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提升高校研究生就业引导与服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015-03-01杨瑞东许国军林功实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研究生价值观职业

杨瑞东 许国军 林功实

新形势下提升高校研究生就业引导与服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杨瑞东许国军林功实

从高校就业引导和服务两方面工作入手,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群体择业存在的困难和误区。认为应从发挥学生作优势、开展就业实践活动、携手心理辅导部门、成立研究生职业发展协会、全校全员全程参与就业引导、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等六个方面提升研究生就业引导和服务工作,以达到人职匹配。

研究生;就业工作;引导和服务

近年来,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从网络上称2013年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为“史上更难就业季”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就业形势的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已经不再是个别和局部的问题,呈现群体化趋势。由于近年来高校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等原因,研究生已经成为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就业群体的主力军[1]。

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很多,有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好坏问题,有高校扩招及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有学校就业部门工作的问题,有政府政策和社会舆论导向问题,还有企业用人理念差异问题,当然也有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原因。本文从高校就业引导和服务工作入手,对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论述,结合笔者自身工作实践针对高校研究生的就业引导与服务提出一些具体措施,为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作一些尝试。

一、高校就业引导与服务工作的不足

1.对就业整体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近年来已有部分高校提出将就业指导工作与招生和培养共同视为三大育人环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在人力资源配置、经费支持还是全员全程投入等方面,都难以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需求。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高校通常是将就业指导岗位设置为行政岗位,人员编制也较少。在专业设置方面,高校目前还没有设置与指导就业相关的专业,因此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指导就业从业人员。虽然社会上也有就业方面的培训,但由于培训水平、时间及经费限制,依靠在职培训建立起一支优秀的高校指导就业的从业队伍尚有难度。

全员全程重视学生就业工作,这是欧美高校公认的育人理念[2]。然而,在国内高校尚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实际工作中更是差距明显。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应担当起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不少导师由于科研压力等原因,对于学生就业的重视和关心程度不够。相当多教师和管理人员仍然认为学生就业是就业中心的事情,与别的部门关系不大。

2.对研究生择业价值观的塑造工作缺失

本文提到的择业价值观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信念,会在人们面临抉择时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研究生择业价值观是研究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职业选择的认识、评价、态度和心理倾向,主要涉及职业选择时的基本价值评判、权衡利弊的原则、决定取舍的标准等观念[3]。研究生在择业时受到自己择业价值观的左右,他们相对于本科生更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更现实的个人成长负担。当今为数不少的研究生出现个人利益至上、金钱财富至上、安逸享乐至上的择业价值观,从而给研究生自身带来就业难的“困境”。清华大学最近强调“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模式,作为高校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择业价值观的塑造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应该从战略上考虑这一问题。前不久曾任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HarryLewis发表《失去卓越的灵魂》一书,也开始反思当今高校教育中对学生社会责任的教育缺失。对此,我国杨叔子院士作出回应,提出要实现“守住灵魂的卓越”。

3.帮助研究生自我定位和对职场认识不充分

自我定位是求职成功的第一步,研究生经过本科学习和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训练,已经基本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专业技能,如果不了解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则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与生俱来的潜在能力。但高校往往忽略在两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科研过程中,帮助研究生认真对待这个问题。研究生对自身缺乏清晰的定位,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模糊不清,导致缺乏自信心和积极的精神状态,无法找到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符合自身个性的、激发自身潜能的职业,从而在求职的路途中到处碰壁,无功而返。

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也是导致研究生对职场认识不清的重要原因。而高校开展的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和就业技能培训的不足,以及不重视开展以就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等原因,使高校研究生毕业困难群体对职场感到陌生和无助,他们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岗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每天通过互联网、报纸、杂志以及身边亲朋好友能接收到海量的信息,研究生即使对职场社会有了充分的认识,掌握了大量信息,但如果不能进行有效整合、去伪存真,细化职业设想,澄清和梳理与自身的价值观、需求、兴趣、技能和个人品质等有关的信息,也容易出现择业上的偏差,或与用人单位理念不一而导致求职失败。

另外,高校还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咨询辅导师资队伍建设、职场中介衔接合作等方面存在不足。

二、提升高校研究生群体的就业引导与服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1.发挥学生工作优势,塑造主流的择业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学生思想与政治工作是我国高等院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就业引导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体系的优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对高校研究生群体进行择业价值观的塑造,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有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勇于实践的理念[4]。

