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教育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2015-03-01陈火君梁俊杰黄诗宇万昕冉
陈火君,梁俊杰,黄诗宇,万昕冉,杨 洁,张 彧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在于通过专业以外更广博的知识学习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指出,通识教育即通才教育,是贯穿于人生各个阶段、持续的教育过程[1]。哈佛大学的学者认为,通识教育问题的核心在于自由传统和人文传统的传递[2]。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今天,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重视并积极发挥通识教育育人的作用。正是基于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现代大学积极推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融会贯通不同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对不同学科有所把握并能突破各学科不同的符号体系、逻辑体系所造成的认识盲区,从而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随着国内学分制的推行,高校通识教育的普及更有待于提高。
由于“专业化”曾经一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指导思想,所以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本科生培养计划都受到了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都带有专业教育的痕迹。这些高校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部分都是对原来专业教育式培养目标的一种修补,没有能够全面地反映出通识教育的思想,与通识教育完整、全面的培养目标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但随着我国对于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加强,我国高校开始对自身的教学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探索和变革,改革模式主要有学科大类培养模式、精英实验班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以及国际合作教育模式这五种[3]。
本文将华南农业大学作为案例,通过在校内展开相关调查来了解高校通识课普及程度,以期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和探讨,寻找到提高通识教育的措施,为解决校内通识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最终达到给学校教学管理层提供有用的教学数据和建议的目的。
一、华南农业大学通识课开设现状
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从2012级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开始,除了规定所有专业学生必须选5门10学分公共选修课作为拓展教育课程外,还增设了1门2学分汉语言选修课程,1门2学分英语选修课程,4门8学分具有华南农业大学特色(Agriculture),能激发学生雄心壮志(Aspiration),培养其勤奋刻苦精神(Assiduity),增强其整体能力(Ability)的A系列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华南农业大学特色的A系列课程包含了四类课程:第一类是农业与环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关注“三农”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增进学生对农业和自然的认识,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于农的思想;第二类是哲学与人生,旨在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思想和人类社会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认知社会,从而树立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意识;第三类是历史与文化,旨在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更加客观和全面认识中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心系国家,传承中华文明的思想意识;第四类是创新与思维,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意识和思维,以及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华农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变化
华农的通识教育方案设置中有全校必修课、选修课和限选课三大类。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而选修课指为加深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以及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课程。在最近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该校取消了限制性选修课,增加了学生自由选课和选择专业的空间。
从华农本科培养方案指导性学分设置表(四年制)来看,通识教育总计45学分,其中:思想政治类课程10学分(另有4学分为社会实践),形势政策类课程2学分,语言文化类课程中英语12学分、汉语言2学分,信息技术类课程4学分(另有1学分为实验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体育2学分(另有2学分为阳光体育)、军事理论2学分,就业创业类课程3学分,A系列课程8学分。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28.12%(华农规定四年制本科专业毕业总学分均为160)。对比华农2009年和2012年公布的指导性学分设置表(四年制)可以看出,华农将创业与就业教育、实验实践教育中的军事类课程并入了通识教育课程,并且增设了A系列的课程,只是通识教育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没有改变[4-5]。
三、华农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及期望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华农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情况,笔者在通识教育课堂对2012-2014级农、工、文、理、经、管、法、艺术等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要求学生“认真”、“真实”地填写调查问卷。此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 438份,回收有效问卷1 435份,结果与分析如下。
(一)学生对通识教育的了解情况
由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接触较少,因此设置了“您了解通识教育吗?”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认知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只有超出半数多一点的同学对通识教育的要领很清楚或知道一点,多数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需要加强。
图1 学生对通识教育的了解情况
(二)学生对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认知情况
由于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要求学生既具有比较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又能对人类主要知识领域有所了解。因此,在进行调查的时候,设置了关于学习通识课的原因的问题,以便了解学生对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见图2。结果显示,认为学习通识课程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占62.4%;认为“只是为了学分”的占20.1%;认为“对专业有帮助”的占15.4%;“其他”的则占2.1%。
图2 学生学习通识课的原因
(三)学生对学习通识教育课程的期望
本次调查研究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通过设置问题“您认为您通过学习通识课需要提高什么能力?”来了解学生对学习通识教育课程的立场及期望。调查结果显示(图3),大部分的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认知是希望其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则是要提高学生们的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图3 学生对学习通识教育课程的期望
(四)学生对通识课程兴趣方向的调查情况
为了学校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依据,调查内容设置了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兴趣方向。调查结果发现(图4),大部分的学生更加喜欢人文科学类课程和艺术审美类课程,其次则是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课程。
图4 各类通识教育课程受欢迎程度
