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作看苏轼的精神世界
2015-03-02王文彦
王文彦
(黑龙江绥化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黑龙江 绥化 152000)
从词作看苏轼的精神世界
王文彦
(黑龙江绥化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黑龙江 绥化 152000)
当我们漫步在春意盎然的杭州西湖“苏堤”上,徜徉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的“苏堤春晓”景观中时,能否想到九百多年前的伟大文学家苏轼?说到“苏堤”,杭州西湖的无疑是做有名的。“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共筑三条长堤,还有两处在今安徽阜阳(古颍州)和广东惠阳(古惠州),都是在苏轼遭遇贬官时修建的,他时时刻刻心系百姓,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本文我们从他写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江城子·密州出猎》浅析苏轼的精神世界。
这两首词写于同一年(1075年),作者时任密州知州。前一首是他悼念结发之妻的作品,开创了以词作“悼亡”的先河。该词题目中明确写出了做梦的日子,可见作者所记的梦给自己的印象是多么深刻!作者这首“悼亡”词,全词除了下阙五句记述梦境外,其余都是作者直抒自己情感的文字。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道尽了人生的无常,说尽了夫妻生死两相隔的无奈与凄凉!岁月如梭,转瞬已过十个春秋!这十年来,“不思量,自难忘”,不是没有思念就是忘却!少年夫妻间的深情重义全都铭刻在作者的心头!东坡先生是何等的重情重义啊!在生死离别的十年间,作者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革新派的压制,心境悲愤;被贬到密州后,又遇上不好的年景,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对亡妻深埋在心底的感情,却愈加浓烈,久而弥笃。紧接着,“不思量,自难忘”看似矛盾的情感,更加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感受!“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是作者联系现实,表达了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在很大的程度上表现了现实的孤独寂寞、凄凉无助却无处诉说的情感,戳准了人们的泪点,感人至深。词的下阕写自己在梦中回到了时刻思念的故乡,在那里,写满了他们年轻时的浓情,充满着年少时的爱意。“小轩窗,正梳妆”,在哪熟悉的小屋,亲切而又温暖!爱妻的情态容貌,依稀是当年的模样,正在梳妆打扮。作者用这样一个温馨而又难忘的场景,写出了妻子在自己心中永恒的印象!就别重逢,没有“尔侬我侬”,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于无声处见真情,这就是一代文豪的过人之处,妙绝千古!最后三句,作者又从梦境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此情此景,两个人都在一个凄冷幽独的“明月夜”,肝肠寸断,可谓情景交融!全词通过对亡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己小家的热爱!
如果说上述“记梦”词表达了作者热爱小家,向往美好甜蜜的生活的话,那么,写于同年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则表达了作者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开篇之句就出手不凡,为全词的豪放性格定下了基调。一个“狂”字统领全篇,左手牵着猎犬,右手擎着苍鹰,头戴锦帽,身披貂裘,好一副威武出猎的模样!“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将自己与三国时候的孙权相比,为报答倾城而出追随自己的人民,亲自射杀老虎来犒劳他们,体现了作者豪迈的气概!本词的上阙给人的感觉作者就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大将军,统领着大宋王朝的百万雄狮,在疆场上驰骋,为国杀敌,承担着为国守疆的重任。“酒酣胸胆尚开张”,酒酣后的苏轼,胸胆开张,打猎的兴致更浓,紧接着直抒胸意,哪管已经花白的两鬓,表达了为国家做贡献的豪情壮志!将自己比作汉文帝时期的冯唐,希望当朝能够信任自己,委自己与重任,奔赴边疆,为国杀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到那时,将雕弓拉的象满月一样,狠狠抗击西夏和辽国对大宋王朝的侵略。本词是东坡先生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描写了在密州打猎的行动,抒发了作者兴国安邦的志向,拓展了词的情境,提高了词的品格,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宋词的创作开创了前人未能开创的道路,开豪放派创作之先河!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廉颇未老、心系国家的豪迈心情!
将这两首写于同一时期的词放在一起,我们不难看出苏轼是一个对下能心系小家,对家人疼爱有加,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对上,能够为当朝统治者分忧,安一方黎民的人。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但在词的创作上造诣最高。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文章开头提到的“苏堤”,都是苏轼在贬官期间带领当地人民疏浚湖泊,清理淤塞而修建的长堤,为后人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流连忘返的景观!
他一生进退自如,宠辱不惊。他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无往而不可。联系到苏轼出仕以后的经历,就更能清晰看到他的精神世界。苏轼为官一世,曾多次遭贬,最远的一次是六十多岁时流放儋州,他竟能将儋州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在那里修生养息。“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那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跟随苏轼学习,使得儋州这个流放之地,蛮荒之所,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苏轼在他的词作中所表达出的人生境界,放在当前也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有言道,一味地执着经不起挫折,“至刚则易折”,“至皎则易污”。然而苏轼在他屡次遭贬,备受打击之后,并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潭中,他的超脱不是与世无争的归隐,也不是放弃报国志向的出世消沉,而恰恰是建立在对国家、对江山、对社稷、对黎民更深沉更浓厚的爱!对小家不放弃,对国家有担当,这样的情愫到任何时候都不过时!是啊,我们中华民族在每个时代,都会有像苏轼一样的人,这些被称为民族脊梁的人,才使得我们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绵延不断的发展!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时代。这个时代要求我们,要能经受起时代的考验,做时代的“弄潮儿”,为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富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