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时期习近平的群众观及其启示

2015-03-02张秀勤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7期

□ 张秀勤

2002至2007年在浙江省委担任领导职务期间,习近平对党的宗旨与执政使命、领导干部的职责以及基层组织职能和作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这一过程中他的群众观得到了系统阐述。根据这一时期公开发表的理论著述及相关讲话,我们发现,站正群众立场、强化宗旨意识、找对工作方法构成了习近平群众观的核心内容。这也是新时期我们判断党员干部是否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标准。习近平的群众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充分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站正立场,强化宗旨,找对方法——习近平群众观的核心

浙江任职期间,习近平在中央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指引下,在与浙江省委一班人寻求实现浙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破解民生难题的过程中,对他的群众观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系统阐发。

首先,站正群众立场,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目中有人”。坚持群众立场,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党历任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和强调这一点。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于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就应该加以反对,加以纠正;对于人民的困难就必须毫不犹豫地采取办法,有步骤、有方法地加以解决。”①习近平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2003年夏,浙江遭遇特大旱灾,习近平在部署全省抗旱工作时强调,“做好抗旱工作要‘目中有人’,这个‘人’,就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的农民兄弟。”然而,某些部门因为一些细枝末节导致该下拨的资金没有及时下拨到基层去,该下发的物资也没有第一时间运送到基层去,习近平批评道,这就是“目中无人”。②在习近平看来,判断党员干部是否站正群众立场,关键看具体工作中是否“目中有人”,这个人就是老百姓。

如何才能站正群众立场,在具体工作中做到“目中有人”呢?习近平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关切群众利益之心要特别细腻。在习近平看来,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人民公仆的党员干部,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要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羸得万人心。”③二是要把民生问题放在工作首位。习近平认为,“群众呼声是作风建设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作风建设的第一需求,坚持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④三是要树立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一个干部树政绩如果是为了给自己留名,替自己立碑,为自己邀官,这样的干部就是根本做不到求真务实,根本不可能对群众负责,根本不可能专心致志抓落实。”⑤

其次,要强化宗旨意识,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党员干部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腐蚀,淡化、忘记甚至背离了执政为民的宗旨,进而部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对群众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对老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受到了严重影响,进而动摇了党的执政根基。习近平强调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状况,必须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教育,不断强化他们的宗旨意识。习近平指出,广大干部必须要做到:一是不能颠倒主仆关系。“作为执政党,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背离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这些公仆就会被历史淘汰。”⑥习近平还以郑九万现象为例,讲“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的道理。二是要拎着“乌纱帽”为官。习近平认为,“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就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把自己担任的领导职位看作是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和责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兢兢业业、殚精竭虑,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和贫富挂在心上;随时准备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需要舍弃随着领导职务而来的个人权力、待遇和荣耀。”⑦

第三,要找对群众工作方法,练好“看家本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将其贯彻落实于各项实际工作的始终。习近平强调落实群众工作路线首先是个态度问题,“不要以为坚持群众路线是老生常谈,现在基层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没有重视群众工作,没有做好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不去做群众工作而造成的”⑧;同时习近平指出落实群众路线更是个工作能力问题,“领导干部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决不是靠权力,而是要靠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人格魅力,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⑨

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呢?习近平认为,首先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好措施、好办法就蕴含在群众中。“我们担任领导工作的干部,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之前,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迈开步子,走向院子,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同真正明了实情的各方面人士沟通讨论,通过‘交换、比较、反复’,取得真实可信、扎实有效的调研成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⑩其次,“善于同群众说话”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习近平认为,现在基层出现的问题,很多是因为“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很会做‘领导工作’,但不会做‘群众工作’”⑪。“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⑫再次,要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习近平认为,这是工作思路的创新,是发扬民主、体察民情、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提倡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了领导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具体实践,必须始终坚持下去。”⑬最后,要完善和落实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建设。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一年忙到头,根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完善和落实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就是忙到点子上”。⑭

二、“心无百姓莫为‘官’”——习近平群众观生成的缘起

实际上,“心无百姓莫为‘官’”是习近平群众观得以生成的思想基础,也是习近平群众观的核心内容。这一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长期处在工作第一线,与人民群众“亲密接触”,这是习近平群众观生成的实践基础。党与群众之间健康和谐关系的生成离不开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⑮作为思想观念的群众观的生成,自然离不开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习近平虽然出身于高级干部家庭,但他长期处在工作第一线,对社情民意有着充分了解和把握。浙江上任之初,习近平就立即展开密集调研。其任期有一半的时间都花在了外出调研,他每天六七点起床,夜里一两点休息。在浙江任职的前9个月内,习近平走访了69个县(市、区);在任职的五年时间,其足迹则遍及浙江全省每个县市。习近平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基层,走进现场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在习近平看来,“正确的决策,绝对不是一个或者一堆人,不作调查研究,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就能产生的,这要在人民群众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才能产生。”⑯俗话说,感情是养出来的。子女为什么眷恋父母?因为父母对子女有长期的养育之恩。弟子为什么感恩老师?因为老师对学生有施教之恩。同样,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也需要长时间近距离的“养”。书本中感悟的情感终觉浮浅,接受长者教诲终怀质疑。只有长期跟群众打交道,对人民对民族的情感才能“养”出来,才能持久,深入骨髓。可见,感性的生产互动和交往互动,是习近平的群众观生成重要实践基础。

