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能力及形成
2015-03-02宋学斌
作者简介:宋学斌(1968-),男,甘肃庆城人,甘肃省庆城县陇东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面向21世纪的适应时代要求和我国国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无疑是一种新挑战。在教师的基本素质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要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础素质和基础能力。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形成与完善,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分析
西方研究者诺尔·希勒及其同事所罗门等研究指出:教师在达到一定的知识和智力水平后,教育专业能力是教师不可缺少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效果大体上呈现出正相关。 ①我国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于教师的能力素质。教师良好的能力素质是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自变量。
根据心理学关于人类能力的基本理论,任何一个教师的能力都包括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两部分。教师的一般能力是指教师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任何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基础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力等。教师的一般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能力。如果一个没有良好的从事与主体地位不相符的一般能力,教育教学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所具备的对学生发展和自我专业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特殊能力,是只有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活动场景中才会使用并且发挥其教育教学作用的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是一个随着环境和对象以及教师经验变化的发展过程。
关于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少的观点。如康锦堂在《教学能力结构及测评》一书中提出,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②陈永明等在《教师教育研究》一书中指出,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有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测量与评价能力。 ③周川认为,新世纪教师至少应具备以下几种核心能力:一是教师终身学习能力;二是反思教育能力;三是基于网络资源的教育能力;四是创造性能力;五是心理辅导能力。 ④根据新课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结合本人教师生涯的感悟,当代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创新性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专业自主成长的终身学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一)创新性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新课程改革的动力和突破口。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的能力。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的能力是指教师综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新颖的教育教学观点、教育教学设计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也才能启发、引导学生提问,以趣激思,以思质疑,集思广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求异思维,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的螺旋循环过程中,迸发出科学和技术等创新精神的火花。
(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没有对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就没有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也就没有新课程与学习者的对接。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已从一般意义上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者”、“研究者”。教师只有用最新的研究成果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组织课程活动,才能力求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书匠”角色,积极进入课程与教学、学生与发展的研究。教师要以教育科学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研究课程内涵的时代变化,研究教学的环境特点及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学生的素质特点及发展要求,要研究以自我专业成长为目标的个性教学。在研究中接受新课程,在研究中适应新课程,在研究中推进新课程。
(三)专业自主成长的终身学习能力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全球教育界和社会领域获得十分迅猛的传播和更新。终身学习的观念,即每一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学习,并把终身学习提到了学会生存的位置,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有意识有目的地不断更新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素,保证自己适应教师职业变革的需要。构建并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和学习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不论哪个专业的教师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在新的国家教育要求和不断变革中都必须树立不断学习的学习观,否则他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教育教学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新课程背景下的终身教育思想更需要所有教师通过终身学习来传承和发展。
(四)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现代信息社会,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教师无论作为社会的人还是教育人,都应该学会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优化教学设计和活动。在新课改中,教师必须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效性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迫切性,要理解信息科学的基础以及信息手段多样化的特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要对课程实施中涉及的多种有关信息材料进行科学判断、分类选择、整理加工、处理交流的能力。此外,在教学活动中对新信息的创造和传递,教师要能够适时、适度、适量、高效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真正发挥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地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是当代每一个教育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新课程渗透了学生的个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还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具有心理健康标准知识,能鉴别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并能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咨询、检测和干预,具有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和树立其自信心的技巧,以便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现实意义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教师的专业能力无疑对新课程的推进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它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诸多的发展机遇。 ⑤教师不仅是新课改建设的决定因素,也是新课改建设的第一资源,因此新课程改革和建设需要每一位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要使得教师对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有更清晰、更彻底地了解,一定要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并要求教师参与其中,推动其科学、平稳、健康地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许多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了出来,更有甚者在新课程改革中表现出了“穿新鞋走老路”的被动局面,与素质教育实施的要求和新课程实践要求有明显的差距。所以,教师行业迫切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变革的要求。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
