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校本教材 着眼环保教育

2015-03-02毛俊岩

现代教育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校本教材小学生

作者简介:毛俊岩(1966-),男,吉林吉林人,吉林省昌邑区两家子满族乡中心校,小学高级。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2005年被评为吉林市优秀校本教材的《风景这边独好》一书在六章(二)节“变化的环境”中写道:

“清末以前,由于两家子地广人稀,因而植被丰富,森林茂密,水源充足,气候正常。狼、狐狸、野猪、狍子等野生兽类时常出没;野鸭、雉鸡、鹌鹑、鸳鸯等野生禽类随处可见;鲶鱼、鲫鱼、青鱼等野生鱼类应有尽有;曲柳、黄柏、细参、黄芪、玉竹等野生树木、药材遍布山野。

民国时期,人口逐渐增多,但还尚未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激增,特别是1966- 1976年十年间,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乱砍盗伐现象十分严重,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覆盖面积减少,造成许多地方沙石裸露,甚至成为荒山秃岭。20世纪90年代初期,因粮食价格一度大幅度上涨,又一次掀起了毁林开荒的浪潮,以至大片的草地、河滩、山坡被“蚕食”殆尽,开垦成耕地,从而造成了水土的急剧流失、河水断流和野生动植物的锐减乃至消失。即使往昔常见的林蛙、马蛇、刺猬、狍子、喜鹊等野生动物如今已难觅踪影了,红松、紫椴、柴胡、防风、五味子等野生植物如今已“扫荡”一空了。近几年,旱涝保收的“风水宝地”环境恶化,气候失常。冬末春初,沙尘肆虐,“云黯黯黑气迷天,不见星辰日月;风惨惨黄沙揭地,哪辨南北东西”。青山秃了顶,绿水断了流,青山秀水将成穷山恶水。

人祸天灾,“天有不测风云”,自然灾害不断。1986 年7月24日至8月3日,连续10天降中到大雨,全乡土地淹没324公顷;1993年5月2日至6月1日,滴水未降,旱情严重,全乡989公顷水田被迫改旱田160公顷,水旱田不足苗又达五至七成;1998年8月,玉米孕穗时全乡普遍遭受风灾,倒伏面积3100公顷,玉米产量由平均每公顷1.8万斤降至1.2万斤。

“变化”一词原为“恶化”。之所以如此改动,是因为有鉴于此:1999年3月乡政府发出了“退耕还林”的通知,同时大搞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现已初见成效,森林覆盖率呈增长趋势。但仍任重道远,毕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不能凭一时之功而一劳永逸的,必须加大力度,落实到位。

常言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而有人不无感慨地说过:人类所追求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成果,其实是以损坏自然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此话不无道理。君不见:洪水、沙尘暴、“非典”、禽流感、冰雪冰冻、埃博拉病毒等灾害接踵而至,恣意妄为。大自然对人类的警示已让更多的人清醒地意识到环保迫在眉睫了。

为此,我校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与构建中,本着“关注生存环境,树立环保意识”的宗旨,不仅由“满乡如此多娇编写组”编写了校本教材《风景这边独好》(得到了吉林市满族联谊会的鼎力相助),而且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之中进行环保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与践行。

一、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加强环保教育的宣讲力度,强化环保社会责任感

在编写校本教材《风景这边独好》时,有感于家乡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和人民群众对于环保的淡漠,因而倾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今夕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并揭示了环境恶化是人口膨胀和人为破坏的结果。同时,在附文中对“满族人民的父亲山——长白山”、“满族人民的母亲河——松花江”等壮观的大自然环境做了描绘,在“瞭望窗”中对环境的现状(如“生命之源”——水的污染与短缺)做了介绍,在“小观园”中又列举了许多环保方面的知识,诸如此类,旨在以此校本教材为载体,通过小学生们的探究与实践活动,领悟环保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逐步树立“环保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