四、华农普及通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同学们普遍认为目前华农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可供选择的余地太小、上课和考试管理松散、选课系统无法满足需求等。虽然大部分同学都对通识课程表示支持,认为开设通识课程的初衷是好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开拓思维,培养知识体系结构的,但通识课程在实践中并未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确实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课程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现在所开设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基本上采取的都是传统的大班上课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如:思想政治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形势政策类课程、A系列课程等,教学形式不够理想,缺乏必要的师生交流、小班讨论和严格考核。虽然多媒体教学十分方便,但只是辅助手段,对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仍然很难实施。学生很难与老师对话,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等到课堂一结束,就将其弃置一旁,没有任何实际效果。再加上理论性的课程内容过多,导致课堂气氛枯燥压抑,更加难以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
(二)课程结构及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由于华农属于农业院校,所以与农业相关的自然科学类课程较多,相比之下,其他社会科学类、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设置不足,可供学生选择的其它课程范围较小,导致难以达到将各领域的知识相互交融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非常不利。
此外,为了不影响各专业的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的时间安排,学校将形势政策类课程、A系列课程、部分语言文化类课程都安排在下午9~10节和晚上11~13节,甚至有个别课程还安排在周末进行。由于不同学科专业类别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不同,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选择通识课程。部分学生为避免在毕业前因无法修足学分而导致不能毕业的窘境,有些通识课甚至还沦为了“凑学分”的工具。
(三)缺乏规范的课程考核标准
由于通识教育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们完整的知识结构,所以在考核的时候不同于专业课程考核,多采用课堂考勤、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课程实践等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由于选修课所得到的课程分数同样会纳入学期绩点的考核,部分学生为了能够得到较高的绩点成绩,都选择考核要求宽松的老师的课程,放弃选择有严格要求的老师的课程。
(四)缺乏科学的选课指导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对选课的科学指导,学生对于通识教育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因此有的时候并不知道该如何去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难以从学校开设的近百门通识课程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课程。且在选择课程时,学生更关注的通常是课程的学分情况、兴趣爱好以及考试的难易程度,而对所要选修的课程内容了解较少,因此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过于片面。
五、对通识教育教改方面的一些建议
(一)提高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度
目前,我国高校的许多领导和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达成共识,作为通识教育的实施者,有些教师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和目标仍旧比较模糊[6]。通识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与学的方式、学业评估、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内容。它不只是一系列课程,更不是具体的课程内容。
如华农原本要求各专业学生分别从A系列四类课程中各选2学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A系列课程开设课程数量与学生选课需求存在严重不足,只能让学生随意选够4门课8学分,失去了当初开设A系列课程的初衷。华农所有学院都设有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专业要求,制订相应的指导计划,包括指导学生进行通识教育选课。因此,应该提高教师与学生对于通识教育的认知程度,通过学校教务处网页,红满堂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的宣传,让师生们明白何谓通识教育,而我们又为何需要进行通识教育。只有明白了通识教育的真正意义,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调整学生状态以更好地适应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对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学生希望在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时能够进行实际应用的操作,能够参与课堂互动,或者走出课堂,进行课外实践学习等等。而对于那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例如人文类课程,学生则希望能够安排一些课题进行自主讨论,增加互动和思辨能力。目前,华南农业大学的通识教育类课程绝大多数班级容量为150人,因此建议通识教育课程采用30~50人小班教学方式,更有利于课堂讨论、师生互动。
同时,学生还希望可以增加隐形通识教育课程(属于通识教育内容的一系列非正式课程)类的活动,例如开设系列讲座,举办学术性沙龙,开放网络资源,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举办通识教育相关知识的比赛等等。而这些隐性通识教育课程应给予一定的学分,纳入学生所修课程学分范畴。为此,学校可以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鼓励教师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比如通过课堂教学、网络平台、学术沙龙讲座、社会实习实践等开展教学活动。按照一定学时数来计算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学习。
(三)完善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
学校在设置通识课程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培养,比如理工科学生可加强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文学、管理学科的学生可加强自然科学、数理化学科等方面的知识,而各类通识教育课程之间可通过协调和沟通来建立一个统一的教育理念,贯穿和整合各类通识教育课程以形成“合力”,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整体规划。因此,学校可以适当增加汉语言文学、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艺术鉴赏、自然景观等方面的课程设置。此外,学校应将课程时间安排的范围适当放宽而非规定在如9-13节的时间段,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这样学生才能够自由选修,教师也能够在一个比展课程。
(四)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的相关制度
由于通识教育课程的最终成绩与学生们的学分绩点挂钩,根据华农目前通识类课程没有标准考核要求的现状,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给公选课设立一定的考核标准。一来可以使学生不会因为担心影响到成绩而去选择那些得分高却相似的课程;二来也可以使得学生在对课程进行评价的时候,用一种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来面对,不会因为分数而“投桃报李”地给予某些老师“泡沫分数”[7]。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可以出台相关规章制度:比如将现在采用的学年制慢慢过渡到学分制,出台华南农业大学公共选修课及A系列课程考核细则,将考核标准进行科学的量化和细化,让教师们既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又采用严谨多样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较好地完成学业。
[1]赵涵,陈颖.通识教育在哈佛大学的发展[J].文教资料,2010(8):113-115.
[2]陆勇,高田钦.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与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189 -190.
[3]陈晓阳.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 -7.
[4]华南农业大学2009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Z].广州,2009.
[5]华南农业大学2012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Z].广州,2012.
[6]姜娟芳.大学通识教育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J].新西部,2011(3):152-153.
[7]杨洲.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1(11):59-60.
(编辑: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