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核心城市竞争力及合作探析
2015-03-02徐晓红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501
李 璐 徐晓红 陈 欣(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501)
长江中游核心城市竞争力及合作探析
李 璐 徐晓红 陈 欣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501)
城市竞争力只有在区域竞争与合作中才能得到提升。利用2012年统计数据,对长江中游四个省会城市的竞争力水平和合作进行了分析。首先,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四个核心城市的竞争力得分排名;其次,借助中心职能强度指数测度中心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对合肥与其他核心城市之间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估测;最后,通过引力模型和经济联系强度指数测度区域间经济联系程度,为加强城市间的合作提供实证支持。
城市竞争力;合作;主成分;经济联系测度
一、引 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其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竞争力是城市能量及其辐射作用大小的体现,城市竞争力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和经济发展速度快慢,提升城市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寻求城市竞争力水平的提升,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城市间的竞争,更要寻求城市间的合作,以合作促竞争。
合肥、武汉、长沙、南昌作为长江中游四大核心城市,其区位独特、物产富饶、人口密集,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激发竞争力的重要引擎,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当前,合肥正积极加大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合作,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分析这四大核心城市的竞争力,并测度四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有助于认清合肥在四市中的相对地位,判断合肥与其它各市的合作前景,对于进一步推动合肥在竞争中发挥优势努力赶超,在合作中共享共赢自我超越,在竞合中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的概念。学术界对城市竞争力的涵义有着不同的观点。Cheshire(1998)指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其边界内能够比其他城市创造更多收入和就业的能力。[1]Ivan和William(1999)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能够满足区域、国家和国际市场,同时能够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国学者也对城市竞争力的定义给出不同的论述,如郝寿义(1998)[2]、宁越敏(2001)[3]、倪鹏飞(2002)[4]、于涛方(2004)[5]等。国内外学者还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测度模型。Iain Begg提出“迷宫模型”,[6]Peter Karl Kresl提出城市竞争力是经济因素、战略因素的函数。[7]Douglas Webster将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因素引入了城市竞争力模型。[8]Rejia Linnamaa则引入了网络因素。[9]在国内,郝寿义较早开始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从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及住宅6个方面选取了21个指标建立了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10]唐礼智提出以经济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等核心因素构成城市竞争力模型。上海社会科学院从总量、质量、流量3个一级指标出发,下设14个二级指标和78个三级指标,通过定量分析10个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扩散功能的强弱,来体现每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提出了“城市价值链模型”。[11]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提出了城市竞争力弓弦模型[12]。2014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其发布的《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指出了对城市竞争力发展具有长期影响的六大全球性趋势,即人口老龄化、发展不均衡程度加剧、资源可持续性、技术变革、工业集群和全球价值链、治理体系。借鉴上述研究成果,加入人口老龄化指标、创新城市指标,本研究构建了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城市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引入经济关联度指标探讨了城市间合作的方向与路径。
二、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及测度模型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城市竞争力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城市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竞争力,还取决于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城市活力,而后者则取决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坏境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根据相关理论和实际数据的可得性,结合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发展的特点,在全面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度量性原则、层次性和综合性原则的基础上,设定如下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其中本文创新性的加入了人口老龄化方面的指标。
表1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合肥统计年鉴2013》、《武汉统计年鉴2013》、《长沙统计年鉴2013》、《南昌统计年鉴2013》2.模型选择目前,国内城市竞争力评价所采用的数理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层次分析法(AHP)、熵值分析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由于设置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较多,且各指标之间可能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本文选用考察多个变量之间相关性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降维的思想,将多个指标变量降维为少数几个能够尽可能多地携带原始指标信息的主成分变量,并最终将其归并为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城市竞争力。主成分分析的一般模型为:Fi=a1iY1+a2iY2+…+apiYpi=1,…,p其中,a1i,…api为原始变量X的协方差阵∑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Y1,…,Yp是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Fi为第i个主成分。
