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闪耀着唯物辩证法光芒的思想方法——读习近平著《之江新语》

2015-03-02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7期

□ 张 亮

《之江新语》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创作的一部时政短评集。这些短评记录了他在推进浙江新发展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包含着他对于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主张。针对性强和时效性强是这部短评集的突出特点,这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从中找到可以直接运用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的现成观点、结论和主张。不过,看法决定做法,思路决定出路。成功的实践、正确的做法是以正确的思想方法为指导的。就此而言,贯穿《之江新语》始终的那种闪耀着唯物辩证法光芒的思想方法具有持久的价值。我们今天学习《之江新语》,首要地就是要学习、领会和掌握这种思想方法。

一、“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①因此,在肯定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存在互为条件的前提下,唯物辩证法强调从全局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曾以战争研究为例对此进行过非常精辟的阐述,强调不管是(关注全局的)战役指挥员,还是(关注局部的)战术指挥员,都应当了解“战略上的规律”,“因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②不过,认识、把握全局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黑格尔认为,整体、全局和部分、局部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但后者具有的是“直接的独立性”,而前者具有的是“反思的独立性”,③因此,“整体不是抽象的统一,而是一个作为差异的多样性的统一”。④也就是说,整体、全局并非以自在的方式直接呈现出来,而需要主体根据自身的认识从直接存在的部分中建构出来。

作为善学、善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典范,⑤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时期对唯物辩证法的学习领会就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到浙江工作后,他依旧求知善读,不断丰厚自己的理论底蕴,同时学以致用,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真正掌握了普遍联系这一唯物辩证法的精髓。他指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 “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以世界眼光去认识政治形势,把握经济走势,了解文化态势”。⑥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是这样倡导的,更是这样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

首先,习近平同志习惯于在更大的空间中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浙江正处于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从总体上看,浙江是经济发达地区,但内部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某种不平衡性,少数海岛、山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拥有资源优势,却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那么,怎样才能破解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难题呢?经过充分调研,习近平同志积极推动“山海协作工程”的全面实施,立足浙江全省,谋划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通过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全方位的合作,有的放矢地加大工作力度,做长欠发达地区这块‘短板’,使全省各个地区的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⑦从而“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子”。⑧另一方面,在新一轮竞争中,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浙江如何能够继续占据主动,实现更大的发展?习近平同志坚定地认为,“必须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在大力引进各种要素的同时达到省外去、国外去,利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实现更大的发展。”⑨他还借用“地瓜理论”这种形象的说法,描述了自己这种在更大的空间中谋求发展问题解决之道的辩证思维方法。今天,全世界都在关注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而这不过是其辩证的 “地瓜”思维的又一积极成果罢了。

其次,习近平同志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注重统筹兼顾各种关系。事物和事物之间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因此,把握全局就内在地要求全面地认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好统筹兼顾。“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孤立地、片面地、简单地看问题,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⑩在这个方面,最经典的案例是习近平同志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一方面,他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有机整体,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立足农业这个基础、农村这个主战场、农民这个核心,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⑪另一方面,他强调,“三农”问题本质上是全面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就“三农”论“三农”,无法从根本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只有跳出‘三农’抓‘三农’,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理念,才能切实打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体制性制约,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⑫总的看来,在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时,习近平同志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这四个维度的统筹兼顾,强调这四者的辩证统一 “体现了科学发展和普遍联系的整体性”,只有统筹兼顾它们,各方面的工作才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⑬

最后,习近平同志善于因势利导,谋划长远。认识并把握了全局就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出更加精确的预判,从而可以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使当下与长远得到统筹兼顾。所以,我们看到,习近平同志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特别有定力,能够正确处理“潜绩”与“显绩”的辩证关系,⑭“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完成之事”。⑮他始终坚持认为,“我们强调求实效、谋长远,求的不是一时之效,更有意义的是长远之效。当前有成效、长远可持续的事要放胆去做,当前不见效、长远打基础的事也要努力去做。千万不要‘空前绝后’,出现‘前任的政绩,后人的包袱’,甚至犯下不可补救的错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⑯

二、“盯住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

作为一种复杂的事物,全局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⑰因此,把握全局就必须能够在众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统筹兼顾,重点突破。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各级军事指挥员“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⑱否则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乃至“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就是唯物辩证法中的“重点论”。习近平同志深刻领会了“重点论”的精髓,强调“要盯住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把力量凝聚到点上,着力解决涉及全局的突出问题,以点带面,推动全局”。19

那么,习近平同志当时都关注哪些重点工作呢?

就浙江的改革开放这个全局而言,习近平同志当时关注经济发展这个重点。十六大以后,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出现了过多强调“全面”、弱化“发展”的倾向。习近平同志则清醒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根本指南。科学发展观不是不要发展,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重要论断,都是科学发展观的本义所在。科学发展观首先还是要发展,其关键在于发展不能再走老路。”20因此,在谋划浙江的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他始终抓住经济发展这个重点,把它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强调“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遇到任何困难,发展的意识不能淡化,发展的热情不能降低,发展的干劲不能减少”,21在指导思想上保证了浙江能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就浙江的经济建设这个全局而言,习近平同志当时关注结构调整这个重点。浙江省内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对于省内少数欠发达地区,习近平同志实事求是地要求它们上项目,完善生产力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经济增长作为重点。与此同时,他敏锐地觉察到,作为一个整体,浙江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个临界点,必须“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方面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则要腾笼换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弥补产业链的短项,对接国际市场,从而培育和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22