其次,自觉按照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是习近平群众观生成的思维基础。哲学天然具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功能,通过哲学学习,培育人的理性和批判思维,使人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通达地驾驭自我和做人处世的能力,真正成长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完整人”。⑰在到浙江任职之前,习近平就是“学习经典、用经典的典范”,“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得非常系统全面”。⑱深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要义,塑造了他的哲学思维方式。从《之江新语》时期习近平公开言论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追踪到他成熟的哲学思考路径。比如,“当干部的,要真正在思想上解决‘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 ‘影’、留下一点‘声’、留下一点印象,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努力为人民多作贡献,而绝不是能靠作秀、取宠、讨巧,博取一些廉价的掌声”。19总而言之,习近平通过理性思考,发现历史坐标中的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我,这有利于突破个体思维局限,有利于抵御物质利益、感观刺激、眼前利益的诱惑,看到最大的人生意义,这就是习近平所说的“用思想武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

第三,以党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学习和树立五种崇高情感,是习近平群众观养成的有效方法。情为民所系是权为民所用之基础和前提,如果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手中的权就难以真正为民所用,也就难以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习近平认为,新时期要培养对人民的情感要以党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学习和树立五种崇高情感。一要学习邓小平同志“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二要学习雷锋同志的“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幸福”。三是要学习孔繁森同志的“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四要学习郑培民同志的“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五要学习钱学森同志的“把群众的口碑当作自己无上的光荣”。在习近平看来,“只有学习和树立这五种崇高的情感,才能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20此外,习近平也积极学习古代贤士的崇高境界,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行政情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

三、习近平群众观的启示

习近平的群众观是对我党群众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武器。因此,深入学习和践行习近平同志的群众观对于我们今天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以党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学习和树立五种崇高情感,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站正群众立场。站正群众立场,其前提是要有情为民所系之情感。这种情感从何而来?习近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就是要以党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学习和树立五种崇高的情感,即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光荣感。习近平还进一步向我们讲解了向先进典型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他说,“最关键的是要学精神、学品质、学方法。比如,学习焦裕禄,就要学习他勤政为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21向先进人物学习五种崇高情感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处在什么岗位,我们都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小事上,要培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范;大事上,要有“处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庙堂之下则忧其民”的胸怀和责任感,自觉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第二,要学习习近平的“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的境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强调,做人要有人品,当“官”要有“官德”。“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22做领导干部的一般有两种顾虑,一是担心自己的才能不被组织和老百姓知道。习近平坚信,“一个干部的能耐有多大,最终人民群众看得清清楚楚,组织上也明白。”23二是处在对上级负责还是对下级负责的矛盾中。对上负责,就是对上级领导机关负责。对下负责,就是对基层负责。处理两者关系的方式决定着领导干部的为官境界。习近平强调,“我们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对上负责、对下负责最终都是要体现对人民负责。”24而要达到“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的境界,最核心的——正如习近平所说的——是要真正在思想上解决“为什么入党,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

最后,练好正确有效的方法和本领,增强为人民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服务水平也要提高。要应对这种硬挑战,首先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早在浙江时期,习近平就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动真格”,他说,“天下无尽善尽美之事,世上无十全十美之人。问题在于往往自病不知,识已更难。”25只有真格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跳出自我思维的限制,克服现实羁绊,去除思想束缚。二是要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就要多读书,修政德。“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使一切有益的知识、一切廉洁的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合到我们的从政行为中”。26

总之,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意识和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能养成的。习近平的群众观点根本在于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这种统一是通过实践磨砺出来的。

注释:

①《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②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③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④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3页。

⑤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439页。

⑥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217页。

⑦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50页。

⑧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439页。

⑨常光民王传志:《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访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求是》2005年第12期。

⑩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

⑪常光民王传志:《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访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求是》2005年第12期。

⑫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

⑬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⑭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页。

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⑯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447页。

⑰孙乐强:《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哲学通识教育的引领作用》,《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⑱张亮:《学经典、用经典的典范——习近平福建时期理论著作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19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445页。

20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441页。

21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22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23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24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0页。

25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71页。

26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