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15-03-02郝思涵
郝思涵
(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一、研究缘起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作为本省的支柱产业,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省两级政府的重视。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教育也必然会受到农业的影响,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变化决定了本省的教育必须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生一些相应的改变。
生活在农村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们,每天与农业生产打交道,受到很多农业社会的影响,这些影响使得他们在思考教育问题时,或多或少地结合了一些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并培养了许多对于农业的情感与复杂的价值观,而教育生态学正是研究生态学知识运用于教育的科学。正应为如此,教师所生活的农业生产环境不同,往往导致生产方式的差异,而生产方式的差异又造成了社会组织形态的区别。温带大陆型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吉林省是以农业型的自然经济为主,而农业生产方式的绝对优势又使吉林省形成了以家长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在这个生态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教育,无疑被打上了生态环境的烙印。
基于上述思想渊源,我们在探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问题时,必然要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对于教育的直接与间接的影响,究其原因,生态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有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以生态学取向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二、教育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较强的应用性,它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宏观和围观两个方面。从宏观方面说,教育生态系统中各种环境系统,包括生态系统、人文环境系统等,分析各个系统的功能,包括生态功能、情境功能等,并探讨各系统的功能与教育的关系,进而确定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在教育的体制方面提出相应的具体策略,以期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就是说,主要是研究整体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这个更大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找出教育生态系统的社会影响根源。从微观方面说,首先比如一个教育机构,甚至一个课堂,同时还包括课程的开设、课程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微观层面进行系统地分析,其次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个人的生活与心理空间对于教育的作用,也就是说,把教育系统中一些确实存在的教育现象及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本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在系统中出现的教育生态学方面的一些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教育与包围其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研究种种教育现象,分析这种教育现象产生的原因,揭示其中蕴含的教育基本规律。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教育生态学特别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关注“运用系统方法分析问题”,以问题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系统中各个要素,阐释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进而揭示这些问题的各种关系结构,确定系统中的关键要素,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三、运用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建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
(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我们必须首先承认教师个体是一个自然人,根据其自然属性,他们必然有着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即个人发展的现状与其要达到的发展程度之间的差距。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与独特性,我们在考虑教师发展时仅仅关注他们作为教育者的一面,却无法回归到其作为人的自然属性的背景中去思考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作为农村教师,他们的生存空间非常有限,发展环境相对城镇或者城市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不是特别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农村教师在思考自己未来发展问题时往往就要走一些弯路。他们迫切地需要回归自然性如宽广的发展空间、宽松的发展环境等。这就为教育生态学观点的运用提供了许多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
运用教育生态学观点确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时,我们要将每一位农村教师回归成一个自然人,即保证农村教师基本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能,进而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发展的总体目标。因此,教育生态学观点指导下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可以概括为:尊重每一个作为自然人的教师的自然发展要求。
(二)运用教育生态学的观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均衡发展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一些教师纷纷来到农村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毅然离开自己深爱着的教育工作岗位,甚至一些教师放弃了工作期间所获得的很多荣誉,并且一去不回头,再也不想回来。进而造成了教育生态系统的单向流失,留下来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越来越少,另外的一种情况就是留下了一些年老体弱的所谓“教育坚守者”,但迫于其工作能力及其与学生之间的“代沟”问题,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造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整体处于不均衡的发展现状。
教育本身具有系统性,教育系统内部及其外部都包含着许多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其中当然不乏生态学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颇具整合效果的教育生态系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队伍建设成为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已经无可厚非,是教育生态系统均衡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具备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生态意识,也不能不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因此,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必须要处理好教师的生存发展、农村教师与农村教育生态之间微妙且密切的关系,保障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生态平衡,并适时地在教师专业发展、农村教育生态内外部环境、农村教师适应生态环境能力等方面做工作,确保农村教师发展的平衡性。因此,生态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平衡性要求做到:注意专业发展、注重农村教育生态内外环境建设、注意农村教师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有机关联性。
(三)运用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构建可持续性的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自然人的教师虽然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在相对平衡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发展的同时,我们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所建立的生态化农村教师队伍必须具备可持续性,即所有的教师在这个系统中不仅要完成个人的物质、能量交换,还要为这个系统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使得这个系统可以持续地发展下去,进而形成一股合力,推动着这个生态系统不断地向前进。为了确保系统的平衡、合理、公正和可持续发展,务必要理顺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基本发展需要与全社会教育大环境的关系;教育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的关系;教师在系统中当前的发展状态与长远发展目标、发展方向等的关系;教师个体的发展与整体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上述几种关系,我们才能获得一个环境合理、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
针对农村教师,为了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持续性,我们必须要使每一位教师都与外部环境保持密切的物质、能量交换,以使系统平衡的同时做到可持续性,使教师们在队伍中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发展状态,逐层推进式的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与水平。更要确保教师队伍中的成员之间的公平参加培训、公平竞争、公平合作的关系,使教师们在队伍中心态更平和,状态极佳地投入到义务教育工作中去。相信只有这样,农村教师的队伍才会稳定、和谐,教师才会可持续性地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我们在建立供教师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时,必须要符合生态学规律,公平、有创造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性必须做到:协调好系统中每位教师的发展,公平地发展,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1]范国睿.劳伦斯,克雷明的教育生态学思想述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5,(4):25-29.
[2]张晓黎.论生态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J].嘉兴学院学报.2002,(7):98.
[3]马散静.对大教育的教育生态学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4):53.
[4]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l.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1 版:1-8,13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