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初心”之教育何以返璞归真:对几则教育热现象的冷思考
2015-03-02魏宝宝
作者简介:魏宝宝(1986-),男,甘肃泾川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甘肃省文县玉垒学校教师。
一、好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
不忘初心,放得始终。当人们都在追求好教育、优质教育的时候,是否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使命与职责、教育的最终目的等基本问题做过较为认真和积极严肃的思考?追求好教育,首先得明确什么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好教育,好教育的标准或者特征是什么,好教育能给孩子们带来哪些发展,或为发展创设哪些条件?好教育当是充实的教育、丰满的教育、真实的教育、冷静的教育、遵循规律和自然的教育、缓慢而多元的教育……现实的教育和教学生活中,普通教师、学校领导者、家长、社会上的不少人对好教育的标准和界定出现了严重的理解偏差。他们认为:好的教育就是学生能够博、通书本知识,使得学生在各类考试中胜出,表现优秀。这可能不是他们观念中完全的好教育,但却成为他们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评价好教育主要的甚至是做决定作用的硬性标准。在这个标准之下,一些教师见不得学生在操场上驰骋,一些教师(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家长见不得学生早睡,一些教师见不得学生在学习上不能完全地按照自己的叮嘱和要求去做,教师恨不得学生将全部的精力完全地投入到学习上,恨不得学生在月考、中期考试、期末考试、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中个个都取得优异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成绩,教育和教学的全部内容好像只有考试和考出好的成绩。课堂上,师生的活动是知识的教与学,生活中,师生的交往也建立在课后辅导和补习之上,好不容易等来的周末,毕业班的学生也被学校和教师所控制,继续学习为优异的成绩而必须得获得的知识……除此之外,其它的似乎并不重要。有多少学生年纪很小鼻梁上就压上了沉重的眼镜,有多少学生绕操场400米跑道跑上一圈便气喘吁吁甚至动弹不得,有多少学生经常沉默寡言,年纪轻轻却暮气沉沉,又有多少学生甚至生活中都不能自理……不知老师和家长是在看到高分的同时疏忽了这些,还是根本就不注重、没关注这些?我也是一个5岁过一点的孩子的家长,我觉得在成绩和高分面前,孩子的学习兴趣、方法和习惯最重要,因为高分极可能是暂时的,但是兴趣、方法、习惯可能是伴随孩子终生也将是受益终生的,也才是决定孩子成长和发展高度、宽度、深度的因素。我认为在高分和孩子的体质发育、心理健康和完整的发展面前,我绝不会以牺牲孩子的娱乐、玩耍、嬉戏时间,孩子的休息、锻炼、放松时间,孩子与同学交往、沟通、协作时间为代价去换高分的;我绝不会因为希望孩子取得高分而放弃本应充满亲情、爱、安全感,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环境和氛围的……并不是说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类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只是我不愿意以牺牲孩子其它方面发展为代价去追求优异的成绩,我不愿意牺牲孩子的休息、游戏和父母爷爷奶奶享受亲情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优异的成绩,我不愿意以孩子五颜六色的童趣为代价去追求优异的成绩……我希望孩子有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和灵魂,一个会思维的大脑,一种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敢于担当的勇气,一颗充满灵性、具有感受能力的心灵,一个健康的体魄和精神,一份对父母充满感恩和对待同学朋友善良的心……其实,我非常希望我的孩子能在各类考试中脱颖而出,但前提是学习与生活的平衡。关键是学习兴趣和方法的掌握,使学习变得不是那么困难和“神圣”,变得不是那么需要付出沉重甚至是沉痛的代价,而成为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被正常地消解和吸收并承受。
在农村的学校,老师们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尽管这些理由已经延续了好几十年了,就是:“我们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孩子没法比,我们改变命运的途径只有一个,就是读书、上大学、参加工作,就是脱农,就是改变父辈甚至是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脱农、改变命运的目标之实现就得寄托于读书和苦读书。在一些地方,师生甚至以“还没学死,就往死学”为座右铭,他们将学校教育功能中知识的习得上升到了极致,将考试看成了学习的目的。这种忽视教育的其它成分和内涵的行为和做法发人深省。暂且不说一味地要求学生“脱农”对不对,就这样教育教学的方式本身真的“道德”吗?这样的教育于个人、于国家、于社会“道德”吗?这种教育教学方式的“道德性”本身首先值得拷问和评判。
二、高分背后的教育道德问题之拷问
任何教师都应该成为一个道德的教育者!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在学校的领导和指挥下,教师们在疯狂地追求学生考试的高分,而忽视了教育的其它成分和内涵。但是高分背后隐藏着什么呢?是学校领导的荣誉,是教师的成功与成名,是校长职位的升迁和教师职称的晋升,到最后收入的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分数其实变成了校长和教师的分数,进而变成了学校的分数,变成了领导的分数,学生的分数变成了教师成为“名教师”的资本,变成了校长成为“名校长”的资本,变成了学校成为“名学校”的资本。这绝对是教育实践中对“分数”狂热的追求和膜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教师在提升学生的分数的同时在提升自己的分数,在提升校长的分数,在提升学校的分数,并且分数是教师、是校长、是学校的命根子,教师能不能增薪进资,校长能不能升官发财、学校能不能留得住学生其命都悬在了学生的分数上。如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越是部分“名校”,就越是只教书不育人的学校了。在一所学校,若校长只关心小考、中考、高考的分数,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小考、中考、高考的分数,学生自然就变成了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变成了年纪青青却暮气沉沉的老人,变成了体质虚弱思维呆滞的工业化产品……拷问:这样的“名学校”道德吗?这样的“名校长”道德吗?这样的“名教师”道德吗?“名校”、“名师”、“名校长”的责任和担当到底是什么?
