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践性知识的中小学教师协作式培训

2015-03-02吴清晰

现代教育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参训实践性协作

作者简介:吴清晰(1971-),男,安徽省枞阳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研究方向:教师培训。

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硬件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初步解决了学校“数量多、规模小”的问题,促进了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无论是校外培训还是校本培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低效、失效问题,并没有真正促进参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状

为了不影响教育教学,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选择在节假日进行,“教师培训对教师实际教学的改进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①除了得到一纸毫无用处的结业证书外,能够用于指导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几乎为零。农村中小学相对比较闭塞,教师多数是跨学科或跨年级教学,尤其是部分小学教师包班教学,整天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成不变地去教育学生。相对城市学校而言,农村中小学名师数量少,从外面聘请或邀请培训专家比较困难,缺乏真正能带领教师共同前进的“领头羊”。教师个体密封在“蛋篓”似的课堂中,封闭在自我的小世界里,各人自扫门前雪,各种“自留地”,无暇顾及培训。虽然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在进行培训,但究竟怎样培训、培训什么,许多学校和教师还不是很清楚,缺乏对培训的理性思考。另外,培训形式上存在“应付性”、“为他性”,培训观念上的滞后性,培训组织上的强制性,培训需求上的差异性,培训方法上的单一性,培训效果上的低效重复性等也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协作式培训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指出,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师学习是一种面向实践难题、升华教育经验、聚集成熟智慧、分享成功实践的学习,这就决定了教师培训要引导参训教师学习有关知识、分享他人经验、创造性地研究解决问题,把教育教学实践和培训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协同理论表明:一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必须形成合作、协调、同步和互补的关系,才能增强组织能力,产生最佳效应。群体动力理论认为,要改变一个个体,最好从改变他生活的群体入手,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一种群体归属感,都不愿意被他所属的群体厌弃。“当个体成长到某种程度时,他们的成长会促进整个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②由于区域相同或相邻,师资、生源、办学条件相差不大,教学中有共同语言,共同的专业发展要求。协作式培训把规模小、教师少的学校聚集在一起,集培训、教研、教学为一体,打破学科封闭的状态,跨校、跨学科的教师之间通过对话、交流、合作、总结、提升,帮助参训教师“确诊”、“会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促进教育信息在最大范围内流动,激活参训教师的个体实践经验,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协作式培训的构想

中小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环境和重要基地。农村中小学教师协作式培训能有效盘活和合理配置区域教师间、学校间的差异资源,参训教师亲身体验、洞察和感悟,逐步获得可以纳入个人专业实践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知识,保障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1.协作式培训搭建大平台,实现优势互补。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专业性的提高,但教师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往往离不开教师群体组织的影响和推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提升需要交流和互动,因此交流互动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在要求。培训协作体是以一所优质学校为核心,与同一区域其他几所学校一起组成的培训组织。培训协作体可以按县、乡(镇)、校纵向合作,区域内乡镇与乡镇之间横向配对,校与校之间横向交流,教师与教师之间横向互探,形成中心辐射、区域协作、分片互动的培训格局,实现教师分类、分层、分岗“按需培训”。协作式培训立足各校实际和需求,促使每位参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思考,为参训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展示的平台、研究的平台,在交流实践中感悟,在反思评判中成长,引导参训教师行走在多元的、跨界的课堂教学中,扩大了教师交流的机会,拓展了教师个人反思范围,促使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沿着“适应、提高、发展”的轨迹提升,实现教师专业的生态发展。

2.协作式培训聚焦小专题,实现资源共享。研究表明,教师之间有效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师交流经验、更新知识,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最终带来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最难的问题不是应用新的理论知识,而是从经验中学习。” ③协作式培训以学校日常教学和研究为依托,以各种具体的实践问题为抓手,以课例为载体,给参训教师带来“经验交流”。这种交流不是直接由培训“告诉”给教师,而是把“面面俱到”改为“问题会诊”,把“一言堂”改为“对话反思”,把“解释问题”改为“解决问题”,把“泛泛而谈”改为“深度钻研”,让教师通过看、听、研讨、交流、反思等体验感悟而获得实践性知识。整个培训过程就是一次理念交锋、思维碰撞、智慧分享的过程。如组织新教师“三字一话”、课件制作、优质课评比等竞赛,促使教师自觉加强学习,加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训;组织骨干教师集智式备课、展示性上课、沙龙式议课、专家点评等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给教师带来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师徒结对、组建学习小组、成立课题组等活动,促使优秀教师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逐步提高教科研能力等,使教师个人的智慧在团队中获得充分的彰显,参训教师逐渐习得了实践性知识,并自动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

3.协作式培训拓展多渠道,实现相互合作。中小学教师在培训中已经不是一个“边缘”参与者,而是一个“核心”的参与者。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教师能力本位的发展,而是基于认知情境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判断,需要教师在不断地参与和学习中去体悟。协作体可以有效利用区域内教师的“内差”,以区域内共性的教学问题为主题,通过教师互听互评、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交流、讲教师自己的教学故事、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示范课、汇报课等活动,在观察、对比、反思、修正的过程中加强教师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促使参训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在与真实情境中重构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协作式培训还可以以互联网为载体,在百度hi、腾讯QQ、新浪UC、NetMeeting、Skype等上开辟在线课堂、专题讨论、问题咨询、培训论坛等互动平台,切磋某一知识点、训练点、教法,相互讨论教学疑点、热点、难点,强调“对话”、“合作”和“人际互动”,变教师个体教育教学经验“私有财产”为“共享资源”,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同行教师的判断和选择中获得新生的机会,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育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基石,真正的教育智慧来源于实践。教师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教师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的实践活动既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发展的必要载体。“开发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或许要比灌输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及模仿教学技艺更为重要,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真正主宰。” ④农村中小学协作式培训立足点在教师自身主动的实践活动,着眼点在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丰富教师实践性知识上,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相互切磋、集体合作、共同提高,在互动、合作中成长,真正使培训成为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推进器。

注释:

①郑新蓉,黄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新形势下的职能新定位[J].人民教育,2007:(5).

②宁学功.学生评教利弊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

③李·S·舒尔曼著.王幼真,刘捷编译.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比较教育研究,1999:(3).

④陈国泰.析论教师的实践知识[J].教育资料与研究,2001, (34).

猜你喜欢

参训实践性协作
团结协作成功易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
参训学生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中的作用
山东莱西加强公务员试用期培训
幼儿教师眼中的“幼师国培”绩效评估
协作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PPP项目运作中几个实践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