就党的建设这个全局而言,习近平同志当时关注改造党员领导干部的世界观这个重点。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始终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大课题。党的建设涉及诸多方面,习近平同志当时最看重、论述最多的无疑是改造党员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形成关于世界各种事物的看法,进而形成关于世界的总体理解和根本看法。一旦稳定地拥有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就会对人们如何理解世界、如何采取行动发挥最基本的作用。我们党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肯定世界观、精神之于物质世界的辩证作用。较之于普通群众,党员领导干部的世界观对党的建设、党的事业无疑具有更大的影响。那么,应当如何改造党员领导干部的世界观呢?首先,习近平同志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锤炼,强调“当干部的,要真正在思想上解决‘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牢记‘两个务必’,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3其次,习近平同志重视继承我党的学习传统,号召、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学习,努力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结构。他指出,“面对我们的知识、能力、素质与时代要求还不相符合的严峻现实,我们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切实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24最后,他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我们看到,在十八大以后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自己关于注重改造党员领导干部的世界观这一思想,并在2014年3月9日的“三严三实”讲话中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有力升华。

三、“把困难当做机遇”

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综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都会跌宕起伏甚至充满曲折。面对曲折、困难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只看到困难,被困难吓倒,从而止步不前;另一种是把困难当做机遇,迎难而上,化压力为动力,克难攻坚,奋勇向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是后一种态度。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同志曾专论 “把困难当做机遇”:“在困难面前,各级领导干部不应该消极畏难,无所作为,更不能怨天尤人,而应该坚定信心,千方百计克服困难。要视困难为考验,把挑战当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困难是一道坎,是一道分水岭。就像鲤鱼跳龙门,跳过去就是一片新天地,进入一种新境界。当前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是,机遇始终大于挑战。我们要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把加强宏观调控作为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机遇,进一步苦练内功,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更加重视人才作用,坚持‘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定不移地把中央的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努力促进浙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5

习近平同志为什么能够自觉地 “把困境当做机遇”呢?这无疑与他对唯物辩证法中发展过程学说的深刻理解有关。在评论黑格尔的辩证法时,恩格斯深刻地指出:“一个伟人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的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26也就是说,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这种过程,就其内容来说,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变化,或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事物的发展过程有的时候是和平的、水平方向开展的,有的时候则是对抗的、垂直方向开展的。当这种变化过程不能顺利进行下去时,就表现为曲折、困难。同时,曲折、困难的出现也表明,事物的发展过程进入到了关键的节点,突破这个节点,事物就能够进入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正因为如此,困境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那么,习近平同志是怎样“把困境当做机遇”的呢?首先,他重视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努力“引导广大干部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迎难而上”,让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保持在高位,从而为困难的解决创造良好的组织基础。在他看来,“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可以促进工作,提高质量。”27其次,他多谋善断,勇于抓住机遇。他敏锐地看到,21世纪的头二十年,是中国也是浙江的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强烈的历史紧迫感。只有抓得早、抓得紧、抓得实、用得好,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扩大实施‘八八战略’的各项成果,实现加快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28浙江今天的良好发展局面和他当年带领省委一班人所做的战略决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最后,他善于利用“倒逼”,推动发展的新飞跃。新世纪初,宏观经济环境的变迁和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对浙江的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浙江应当怎么办?他的选择是“置于死地而后生”,即借力打力,利用困难自身的力量来推动困难的彻底解决,具体地说,就是利用严峻的现实“倒逼”浙江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用‘倒逼’之苦换来发展之‘甜’,争取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飞跃”。阶段性的成功让他坚信,“面对‘倒逼’的客观现实,唯有变压力为动力,深刻认识,尽早觉悟,抓紧行动,才能从‘倒逼’走向主动,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机制”。29

四、怎样才能掌握辩证的思想方法?

在毛泽东同志的大力倡导下,我们党在延安时期以后就形成了重视学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传统。对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不过,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一回事,将这些基本观点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思想方法却是另外一回事。而在掌握辩证的思想方法进而将之转化科学的工作方法方面,习近平同志无疑是一个真正的行家里手。那么,我们从习近平同志这里都可以学到什么呢?

首先,要有重视思想方法养成的自觉性。改革开放后,陈云同志曾非常有感触地指出:“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把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30在这个方面,习近平同志无疑是非常自觉的。《之江新语》尽管没有诉诸直接的文字,但重视思想方法的学习与养成却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2015年1月23日,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从而使自己此前一直隐而未发的立场与态度得到第一次公开阐明。他说:“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31

其次,要有学习与思考的自觉性。习近平同志主张“为政者需要学与思,……善思善学,善作善成,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明确共产党人的远大人生志向,发现问题,进而进行思考,制定出科学的工作方案。总之,只有在学习与思考中,辩证的思想方法才能孕育成熟,才能转化为科学的工作方法,产生成功的实践。“唯有善学善思,才能把为政如农工般精耕细作,日夜思之;把为民如爱己般殚精竭虑,日夜牵挂,干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的业绩。”32

最后,要能深入实际,找到真正的问题。辩证的思想方法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发现了真正的问题,辩证的思想方法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否则,它就只能沦为没有对象的因而是无用的“屠龙之技”。那么,怎样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呢?那就是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当时号召“全省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调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33一句话,就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之,就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34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5页。

③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9页。

④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0页。

⑤张亮:“学经典、用经典的典范——习近平福建时期理论著述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⑥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⑦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⑧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⑨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⑩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⑪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⑫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⑬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⑭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⑮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⑯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⑰《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

⑱《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页。

19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页。

20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21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22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185页。

23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24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25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240页。

27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28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29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30 《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页。

31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第1版。

32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4页。

33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34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