三、名校、名师、名校长问题的反思
(一)何为“名校”:理想的名校和名校的理想
名校绝对不仅仅是孩子们可以考高分的学校,孩子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只是衡量名校的标准“之一”,但是绝对不能成为“唯一”的标准。如今,好多问题的出现是将“之一”“唯一”化了。名校是可以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健康、充分、良好的发展的学校,名校有着潜心教书育人教师,有优良的传统传统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有自己的品质和风格,名校是一块干净和“宁静”的育人的场所。在这里,师生的精神可以得到修养,体魄能够得到锻炼,学识能够得到增长,心灵能够得到滋润,品质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名校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自我、不迷失自我的学校,有很强的文化自信和自我认同及信任,而且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和运行特点,不会随波逐流,做墙上芦苇、山间竹笋。名校不同于一些所谓的“名校”,是不是真正的名校本来还有待商榷,便毫不犹豫地先将自己“名校”的招牌打出去,给一些为孩子而四处择校的家长带来更多的困惑和干扰。真正的名校当是一心一意潜心“教书”和“育人”的场所,绝对不仅仅是“名气”大的学校,不是靠自己的宣传和吹嘘被人知晓的学校。名校当是“大师”的学校,名校少不了有良知和责任心、使命感的教师。名校是英才辈出的学校,在和谐浓郁的育人氛围中,有着求知上进、朝气蓬勃的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名校是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学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培养了栋梁人才。时下,替代博物馆被人参观的“名校“不少,替代企业工厂进行产品加工、出售和盈利的”名校“不少,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比花样、追其“特色”的名校也不少……但是,真正的名校是安静、干净、纯净的教书和育人场所,是按教育教学规律和孩子的身心发展科学以及国家时代社会的需要真心实意办教育、培养人的学校。
(二)何为“名师”:理想的名师和名师的理想
但凡名师必然具有一颗沉静的心,他们不沽名钓誉,不会将自己迷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他们会认真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为自己工作的重心和奋斗的目标。他们内心专注,尽职尽责,主动研究教育教学,尊重教育科学和科学的教育,他们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关心孩子是否具有健康的体魄、丰满的灵魂、担当的勇气、合作交往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等。名师能在自己的精力和能力范围之内将每一位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去开发他的思维、启迪他的智慧、关心他的生活、爱护他的身体、激发他的兴趣……真正的名师对孩子的付出和爱是出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对孩子们的爱和情感如山上流淌下来的小溪,是清澈、纯粹和彻底的,是超越个人得失和名利的,他们鄙视和拒绝功利主义的教育和教学,他们没有借助于学生的成绩想方设法成就自己的意识和实际的行动,他们的每一个教育故事都是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炽热之心写就的,他们在内心深处热爱孩子、热爱教育、热爱教学、热爱自己的事业。这份事业虽然平凡,但是他们却十分尊重和对待它。他们深知,也正是在这份平凡的事业里,国家强生、民族的崛起、社会的进步与和谐等才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名师不追名逐利,名师之“名”是多年教书育人成绩的积淀,是多年默默无闻、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付出的析出的“晶体”。
名师学识渊博,涉猎广泛。虽不一定是“上懂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的“全才”,但“名师”绝对是自己学科教学领域的专家,名师会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或用行为主义的“训练”、或用认知主义的“理解”、或用建构主义的个人或互助的“建构”,他们在教学中表现得游刃有余、庖丁解牛、轻松自如,学生能够在充实、愉悦中获得进步和发展。名师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能够无形无声地感染和影响人,不光是学生,还有自己的同事等。名师善于学习,多才多艺,能够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和内心的“吸附”。名师是健康平凡、求真务实的人,他们不做作,不违背教育教学的规律,不违背教育教学的常识,坚定的教育教学信念支撑他们实事求是,他们不迎合上级和领导的检查,他们会分析地、批判地、思考地对待教学模式的改变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他们会慎重地对待改革,但他们又是真正的改革实践者和先锋。他们耐下心来做真改革,坚决反对“刮风式”的改革。名教师坚忍不拔,安贫乐道。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在对物质的追求和享受中容易迷失自我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之下,一些领导和教师忙着奔前程、跑调动、换单位的时候,有一些教师却并未被这些现象所左右,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坚持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地做工作,他们无畏艰苦的环境,能够安贫乐道,矢志不渝,也正是这样的品质,使他们从教师的队伍里脱颖而出,成为“名教师”。现实中,有多少名师并未成为“名师”,但被打造的“名师”却铺天盖地、席卷而生。名师是在教学岁月中逐渐沉淀出来的,而不是宣传和打造出来的;名师是大家认可的,而不是鉴定部门鉴定的;名师是潜沉学术、教书育人的,而不是招牌动作、吸引眼球的;名师的名气是渐渐自然地弥漫开来的,而不是高音喇叭宣传的……
