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对外贸易发展的竞争力分析
——基于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的比较
2015-03-02朱一元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
朱一元(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合肥市对外贸易发展的竞争力分析
——基于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的比较
朱一元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从对外贸易发展的规模、效益、潜力三个角度构建一个城市对外贸易发展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合肥市的外贸发展竞争力与长三角区域内其他十四个城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对外贸易发展竞争力总得分在15个城市中排名第13位,外贸竞争力水平不高。对此为合肥市提高对外贸易水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对外贸易;竞争力;长三角;主成分分析
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该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安徽省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1]这意味着安徽省省会合肥将与南京、杭州一起并列成为长三角的重要城市,合肥市也将迎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好时机。当前,合肥市正处于实施“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重要时期,对外贸易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此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探讨合肥市在长三角区域内对外贸易发展的竞争力水平,不仅有利于合肥市认清其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同时对合肥市加快提高国际化水平、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进程也极具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在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来源问题上提出了诸多理论,如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以及要素禀赋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视角探讨了一国拥有外贸竞争优势的根源。而在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竞争力的衡量问题上,Balassa(1965)较早提出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这一指标,即分别计算某种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比重及它在世界总贸易额中的比重,用两者的比值作为评判一国某产业或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标准。[2]Lunberg(1988)提出相对国际竞争指数,该指标的计算将一国国内消费对生产及出口的影响考虑其中,更准确地体现一国的外贸竞争力水平。[3]Abbas(1992)提出可比净出口指数(NTB),即用某一产品的净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的比值来评判出口产品竞争力。
国内学者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4]张昱(2006)从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外贸主体和市场结构这四个方面,计算广东省贸易竞争指数TC,并与上海、江苏、浙江的同类指标进行比较,以衡量广东省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水平。[5]张明志,胡艺,吴宏(2007)用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标RCA测算我国外贸竞争力水平,并分析了技术创新与提高外贸竞争力之间的关系。[6]王孝瑜(2008)从外贸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及产业竞争力三个层面构建起外贸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浙江省外贸竞争力进行研究,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浙江省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建议。[7]王栋,黄蓓(2012)在分析我国入世以来对外贸易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分别研究了我国对外产品贸易和对外服务贸易两方面的竞争力。[8]黄忱(2014)用SWOT方法探究中原经济区发展外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并对中原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的对外贸易发展竞争力进行因子分析,将中原经济区外贸竞争力落后的原因归结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力资源三个方面上。[9]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关注较多的是一国对外出口贸易的竞争力优势及测量。而国内学者关于对外贸易竞争力的研究多基于国家层面或省域层面,对长三角地区的研究中将安徽省归入研究对象的并不多,而针对合肥市对外贸易发展竞争力的研究更是几近空白。因此,本文以最新的长三角地理区域划分为依据,选取长三角区域内的1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对外贸易发展竞争力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15个城市的对外贸易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希冀相关结论能为合肥市对外贸易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持。
二、合肥市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一)对外贸易发展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客观反映合肥市对外贸易发展的竞争力水平,选取长三角三省一市各省域内重要的经济城市及沿江港口城市作为比较分析对象,具体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杭州、宁波、舟山、嘉兴、湖州、合肥、芜湖、马鞍山等15个城市。
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从经济实力(GDP)、对外贸易规模(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对外贸易效益(出口依存度、外贸依存度、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人均进出口贸易额)和对外贸易潜力(进出口贸易额增长率)这四个方面,共选取前述的9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这9个指标依次记为X1、X2、X3、X4、X5、X6、X7、X8、X9。其中,出口依存度是一个城市出口贸易额与该城市生产总值的比值,外贸依存度是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之和与生产总值的比值。在计算这两个指标值时,汇率采用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6.1932。文中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各城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长三角对外贸易发展竞争力比较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5个城市对外贸易竞争力进行测算。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该方法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原有的多个相互无关的指标转化成较少几个相互独立且尽可能包含原有指标信息的综合性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主成分能够避免主观影响,在数据质量较好的情况下,通过该方法得到的分析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首先,根据要求构造原始数据矩阵(15×9矩阵),并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指标间因计量单位和数量级的差异而造成的不合理性,从而得到标准化数据。并且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还应对标准化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KMO检验值为0.692,大于0.6,说明适合做主成分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显示显著性概率为0.000,表明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表1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其次,采用SPSS17.0对9个变量进行Varimax旋转,从各指标中提取的信息比率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所有9个指标的提取比率均高于85%,说明数据信息损耗小。同时如表3所示,特征值经过Varimax旋转后,有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2.938%、36.419%、15.65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5.012%,远高于85%的经验值,说明前3个主成分包含了9个指标中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可将这3个主成分作为评价各城市对外贸易竞争水平的主要标准,分别记为F1、F2、F3。
表2 信息提取比率表
表3 矩阵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分析表