三、城市竞争力的主成分分析
首先,为了消除各个指标之间计量单位和数量级差异,使各个指标具有可综合性,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数据为4×38)。无量纲化处理公式为:
式中,L表示该指标的实际值,Lmax和Lmin分别表示该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其次,计算出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2,前两个主成分贡献率为85.297%,因此提取两个主成分。
表2 方差贡献分析表
然后,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得出方差因子载荷矩阵表,见表3。
表3 因子载荷矩阵表
第一主成分在指标X1、X3、X6、X10、X17、X18、X24、X27、X29、X32、X35、X36、X37有较大载荷,其中,X3、X17、X24、X29、X35的载荷最大,这些指标反映了创新城市竞争力、宜商城市竞争力和文化城市竞争力。
第二主成分在指标X5、X14、X16、X20、X21、X34有较大载荷,其中,X14、X16是宜居城市竞争力的体现。
根据载荷矩阵,2个主成分的计算公式为:
以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可得出四市的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得分F。
根据公式(2)可计算出四市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及排序,见表4。
表4 四市综合得分及排名
根据主成分分析原理,主成分得分越大,说明竞争力越强,得分越小,竞争力越弱。各主成分得分大于0代表该得分高于平均水平,小于0则代表该得分低于平均水平。
上述实证结果显示,在综合得分中,合肥城市竞争力排名第三;在主成分F1中,合肥排名第三;在主成分F2中,合肥排名第二。
虽然合肥的城市竞争力与较发达的武汉、长沙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但合肥面临的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下文通过引入经济关联度指标来分析城市间合作的可能性。
四、城市间经济联系测度
1.城市中心性——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测定
中心职能强度是用来考察城市对其周边地区吸引范围的一个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一个城市对其周边地区所发挥的经济辐射作用大小,以及所发挥的中心职能强度大小。通过考察合肥与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职能强度,能更客观地描述合肥对这些城市产生的影响力大小。选取城市非农业人口Pi、国内生产总值Vi、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Si、固定资产投资额Ci、二三产总产值Di五个指标,计算以下五种职能指数:中心城市的非农业人口指数KPi、经济职能指数KVi、科技职能指数KSi、发展职能指数KCi、产业职能指数KDi。其中,Pi和Vi表示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和水平,Si反映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Ci体现城市发展经济的基本能力,Di代表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潜力。
计算公式如下:
以同样方法计算KVi,KSi,KCi,KDi,则各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公式(3)、(4)计算的结果,将四个城市进行等级划分(见表5)。可以看出,四个省会城市中武汉市的中心职能强度最高,合肥和长沙为同一级别,中心职能强度较强,南昌市相对较弱。武汉市在这五种职能指数中明显占据优势地位,合肥和长沙市不相上下互有所长,这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可见,合肥与周边省会城市以互相辐射为主,与三市存在较大的合作可能。
表5 五种职能指数分值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合肥统计年鉴2013》、《武汉统计年鉴 2013》、《长沙统计年鉴2013》、《南昌统计年鉴2013》
2.城市经济联系量分析
经济联系强度是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程度大小的指标,既反映了经济中心对周围地区的辐射扩散与极化能力,也反映了周围地区对经济中心辐射潜能的接受能力。在经济学研究中如何定量地考察、比较城市间经济联系密切程度等问题,经常借助于引力模型。本研究选取区域总人口数和工业总产值作为经济联系的量化指标,建立经济联系强度分析引力模型如下:
式中,Rij为绝对联系量,Fij为经济联系隶属度选用了两个最能反映城市作用力强弱的指标,Pi,Pj为i,j城市人口数(万人),Vi,Vj为i,j城市工业总产值(亿元),Dij为i,j城市间最短交通距离(km)。
表6 相互引力计算表(单位万人*亿元/平方公里)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合肥统计年鉴2013》、《武汉统计年鉴2013》、《长沙统计年鉴2013》、《南昌统计年鉴2013》
从表6可以看出,合肥与武市的经济联系最密切,相互引力值为18.21,接受武汉的辐射远高于南昌、长沙。尤其是与地理距离较远的长沙,相互引力值最低仅有4.77。另外,由于选取的四个城市属于同级省会城市,因此经济联系隶属度Fij就没有被采纳。
3.经济联系强度指数
为了具体测算合肥与其它三市的经济联系量,引入公式(7)、(8)如下:
其中Pi,Pj为i,j城市人口数(万人),Vi,Vj为i,j市GDP(亿元),Dij为i,j城市间最短交通距离(km)。Kj为引力系数,Pj、Vj为j市市区非农人口和非农产值,Tj为j市和i市联系的各项交通设施总分值(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一般道路和轮船),T为全部交通分值。如果L值小于5,则可以认为经济联系很弱,若在25以上,则认为经济联系度较强。
鉴于交通分值的确定比较繁琐,引入可达性指标来反映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便捷程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i为i城市可达值,Di为i城市与某城市间公路最短距离;Vi为i城市与某城市间的公路平均车速;为i市与其他城市间Ai的平均值;ai为i城市可达性系数。
表7 城市之间的可达值
表8 合肥市与其它三市经济联系强度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合肥统计年鉴2013》、《武汉统计年鉴2013》、《长沙统计年鉴2013》、《南昌统计年鉴2013》;百度地图
根据经济联系强度指数L得到,合肥与与武汉的联系最强,与长沙、南昌的联系较弱,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与表6相互引力值的结论完全一致。通过对这两个指标的测度,得出具有地缘关系的合肥、武汉、南昌三市之间的经济往来比较密切,互相之间的经济辐射较大,因此城市间的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
五、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2012年统计数据分析长江中游核心城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首先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合肥、武汉、长沙、南昌四个核心城市的竞争力综合得分,分析合肥在该区域中存在相对优劣势;然后借助经济关联度指标对城市间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估测。研究结果表明:
(1)合肥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道路上大步向前,迅速崛起。合肥作为国家首个创新试点市在2011年获得了十大创新型城市称号,合肥在创新城市建设中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主要来自以下两点:第一,经济结构的优化。合肥以新兴产业为带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不断提高,同时也实现主导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从数据中可以看出,2012年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9.53%,高于武汉、南昌。第二,节能降耗成效十分显著。2012年合肥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60吨标准煤,低于其他三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可以看出,合肥在坚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交通建设持续发力,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成果突出。正所谓谋城先谋路,路举则城张,城市路网建设能够提高城市的辐射力、竞争力。近年来,合肥在交通建设上持续发力,修建规模大、进程快。实现了更便捷的水陆空沟通,公交城市的建设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城市。交通便捷度大幅度提升同时也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数据显示,2012年合肥人均道路面积为15.8平方米,远高于其它三市,城市货运总量达到了34417.1万吨,远高于武汉、南昌。
(3)与武汉、长沙相比,合肥城市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首先,合肥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分迅猛,但是与之相对应的科技活动人员,R&D经费,市场融资能力却相对较弱,跟不上其发展速度。其次,居民生活质量相对不高。非农业人口比重、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绿化覆盖率、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每百人图书馆藏书等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水平指标,显示出与其它城市间的差距。最后,合肥信息建设和对外交流方面依然较为薄弱。千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千人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旅游入境人数等指标有待提高。
(4)核心城市间合作共赢前景广阔。合肥相较于其它三个省会城市,具有较高的中心职能强度,具备了发挥其经济辐射力的前提条件。通过引力模式和联系强度指数的计算,可知合肥与武汉、南昌的联系非常紧密。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合肥、武汉、长沙、南昌4市之间具有合作共赢的前景。
[1]Paul Cheshire,Gianni Carbonaro Dennis Hayl.Problems of Urban and Growth in EEC Countries:or Measuring Degrees of Elephantness[J].Urban Studies,1998,23,(2):131-149.
[2]郝寿义.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案例[J].经济科学,1998,(3):50-56.
[3]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J].现代城市研究,2001,(3):19-22.
[4]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分析范式与概念框架[J].经济学动态,2001,(6):14-18.
[5]于涛方.论城市竞争与竞争力的基本理论[J].城市规划汇刊. 2004,(6):16-21.
[6]Iain Begg.Urban Competitiveness Policies for dynamic cities[M].The Policy Press,2002,(3):15-17.
[7]Peter Karl Kresl.The Determinants of Urban Ccompetitiveness: A Survey[A].In:PKKreslandG Gappert(Eds)North American citi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C].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1995.26-30.
[8]Douglas Webster.Larissa Muller.Urban 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y Urban Regions:the Road Forward.[R].Urban Group,2000.13-59.
[9]Reija Linnamaa,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Policy Networks:some reflections from Tampere and Oulu. [J].conference Cites at the Millenium,1999.
[10]郝寿义.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案例[J].经济科学,1998,(3):50-56.
[11]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J].现代城市研究,2001,(3):19-22.
[12]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42-45.
Analysis on Competitiveness and Cooperation of the Core City in the Middle Reach of Yangtze River
Li Lu,Xu Xiao-hong,Chen Xin
(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601,China)
Urban competitiveness can only be improved in the regional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By using the statistical data in 2012,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cooperation of the four capital cities in the middle reach of Yangtze River.Firstly, build the city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calculate the four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ity ranked;Secondly,with the aid of center function intensity index,measure the intensity of the center of the city function,to Hefei and other core and evaluate the possibility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ities;Finally,measure regional economic ties by gravity model and economic ties intensity index,in order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ity provide empirical support.
urban competitiveness;cooperation;principal components;measures
F299.2
A
1672-0547(2015)02-0020-05
2015-02-27
李 璐(1988-),女,安徽无为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徐晓红(1965-),女,四川泸州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陈 欣(1990-),女,安徽庐江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合肥市政府重大项目“中四角深化合作路径与实施策略研究”(REUD20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