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传媒下的经典
——以电视剧《京华烟云》为例

2015-03-01童伟鹏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京华烟云京华烟云

童伟鹏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1524)

浅议传媒下的经典
——以电视剧《京华烟云》为例

童伟鹏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1524)

名著被搬上电视已成当下常见的现象,本文以赵薇版电视剧《京华烟云》为例,叙述了经典误读的现象,探讨了其中的原因,即受众的媒介化生存,以及“读图时代”对“阅读”的颠覆和多元价值观对经典的冲击。

《京华烟云》;经典;传媒;读图

一、电视版《京华烟云》与原著《京华烟云》

信息社会,电子传媒的发达让人们不再习惯用文字来阅读长篇巨著,用影像来阅读经典,似乎已成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于是将经典拍成电视剧也就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林语堂的长篇名著《京华烟云》就以这种方式呈现给观众。赵薇版的电视剧《京华烟云》播出后,毁誉参半。这里我想谈谈影视剧与原著的巨大出入。首选,原著里作者欣赏的主角姚木兰愉快、平静的婚姻被篡改得一波三。电视剧里姚木兰先是很牵强地因为曾家的名声代替妹妹嫁给她不爱的荪亚,默默忍受着与心上人擦肩而过,然后是委曲求全地承受着丈夫荪亚对婚姻的背叛,最后还用自己几乎没有原则的宽容终于等到了死去情妇的荪亚的回头。其次,木兰的丈夫荪亚这一形象,在原著中他乐天知命、随和、安分,与木兰青梅竹马,两人共度着和谐、平静的婚姻生活,但是影视剧里他变了,他成了一个受着“五四”新思潮影响,有着叛逆精神,为追求自由和爱情而背叛包办婚姻的青年,他是为了烘托木兰的形象而存在的绿叶。第三,原著里对牛家命运的安排,作者很显然是受了道家的观念影响,只是以“顺其自然”的观念来客观地展示,没有明显的褒贬色彩,照作者的本意,“既非对旧式生活进赞词,亦非为新式生活做辩解”。但是电视剧里对牛家命运的展示却带有传播者很大的主观色彩。以上种种张冠李戴的做法和对原文本意的一种歪曲无疑是该剧的编剧、导演以及有关的利益者共同策划的结果。

总之,电视版《京华烟云》在我看来,与原著的差异不仅仅是许多细节,前者整个展示出来的《京华烟云》在总体的走向上是偏离比较远的。这势必造成人们对经典的误读。

二、受众的媒介化生存

林语堂的名著《京华烟云》就这样被大众传播者按其传播意图肆意删改,经典就这样被解构,受众就这样被习惯。这让我们不得不对经典的命运有些担忧。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它为人们联系外部世界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人们的思维与视野远远超出自己的所及。即如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认为的那样,“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然而,“当人们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大多来自大众传媒,人们与他人和外界的交流大多来自大众传媒,人们对社会乃至对自己的本身认识和了解大多依赖大众传媒的时候,人们的生活状态便会自然而然地受到大众传媒极有力的牵引而很大程度上被涂抹上媒介化生存的色彩。”受众的媒介化生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人对媒介的过度依赖。电子传媒的发达,让人们足不出户便能借助真切的图像感知、了解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借此娱乐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便自觉不自觉地漠视自己所拥有的思维与行为的自由,逐渐习惯于传媒所提供的广阔而又闭塞的环境,沉溺于传媒所提供的信息引发的喜怒哀乐之中。这样人们对电视传媒的依赖,就为原汁原味地阅读文学经典被电视传媒所代替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媒介提供的环境我们称之为信息环境,它是经过媒介组织筛选、结构化之后的环境,并非现实环境本身。培养分析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告诉我们,媒介控制了人们所看、所听、所想。即电视始终将不同人的思想、体验、价值认同和心理欲望都“整流”为同一频道、同一观念模式和同一价值认同。就正像我们看到的拍于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京华烟云》那样,电视传媒给我们提供的是:经历了人生种种之后,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在抗日大环境之下心底深处的爱国情怀被激发,作者的创作目的仿佛也正如此。其实原著里作者想通过长达70万言的小说来阐释中国文化的意图,想借此探索一下道家思想能否对不可知的人生做一些解释等等多元主题都被淡化或解构了。观众就在传播者的牵引下带着明确而又单一的理解进入了对《京华烟云》的“阅读”中,误导就这样成功了。

三、经典的阅读方式被掠夺,经典的追寻被淹没

名著被搬上屏幕,让本应是“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读者成为电视的受众,这不仅是转换了观众的角色,也是对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化解。学习方式上,电视图像虽是过眼云烟,但对文本极具消解作用,化解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原因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电子媒介发达带来的“读图时代”。随着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电子通讯设备的更新和发展,人们借助这些电子设备进行纸质媒介无法完成的直观阅读方式——读图。受众在此种阅读方式中感受到了图片在传播中的直接性,即图片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满足了人们在信息社会中的感官刺激需求。另外,报纸等传统媒介也与电子媒介结合,在视觉上吸引受众,这样受众读图的习惯在媒介的培养之下形成,从而更没有耐心去阅读文字。

经典被忽视,不仅仅因为电子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所致,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电子媒介的出现,让人们被浩如烟海的信息所包围,这一方面造成了人们对信息选择的困惑与无力;另一方面,让他们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审美观,从而淡化了他们对经典原著的追寻。

总之,信息社会电子媒介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因而人们更多地借它来获取信息,这样为电视将经典以图像的形式提供了客观的物质环境。而人们也乐于以此种方式来接受经典。但是,如上文所述,大众传媒因各种原因导致经典不能以原生态面貌呈现给受众,这势必会造成经典的误读。为经典的正确传承,我们应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做好两者的平衡和调节。

[1] 鲍海波.新闻传播的文化批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杨小彦.话说读图时代[J].天涯,2000(4):166.

[4] 张燕.大众传播中异化现象的原因与防范[J].现代传播,2001(6):41.

J905

A

1674-8883(2015)18-0072-01

猜你喜欢

京华烟云京华烟云
山西药茶香飘京华
红色京华
烟云几许著苍山
从文化缺省补偿角度看《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复译
探究林语堂作品落后女性观的原因
论《京华烟云》人物的命名方式
京华清明记忆
物质文化在《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
茶山烟云
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