再次,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得到方差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表(见表4)。由此可见,GDP、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实际利用外资额等4个指标在F1中的载荷较大,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对外贸易规模对该城市外贸竞争力的贡献。出口依存度、外贸依存度、人均利用外资额、人均进出口贸易额等4个指标在F2中的载荷较大,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出一个城市对外贸易的效益。进出口额增长率则在F3中有较大载荷,它反映了一个城市对外贸易发展的潜力。
依据载荷矩阵,3个主成分得分的计算公式为:
表4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
最后,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42.938%、36.419%、15.655%)占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95.012%)的比重作为权重,计算一个城市对外贸易发展竞争力的综合得分。
15个城市的各主成分得分及排序、综合得分及最终排名如表5所示。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表5 各城市对外贸易发展竞争力综合得分及排名表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对外贸易竞争力水平的比较中,合肥市总得分为-0.3862,排名第13位,仅高于浙江省湖州市和安徽省的芜湖市。这说明合肥市对外贸易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为落后,与同为省会城市的杭州和南京相去甚远。对合肥市3个主成分得分进行进一步剖析发现:
(1)合肥市主成分F1得分-0.0166,在15个城市中排名第6,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F1上载荷较大的几个指标中,合肥市2013年GDP为4672.9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为22.49亿美元,两项均位列第8,说明合肥市整体经济实力较好。而进口贸易额为62.91亿美元,出口贸易额118.99亿美元,分别位列第10位和第11位,进出口贸易总额181.9亿美元,尚不及南京市的三分之一,与杭州市和上海市的相差更多,这表明合肥市的对外贸易规模不大。
(2)合肥市主成分F2得分-0.9923,排名第14位,仅高于扬州市。合肥市在该成分中载荷较大的出口依存度、外贸依存度、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及人均进出口贸易额4个指标上的排名依此为第12、12、14和12,表现均不理想,由此反映出相对于合肥市当前的经济发展程度而言,外贸在其中发挥的效益并不明显,外贸对合肥市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够。
(3)合肥市主成分F3得分0.0101,排名第8,且高于15个城市的平均水平,体现了合肥市对外贸易发展的潜力较大。当然,该指标排名靠前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合肥市当前外贸规模的基数不高。
为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合肥市应打破过去因循守旧、唯稳怕乱的思想认识,紧抓加入长三角的历史性机遇乘势而上,继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性思维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着力将合肥市打造成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一极、极具国际化的大湖名城。
第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对外贸易效益。首先,在出口贸易方面,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改造,加强对初级出口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以提高其技术含量、质量和档次,既可以拓展国际市场份额,也可以起到增加就业的社会作用。同时,继续发挥并扩大合肥市在汽车及零部件、平板显示、家用电器、电子及信息等产业的出口优势,在巩固传统优势的过程中要重视品牌力量的构建和品牌战略的实施。此外,借助当前合肥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服务业等新兴出口产业的“走出去”,培育本市对外贸易发展新的增长点。真正落实兼顾传统优势与新兴力量,实现合肥市出口贸易由粗放型、外延性向集约型、内涵型转变。其次,在进口贸易方面,积极加强与国外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模式、管理经验等,以推动合肥市出口产业的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高。并且通过优化合肥市投资环境、健全完善引资制度、适当放宽引资管制、创新外资利用方式、减少部门协调障碍等措施,吸引外资进入。在此过程中要注重优化引资结构,实现资金来源和资金投向的双重优化。
第三,打造高端外贸平台,减少贸易障碍。合肥市应继续提高合肥出口加工区的综合实力,利用其在税收、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优势,不断扩大合肥市加工企业对外贸易的规模。同时,应加快合肥综合保税区的建设以及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的申报工作,构建合肥市“三足鼎立”的高端外贸平台,为出口导向型企业提供简单加工、保税仓储、物流配送、通关等一系列便利服务,从而减少当前存在的对外贸易障碍,助推合肥市外贸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重视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技术创新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根本途径。[6]合肥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专业的外贸人才留在合肥,打造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服务于合肥市对外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和体制、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等措施,激发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合肥市对外贸易水平提高的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五,加强合肥金融中心建设,为对外贸易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对外贸易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大量资金的流动,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也因此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合肥市要抓住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契机,通过建立合肥金融机构集聚中心来提高合肥金融业的竞争力,并发挥其集聚效应为合肥市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1]汪日贵,郜征,赵秀娟.安徽划入“长三角”重要的是观念机制融合[EB/OL].中安在线,http://www.ah.xinhuanet.com/2014-09/ 26/c_1112633402_3.htm,2014-09-26.
[2]Balassa B.Trade Liber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65,(33):92-123.
[3]Lunberg,Lars.Technology,Factor Proportions and Competitiveness[J].Sc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8,(90):173-188.
[4]Abbas J.Ali.How to manage f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M].New York: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ess,1992.130.
[5]张昱.广东省外贸竞争力评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1):61-68.
[6]胡艺,吴宏.技术创新与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关系[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17-20.
[7]王孝瑜.浙江省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
[8]王栋,黄蓓.入世以来的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J].国际商贸,2012,(4):228-229.
[9]黄忱.中原经济区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14.
An Analysis of Hefei’s Foreign Trade Competitiveness: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Fifteen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Zhu Yi-yuan
(Anhui University,Anhui Hefei 230601,China)
With the aid of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 from the angles of scale,effectiveness,and potential of a city’s foreign trade competitiveness,the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of Hefei’s foreign trade competitiveness with other fourteen cities with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he result shows that Hefei is less competitive,ranking 13th among the 15 cities.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in an effort to improve Hefei’s foreign trade competitiveness.
foreign trade;competitiveness;Yangtze River Delta Are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F127
A
1672-0547(2015)02-0059-04
2014-12-03
朱一元(1992-),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