诚然,高校研究生追求个人价值及财富,兼顾未来生活品质,这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并不矛盾,但在引导过程中应该使研究生明白择业观仅仅停留在关注个人利益层面上显然是不够成熟和全面的,应当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结合。例如,要引导高校研究生在思想上要主动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澄清就业观念,把目光转向中小企业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坚信自己的能力,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

学工系统应重视树立学生就业典型人物并发挥其示范作用。学生就业典型人物有着正确择业价值观引导下的职业规划,富有社会责任感、积极性和前瞻性,通过宣传这类典型人物对研究生进行职业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择业价值观。笔者所在的学院近年来开展的“彩虹桥计划”,每学期都会邀请近年毕业的优秀校友代表回校作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讲座,他们主要是投身西部基层的政府公务员、奋发创业的企业新人等。并邀请其中部分校友担任在校学生的职业导师,以他们自身的求职经历现身说法,帮助学弟学妹们做好正确的职业规划。实践证明,在校研究生对此类活动拥有极大的兴趣,他们渴望与学长们交流,每次活动均有极高的上座率。

2.深入开展就业实践活动,帮助毕业生了解职场

实践出真知,高校应重视以就业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就业实践与一般社会实践意义不同,它具有明确的就业导向主题而非泛泛的体验社会、调研课题等,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择业价值观的教育方式,是研究生提前了解社会、发掘自我潜能的重要途径,需要高校就业工作部门精心组织,并且与学生工作部门组织的普通社会实践区别对待,量体裁衣制定就业实践计划[5]。

笔者所在的学院就业部门每年都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多支研究生就业实践队伍前往全国多个省市,并于每年都出版社会实践报告集、每个学期都举行社会实践总结答辩会,吸引研究生新生参加旁听。如2014年组织20支研究生就业实践队伍前往重庆、甘肃、吉林、江西、广东等地,与当地政府部门、校友企业、大专院校等单位进行调研、座谈以及开展研究工作。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了解职场,收集企业信息,使他们从观察者到实践者再到真正就业的转变。除了组织研究生走出城市之外,就业实践还可以在校区周边开展,学院重视与所在社区的合作,2013年与所在辖区桃源街道开展“院街合作”工作,通过研究生挂职锻炼,以科普、法律宣传、家教、社区事务助理等形式为所在社区服务,达到“院街双赢”。实践证明,就业实践对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认识社会、探索就业方向、把握就业机会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3.打破部门界限,携手心理辅导整合育人目标

就业工作部门与心理辅导部门是国内高校的两个机构,在各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这两个机构往往是各自独立开展工作,没有组织行为上的交叉和合作。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困难,相当程度上与研究生心理状态有很强的关联性。笔者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强烈体会到就业工作与心理辅导工作是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从工作理念上加强这两个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从行政机构设置上进行统一领导、协调工作,整合日常心理咨询与就业咨询为一体,安排心理咨询师参加职业培训获得职业咨询师资格,将就业咨询与心理咨询教师统一培训,统一接受学生预约咨询。这种做法既降低了研究生对心理咨询的抵触心理,也提高了就业咨询的覆盖面。在咨询过程中制定专门的针对研究生个人的职业生涯咨询辅导方案,进行点对点的个案辅导,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增强求职信心,纠正在择业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失衡等[6]。实践证明,这项工作尝试对就业引导和心理辅导工作均产生积极的效果。

利用心理测试工具(如MBTI测试、霍兰德兴趣测试等)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水平是欧美知名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服务方式之一,目前在国内高校也正在迅猛发展[7]。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购入多类专业的职业认知、心理测试软件,并把这些软件挂在校园就业网上让研究生免费测试。笔者所在学院对此进行了大力宣传和普及,例如在每年新生入学时的就业辅导讲座上都倡导新生使用这些软件进行自我测试。通过心理测试、职业偏好测试等软件工具,帮助研究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客观认识自己的性格、技能、职业兴趣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使他们在研究生阶段对自己将来事业发展目标作出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策划。

4.精细化就业工作,成立以专业领域分类的研究生职业发展协会

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成立了学生职业发展协会之类的社团,但仅停留在宏观层面上,没有细化到各个专业领域,也没有充分的社会资源可以调动。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具有更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和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笔者所在学院鼓励研究生参与到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当中,让他们在工作实践锻炼中实现自我指导和自我服务,研究生自身的职业体验更能得到同学的认同,将取得更好的引导效果[8]。就业工作部门负责指导工作,在协会组建、发展方面提供必要的政策鼓励以及财力、物力支持。通过研究生自发建立各个专业领域的职业社团协会(如经济类职业发展协会、公务员职业发展协会、工程职业实践社等),将志同道合的学生群体聚集在一起,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承办职业指导讲座,举办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等活动,互相帮助、资源共享。研究生融入到这些氛围中,能得到更多的老师和同学的支持,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达到“人职匹配”。

