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案导学”中“导学”的内涵实质和效度评价

2015-03-02刘举

现代教育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作者简介:刘举(1970-),男,山西永城人,甘肃省兰州市树人中学教研室主任,中学一级。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主要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48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兰州市中小学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展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我校通过学习、实践、构建等方式,开始尝试实施“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实验。

所谓“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发端于“自学式”教学实验,发展于“学导式教学法”,到了1991年后,学导式教学法基本走向成熟,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体系,学导式教学法也被列为世界五大教学法之一。近年来,学导式教学法开始充分吸收各种理论营养,呈现出与其他教学模式融合共生的态势。“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学导式”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大量的研究理论和实践证明,“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无论从哲学依据、心理学依据,还是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建模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等方面看,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其应用价值。

本文试图从“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学科中的有效应用研究这个角度,联系教学实际和我校的教改研究,谈一谈“学案导学”的三个问题。

一、何谓学案导学

“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用于帮助、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导”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和学生的特点积极地加以指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学”主要是指学生自学,既包括课前的自主学习,又包括课堂的独立学习、合作和探究学习,还包括课后的自主拓展学习;既指学生学习教材上所规定的知识及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技巧,又指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学的能力。

所以说,学案导学,就是师生共同借助导学案在课堂上完成教与学任务的一种行为过程。导学中,坚持“以学为主,先学后导,以学定导”的原则,其中“学生自主学习”是重点,“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是关键,“培养能力”是目标,“提高效率”是目的。

二、学案导学的内涵实质

在借助导学案实施“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中,究竟“导”什么呢?笔者认为,导学的过程并不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这样一个简单的认知过程,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去“导”:

1.导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故意设疑,有时游戏导入,有时擂台比拼,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讲《马说》一文时,当时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的精神状态很不好,有些迷迷糊糊。一看这种情景,我灵机一动,“我们都知道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有人知道韩愈的字是什么?”“退之!”我追问一句,“为什么起名退之?”刚才还迷蒙的眼睛睁大了。我顺势给大家讲卢小姐赠韩愈“人言求实,火心求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的故事,一时间,学生听课的兴味盎然。在教学《再塑生命》一文时,我先让同学们前后桌之间做“手指写字游戏”,后边的同学在前边的同学手心里写下:“海伦,我爱你!”让前面的同学猜内容,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海伦·凯勒说安妮·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所以说,导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善于调控课堂气氛、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

2.导思。在实施课堂导学过程中,老师有时会将学习内容问题化,但当问题提出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冷场的情景。究其原因,不是学生不愿参与,不想回答,实际上是学生不会思考造成的。比如,在教学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学生尽管知道,答案是否定的,但并不能做出别的理解。我这样启发引导学生,作者想起那半本课本,会想起与之相关的哪些人?哪些事?为什么?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也很轻松地突破了这一难点。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时,学生对否定句式的表达作用不理解,我让学生看下面的句子:“慕荣利”,“读书求甚解”,“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这是在写哪种人?哪种风气?然后再对比,自然就理解了否定句的表达作用,就是要表现五柳先生与当时世俗、世风的格格不入,要突出其不慕虚荣、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我们看到,当学生对课堂探究的问题不能思考时,我们不能隔靴搔痒式的引导,也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再读课文,或者停留在简单讨论的表面热闹上,这时老师一定要相机引导,摸准学生思维的盲点、难点、关键点,帮他们打开思维之门。

3.导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如果说课堂上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预设,而没有课堂的随机生成,或者没有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无疑是低效课堂。因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此,我们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在课前导学环节特别安排了“质疑问难”,其目的就于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也是教师了解“学情”的窗口。当然质疑并不仅仅在课前,也可以在课中,甚至课后。在实际导疑中,还要防止质疑理想化、简单化。

4.导法。导学的目的不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导学过程中,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比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了第38段,让学生质疑,学生很快就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我会时时记起他?”“为什么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为什么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课文写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藤野先生的性格是怎样的?”……教师顺势加以引导,很快就把学生带进了文本。之后,我再让学生反思解读文本的方法,学生很快就提炼出“抓住文中的关键语段自我设疑解读文本”的方法。当然解读文本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剖题猜读法”、“段尾点睛追溯法”、“写作技巧分析法”、“美点寻踪探究法”、“语言赏读品析法”等等。所以说,导学过程中,通过启发、诱导、反思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是学习的根本所在。

5.导读。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常用手段,但是在传统的课堂很少看到教师对朗读的有效指导,一方面,部分教师的朗读水平不容乐观,亟需提高;另一方面,一些教师本身就不清楚怎样对朗读进行指导。因此,课堂上经常看到,让学生读一遍课文之后,教师就匆匆忙忙分析课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矫揉造作地表演一番。朗读完之后,教师的评价也是云山雾罩,评点简单机械,“评”不副实。那么,导读究竟应注意哪些方面?在我看来,导读就要指导学生读出语意的起承转合,读出文章情感基调的变化,读出语流音调的高低起伏,读出语言节奏的舒缓顿挫,读出作者的情感心声,读出表情、语气,读出“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妙境。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雪》中的第3段时,就引导学生注意第1句:“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应读出愉悦、欢快之情,语速稍快,应面带笑容去读。接下来第2句,“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这一句,要读出雪罗汉的孤独、寂寞,语意在前面的基础上有了很大转折,所以语速变缓,音调低沉,其中的“终于”、“独自”要读成重音。“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这句话中,我引导学生注意重读三个“又”字,在句式上注意排比的修辞,那么是否要读出语势的增强,读出雪罗汉遭受的风雨磨难之多。等到“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语速是否又要变缓,音调要低沉,是否要读出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或遗憾之情呢?读的指导到位了,语言背后的深意不言自明。