教师教学不仅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也对教育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育和心理疏导,锤炼学生坚毅的品格、良好的情感、坚定的信念。当代青少年儿童,其素质特点、学习方式、情感活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统教育下,教师的专业能力只集中在“传道”、“授业”方面,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心理发展。但是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但要熟悉学生的特点,还要知道怎样有效地转换课程、怎样有效地组织教学,真正做到重视全体、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所进步,潜能得到充分发掘,才智得到充足发挥。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我国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质量水平,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更是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教育的质量。因而,教育将始终处于各国战略性发展的优先地位。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因此,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选择。为了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必须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础。在发展教育诸多方面,提高教师素质是一项重要的选择。可以这么说,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一项根本性举措,是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保障。
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改革教师教育制度,奠定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基础
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是教师从事教育的基础,特别是与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我国教师教育长期以来在教师培养的理念、课程设置方面都凸显了“知识本位”,在教师能力培养方面明显不足。所以,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师教育制度,渗透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设置课程,增加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教师培养目标要明确,做到有的放矢,教材内容要灵活多样,并且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更新,教育实习不要流于形式,要注重实效。通过改革旧的教师教育制度,奠定适合新环境、新要求的教师专业能力养成的教育基础。
(二)建立健全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完善教师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健全的教师教育体系。在当代开放的教师准入制度下,有些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课程学习,也没接受过专门的职业培训,只是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后直接进入教师队伍。加之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教师教育尚未形成一种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教师培训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建立并健全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使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联系,学校教育与在职培训相连接。为了更好地实现职前培训、入职培训与在职培训连续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首先要严格审核教师的资格,其次还应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学习,开展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宽范围的在职培训和职后培训工作。
(三)不断增强教师职业成就感,追求更高的专业发展
职业成就感是影响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内因。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必须要不断增强职业成就感。目前,大多数教师忙于日常教学,对于自身发展思考较少。正如美国学者安德森指出的那样,“由于缺乏实践锻炼,中小学的教师很少有时间反省、思考、分析与发展专业能力的计划,在他们的工作中充满了琐碎性的事务形成一种反智的倾向,不愿去追求更高的专业技能,而且是依赖习惯性行为来处置教学所衍生的事物”, ⑥而且由于时间的紧迫性,“很容易使教师对其日常专业活动或变革项目缺少深思熟虑的判断和决策,浅尝辄止,难能深入”, ⑦这种现象容易导致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期”现象。所以,教师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防止或延迟专业成长“高原期”的出现,特别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的教育理念很难被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接受,这部分教师更要增强自己的职业成就感,通过各种继续教育拓展视野,接受新知识,形成多元化的专业能力。
(四)改变教师评价方式,形成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除了教师应该不断增强职业成就感和追求更高的专业发展之外,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按照新课程的评价要求改变教师的评价方式,扭转传统的以“升学率”和“分数唯一”的教师评价机制,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认知和专业发展也纳入到教师评价的基本内容。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引导教师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要倡导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高。
注释:
①王丽,宫欣怡著.新课程与教师素质[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29.
②康锦唐主编.教学能力结构与测评[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③陈永明等.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④⑥周川主编.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
⑤黄埔全编.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⑥Anderson.R.H.Teaching in a World of Chang [M].Harcourt,Brace and World,1966,转引自许志庭.从结构主义的观点重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学校组织再造[J].国民教育研究学报,2004(13).
⑦王建军著.合作的课程变革中的教师专业发展:上海市“新基础教育实验”个案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博文学位论文,2002,204.
(上接83页)
范大学出版社,2000:1;64.
③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④冯建军.“树人”需要什么样的道德[J],人民教育,2014, 06:1.
⑤祖嘉合.略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区分[J].思想教育研究,2011,02:5- 9.
⑥李平辉.马克斯·韦伯《以政治为业》演讲评析[J].学理论,2010,11:9- 10.
⑦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45- 49.
⑧方晓珍.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6:94- 98.
⑨张澍军,苏醒.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命[J].想教育研究,2013,07:40- 44.
⑩赵艺.中小学德育评价的时代遭遇及解决途径[J].教育学术月刊,2010,08:37- 3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