5.重视就业工作,全校全员全程参与就业引导服务

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业已经和招生、培养并列成为高校育人的三大环节。因此,高校应把就业引导与服务提到办学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包括学校领导、学生导师、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行政人员在内的全员全程参与到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中已经是大势所趋[9]。学校领导从顶层设计、宏观引导层面掌控大局,导师从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科研工作过程中灌输就业理念、提供专业领域的用人信息,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日常生活、学生校园活动中进行职业辅导,后勤行政部门则从勤工俭学、社会服务、学生求职需求方面给予帮助。以笔者所在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例,从研究生入学伊始就注重就业引导工作,按年级设计不同的职业辅导规划,循序渐进帮助研究生梳理就业理念,包括开设职业素质课程、生涯规划辅导、“职业辅导月”活动、“未来选调生之旅”就业实践等多类工作,发挥校园文化协同促进的功能,支持鼓励研究生建立形式多样的职业发展社团,引导学生加入适合自己兴趣的职业发展团体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实践活动。

职业咨询是高校就业辅导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包括求职、就业、创业指导、人才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咨询等一系列相关业务的人力资源开发咨询服务[10]。职业咨询师队伍的水平则是决定咨询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由于高校人员编制所限,组建一支完全由专职人员组成的队伍并不切实际也没必要,应当在全体学校教师、辅导员中选拔一批相关人员,由专业职业指导师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通过考核获取职业指导师资格,然后由这些教职工兼职担任职业咨询师,这样才能使高校的职业咨询工作持续高水平发展[11]。

6.把握时代主旋律,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就业工作中的重点

当今社会,创新创业已经不是一个陌生概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是社会倡导的主旋律。绝大部分高校也都在提倡学生创新创业,但对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来说,走出自主创业这一步仍然有顾虑和困难,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政府公务员、大型国企等有保障的职业岗位。然而,国内外无数创业企业家成功的范例证明,创新创业是一条重要的职业发展之路。在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引导他们树立创新创业理念,勇于尝试创业,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开创自己的事业,不失为研究生生涯规划中一个好的选择。尤其对研究生来说,他们比本科生更成熟、社会经验积累更丰富、专业技能知识更强。因此,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要更加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增加研究生创业课程和实践锻炼环节,大力加强对研究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训练和创业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担负起创业的历史责任,在创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回报社会。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理念,以及如何支持他们创业,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校本部建立X-Lab的思路启发下,在深圳建立I-Space创新创业中心,通过开展创业英才班、创新领袖训练营、深港澳台创新创业交流营、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引导研究生创新创业。另外,该院还正在设计创立“创业保险”制度,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对研究生创业设立保险金,帮助创业学生共同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

利用高校的研究资源,也可以开展产学研合作,使创新创业有相应的“源头活水”能够作为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美国作为最早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国家,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成长举世瞩目,可以说正是产学研合作的兴起带来国家的昌隆,产学研的相互结合,带动一大批新兴企业的诞生。高校应借鉴成功的经历,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就业引导和服务工作。

[1]邢朝霞,何艺宁.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3(12).

[2]范霞.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09(8).

[3]李健,张咏铃.试论大学生创新教育与择业价值观引导[J].时代教育,2014(1).

[4]薛利锋.大学生择业心理与择业价值观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5]荣飞.论促进研究生就业引导的思路和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

[6]傅新华,赖练.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及干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7]张海艮.香港地区高校就业辅导工作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9).

[8]熊义志,王丹.彩虹计划:精细化就业引导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2).

[9]刘筠.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索[J].北京教育,2012(2).

[10]SUKIENNIKDJ,WILLIAMB,RAUFMANL.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程[M].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11]王树岩.高校应对毕业生就业难的观念与举措[J].现代教育管理,2009(3).

(责任编辑赵清华)

杨瑞东,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社会工作与心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研究员,深圳518055;许国军,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材料系博士生,深圳518055;林功实,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深圳518055。

猜你喜欢

研究生价值观职业
我的价值观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