仅仅指导小学生们阅读、领悟校本教材中有关环保教育的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相应地补充大量有关环保教育的课外读物以及图片、音响等视听资料,在组织的各种活动中,特别是我校“红领巾广播站”的广播,不断加强环保教育的宣讲力度,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视听中直观真切地感悟到环保就在我们身边,必须就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比如,在欣赏漫画时,有的同学惊讶地看到:一群鸟儿原本沐浴着阳光快乐地生活在一片森林之中;可就在有一天它们觅食飞回时竟然发现这片森林被一砍而光;万般无奈的鸟儿们另觅新家时竟纷纷撞向画面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的大壁画。当时,有的同学悲伤地说:“真可怜!小鸟们再也找不到新家了,竟把假森林当真森林了。”还有的同学惋惜地说:“树木砍掉了真可惜!我们家附近也净是荒山秃岭。”这就是学生通过漫画夸张幽默的手法获得的深刻感性认识。是啊,“谁言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二、情:融会贯通环保知识,强化环保理念

以校本教材作为环保教育的主载体,同时在语文、数学、科学、品德等各个学科中,蕴含着大量的、丰富的有关环境教育的知识和内容,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不断挖掘、拓展这方面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及时、深刻地领悟这方面的教育点。如:语文教材中的《只有一个地球》《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等课文,就是为强化学生的环保理念而设立的,必须让学生予以明晰。而在数学等学科中,也有环保教育的知识和内容,只不过比较“隐蔽”罢了,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去认识、了解。比如:有的应用题就直接告诉了一只猫头鹰一年吃田鼠的数量和一只田鼠一年糟蹋粮食的重量,让求若干只猫头鹰一年保护多少粮食(也有的是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做出了解,再提出问题并予以解答)。此时,教师应予以追问: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猫头鹰是益鸟,应该保护它,也就是在保护环境。因此,各学科相关环保的知识点和教育点必须融会贯通,从而相得益彰地得到整合。

为了把学生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可以通过口语表达、书面写作等方式方法来不断强化。但在强化训练时,不能只限于吟风颂月,满足于赞美喜爱,而且要针砭时弊,该批判鞭笞的就不要再遮遮掩掩,更不要描金涂粉,而要一针见血。比如,在口语交际课“我们周围的环境”中进行交流时,有的同学引用了校本教材中的一段顺口溜作为展示——“五十年代,淘米做饭;六十年代洗衣洗菜;七十年代,也还不赖;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断代;世纪更改,流毒还在。”再比如“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鸣”之类的寓意环保的看图作文也很耐人寻味,对学生环保理念的强化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设身处地、时时刻刻地情系环保。

三、行:组织种活动,蕴含环保教育的主旋律,强化环保参与意识

喜闻乐见的活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本书中写道: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的鸡冠山是我们满族乡的名胜;迷人的风光,是人们争相“踏青”的首选去处。可事实是:山崖石壁中俏丽的野生杜鹃花被游人折得枝折花落,扔得狼藉一地,人们往往乘兴而来,扫兴而去。这是一个难得的生动的环保教育素材,教师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

也可在劳动中进行环保教育。学生们曾经目睹他们的父辈在毁林开荒中获得的满足与欣喜,也曾目睹他们的父辈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与沮丧。辛劳的劳动不一定就会换来丰收的喜悦。“劳动才能创造成果”的说法是不是片面的呢?“人定胜天”的说法该不该重新审视定位呢?小学生也应更新观念并多参与植树种草,为小动物“安家”等这些益于环保的劳动,品味到“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才能善待自己”的真谛。

还可寓环保教育于社会调查实践之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而获得丰富的实实在在的第一手材料。比如最近几年,每到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惬意一去不返了。通过调查研究,不难得出答案:一方面是人为破坏了青蛙的生存环境,如开荒、滥施农药造成水质污染,使他们“生儿育女”的家园将丧失殆尽;另一方面也是大人们怂恿孩子们大量地捉捕,或为玩乐,以至致死,或为当作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会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理念;反过来,积极的环保意识和理念,又会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同时,学校应相应地建立环保组织机构,一方面做好环保的宣传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做好活动小组参与环保的指导引导工作,从而使“环保行动,人人参与”。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环保教育工作应成为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常抓不懈,应从小培养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理念,应把环保教育寓于教育教学等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教育小学生先知重行,情随意迁,知情意行合一,明天的世界才会生机盎然,万象更新。环保教育,势在必行;造福子孙,泽被后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有理由相信: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猜你喜欢

校本教材小学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