任务的选择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主题任务的选择应是多样化的。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年龄、个性差异、学习生活环境的不同,教师在选择主题任务时可考虑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比如学生在学习“查找和替换”时,教师取学生学习过的课文为素材,并让学生修改文章中的错别字。从学生熟悉的实例进行教学,让信息技术的应用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3.任务体现“分层教学”、个性发展。遵循不同学生特点,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需体现“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任务分“基础任务”、“提升任务”、“创新任务”。“基础任务”中任务设计简单明了,是每位学生在课堂中必做的。“提升任务”是针对中上等学生,情景化和复杂性相结合。“创新任务”是对上等生的自我突破。例如,在学习Flash形状补间动画时,基础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完成简单形状、元件和文字的形状补间动画。“提升任务”则要求学生完成在“国庆节”这一情境下完成自制图形元件“灯笼”与文字的形状补间动画。“创新任务”是学生根据提供的素材再结合相关知识自创作品。
二、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任务表达的载体方式一直在改变,传统的板书是过去教育者的创作,在现在的社会,用板书来传达任务就缺乏了信息学科的素养。但在真正教学活动中,教师仍有利用板书来引领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在黑板上布置完任务,任由学生在课堂中发挥。教师认为这样就做到了“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就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为中心”的思想,但教师是否考虑到学生能否完成任务。利用任务驱动法体现“学位中心”,不单单只是在黑板或是ppt中下达几个任务,而是要真正体现“学”的过程。
面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急迫的心理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作为一个聆听者,教师将每个知识点、每个操作细节、每个注意事项流畅地讲给学生,当学生自主操作时,却只记得“如何打开软件”。面对这种“教师讲得酣畅淋漓学生只听得一个花絮”的情况,教师总会感叹教学难矣。所有任务教师都已带领完成,重点难点无需攻克,课堂中没有挑战,学生自然而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中让学生找到自我价值,培养学习兴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之作,也是教学设计中“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任务”、“掌握知识技能”的关键步骤。结合学生上信息课需求开网的心理,学习网站与微课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在扩展中提升,在探究中创新。比如学生学习Flash时,教师在学习网站中制作“学习任务”、“学习帮助”、“扩展提升”,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些许的导入就步入学生模仿学习阶段。学生可通过文字解说步骤,也可参考微课视频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将进入提升与创新阶段,基础薄弱的学生可反复观看学习视频完成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学习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存在价值,为后续学习培养兴趣。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在任务驱动下体现“学为中心”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将这一过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季秋萍(1988-),女,浙江义乌人,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初中,中学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