6.导说。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学伴对话、和老师对话的过程。但是我们发现,学生有时候并不会说话,或者说话不得体,或者说话不完整,或者说话不集中,或者说话没重点,或者说话没条理,或者说话没技巧等。那么,究竟怎样导说呢?我觉得,说之前首先应明确说的要求;其次,说的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导引;最后,说完之后,一定要有切中要旨的评价。

举个例子,我们在课堂上常听老师说,“请你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说的要求清楚吗?不清楚!因为对于“说的语言”没有明确要求——是用一句话,还是用原文中的语句,还是短语,还是有字数的限制?“说”的时候,是概括说,具体说,复述“说”,还是联系实际说?如果把刚才的发问改为:“你能否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老师的“问”就清楚了。另外,传统的课堂中,经常见到“串讲串问”的情景,能否改为“连问连答”呢?因为连答的过程一方面考察了学生是否注意“听”,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对于学生“说”的评价,首先是鼓励评价为主,且评价要中肯,切中关键,这需要老师要有一副好耳朵,更需要对教材深度透彻地解读,这样,老师的评价才会及时、有效、瑕瑜互见。

7.导练。课堂导学过程中,从狭义上讲,有导学,就应有导练。导练的内容要坚持针对性、典型性、层次化和课堂化的原则,练“实”练“活”。通过练,动态检测导学的效果,再及时反馈纠正,提高课堂效率。在具体导练中,我们要求老师个人要“先练后导,以身试法”,所有的练习内容,教师要先做一做;在导练中,老师要不断再现“学法”,印证“学法”,直到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对学生“练”的结果,教师在订正和评价时,一定要抓住重点,千万不可面面俱到,从一而终地讲解。

8.导写。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课堂导学的过程中,应该坚持阅读和写作双向提升。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还应该有导写的训练。比如教学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一文后,我就引导学生提炼出如何写人的方法,如“共性之中抓个性,多事写人是根本,一线串珠来行文,由表及里塑形象,突出人物要对比,情节发展须铺垫,直抒胸臆露真情,寄情于叙求自然。”学完第五单元《与朱元思书》《马说》《五柳先生传》《送东阳马生序》之后,我提炼出了这样的写作训练点——“巧借他山之石,袒露心灵之玉”。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土地的誓言》《黄河颂》之后,我又提炼出写景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打量”,用不同感官“感受”,用一片深情“凝视”,用联想想象“装点”。整个作文指导的过程,立足文本,用足文本,实现用教材教学生写作。当然,除了大作文的训练之外,针对每篇文章,我们还实施微点作文教学,就是从每篇文章中找到一两个训练的微点,当堂进行小练笔,比如学完胡适《我的母亲》之后,让学生练写“人物特点+作者情感+具体事例”的片段;学完郭沫若的《雷电颂》,让学生采用呼号、反复、拟人等修辞直抒胸臆,写一段“献给母亲的歌”的文字。

三、学案导学的效度评价

实施学案导学的过程中,究竟应该怎样导;导引的关键是什么;导的时机如何把握;不同的学情、不同的学习内容,导的手段和途径有何不同;具体策略是什么;有无“导”的原则等,这些问题在本文中暂且不去赘述,先来探讨一下“导”的有效性评价问题。

在笔者看来,从导学的丰富内涵,自然就不难得出导学的有效性评价原则,我觉得,应该从七个方面去权衡和评价:

1.是否学会。每堂课都有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中又有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综合性目标。所有目标中又有知能目标、方法过程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这些目标中,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能目标,在课堂导练的过程中,通过测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应该形成的基本能力或发展能力,甚至综合能力?这是评判课堂导学效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

2.是否得法。通过课前导学和课堂导学,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是否掌握了某种方法,获得了某种经验,这种方法和经验是否可以迁移和拓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是评价课堂导学效果的根本点和关键点。

3.是否乐学。学习过程本身来说就是一件很辛劳的事,一开始本没有多少乐趣可言,但如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无疑是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的最高境界。当然我们评价学生是否快乐,也可以去看一些表面化的东西,如学生脸上的笑容多还是少,学生的眼神是好奇还是疲惫,学生的注意力是专注还是分散,学生参与的热情是高还是低,学生下课的铃声响起时,是急不可待还是流连忘返,还陶醉在课堂中回不过神来,对待作业是不断挑战、废寝忘食,还是三心二意、疲于应付等等。

4.是否激趣。在导学过程中,是否注意设置悬念、巧设伏笔,是否引发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是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和学习热情是否得到有效激发?

5.是否诱思。在导学过程中,是简单追求结论,还是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诱导学生学会思维?因为,教育的出口是培养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社会人。仅有知识,只会应付考试;拥有思想,就会突破创新。我们在导学过程中,如果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死胡同,引向预设的所谓“标准答案”,那将是导学的失败,教育的失败。

6.是否质疑。在课堂导学中,课堂的问题不仅仅老师提出,还应该放手让学生质疑,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问题意识,这可以说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毋庸置疑的是,现在的学生懒得质疑,懒得思考,坐等老师。对这种现象,我们抱怨学生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这是否是教师僵化思维的结果,是否是教师长期牢牢占据和主宰课堂的结果?“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美好愿景能否实现,这需要每个老师做出回答。

7.是否立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塑造一个真正的人,使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恪守法律和一切道德行为准则,身心健康,有广博的学识,有超强的行动力、领导力,有开放的胸怀和国际的视野,他不仅是一个大写的人,也应该是一个中国人、地球(下转104页)

猜你喜欢

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乡愁导学案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学案导学”之我见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