(三)何为“名校长”:理想的名校长和名校长的理想
名校长是一所学校人力资源的核心,是学校校园文化的引领者,是师生行为的规范者、精神的领袖,是学校发展和未来方向的指引者,是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品味提升的促进者,是师生发展和成长所需环境及条件的创设者,是教师队伍的“领头羊”、“排头雁”。名校长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能够以自己丰富的学识涵养和高洁的品质修养唤醒和获得众人的认同和支持。“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校长不需要过多地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来管理学校就能使学校健康向上地运转,这样的校长靠的是自己的‘人格’领导力,在校长人格的熏陶下,学校的教职员工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或教学任务”。 ①名校长健康平凡、爱生如子,能与广大教师站在一起,凝聚力量,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条件,营造适宜的氛围。名校长坚持真理、慎独本分,做真教育和真研究,能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和表现做教师的表率,他们在教学和教学改革中亲临一线、实事求是、率先垂范、勇于担当。名校长有科学、先进、符合时代特征和要求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思维活跃、思想丰富,办学思路清晰流畅。名校长内心沉静而充实,不做校与校之间的攀比,不要求师生做徒劳无功形式主义的工作,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劳动。名校长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批判精神,能够冷静对待各种现实中的问题和来自上级的要求。名校长不会领着老师搞形式、编材料,贬低自己、贻害众人。名校长公平正义、严格自律,能够诚恳地对待每一位师生,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校长本身具有文化的象征和功能,名校长更是一所学校的旗帜,在这面旗帜的引导和鼓舞之下,学校的师生才会得到充分和长足的发展,学校才会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造福子孙的学校。
注释:
①黄大龙.学校文化建设的原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52.
(上接85页)
(二)促进德技相长,屡获技能竞赛殊荣
畅通校企之间的文化融合,校园内形成“勤练技能、学精技能、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竞赛氛围。2013年学校在广东省中等卫生职业教育首届“为康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总分全省排名第二),荣获个人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两名的优异成绩。2014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天堰杯”护理技能竞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3名;2014年广东省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中药传统技能竞赛特等奖4名,一等奖1名;2014年首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中医药杯”检验技能竞赛一等奖4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团体三等奖1个;2014年江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技能竞赛三等奖2名。
(三)凸显办学特色,助力学校持续发展
实施立交桥德育模式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爱心天使”志愿服务队被评为2014年江门市先进义工组织金奖,并成功获得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实训中心专项竞争性分配资金,护理、助产、中药、药剂等四个专业共获省财政支持600万元(为省内中职卫校唯一一所)。学校在五邑地区乃至珠三角地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生源质量逐年提高。高“双证率”与熟练的技能使学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欢迎。近年学生对口就业率超过95%。高就业率推动学校招生形势大好,报读人数大幅增加,学校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卫生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