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与控制:研究生导师制度剖析

2015-03-01郭丽君胡何琼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学术

郭丽君 胡何琼

自主与控制:研究生导师制度剖析

郭丽君胡何琼

认为研究生导师制度不仅只是研究生培养的一种管理制度,它也是学科规训制度下生产学术“新人”的学术制度,导师应享有高度的自主性。指出在大学自主、学术自由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学术文化这些学术制度被压抑的情况下,有必要回归到研究生导师制度的内在向度,即尊重学术工作的规律,尊重导师的自主性,尊重学术活动的自发秩序。

研究生导师;制度;学术自主;学术文化

我国研究生教育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为核心,构建了一整套研究生导师质量保障体系,各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评聘、培训、考核都进行了一系列严密和细致的规范。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研究生导师制度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制度设计的初衷与制度实际运行效果之间的偏差也让人们对研究生导师制度的有效性提出质疑。以往研究大多从研究生导师制度的规则设计和运行中的具体问题入手,寻求解决方案,提出对策建议。但是,对应然问题的思考若不上升至实然的层面,将具体问题“问题化”,思考问题背后的内在逻辑关联[1],那么就容易流于具体历史情境中的问题表层化呈现的循环。因此,从较为宏观的视野对研究生导师制度的内在运行逻辑与外部境况进行梳理和剖析,有利于为研究生导师制度的进一步改进提供有益参考。

一、学科规训下的自主:研究生导师制度的内在选择

起源于学术行会的中世纪大学将学者的自由讲学与学生的游学以一种组织制度化的形态固定下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和教育结构。随着学院逐渐演化成中世纪大学教学活动组织制度的基础,以学院为单位的导师制也逐渐被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的欧洲古典大学所采用,其主要特点是,每一名本科生在学院里由一名导师或数名导师指导,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如何选修课程、辅导和讲解各学部传授的各种课程、准备考试等[2]。这种导师制作为本科生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既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又成为了导师对学术事务拥有自主权的重要环节。

19世纪初洪堡创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的教学,完成了近代大学的转型,也成为了欧美大学竞相效仿的对象。1876年创立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参照德国大学办学模式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在本科教育之上设立了研究生院,开创了制度化的研究生教育。在学科制度化逐渐定型、大学职能不断拓展以及大学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变革的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制获得了不同于欧洲古典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

首先,19世纪知识制度的转型与学术职业的专业化促使现代大学成为知识生产和传授的制度化建制[3],学术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善使以大学为其事业中心的专业化学者共同服膺于学科规训制度。建立在现代知识体系之上的学科规训制度不仅是知识的生产制度,而且还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塑造和规范制度[3],而作为高级人才培养制度体系的重要一环,研究生导师制度也成为了学科规训制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在某一学科特定的领域内进行专业化训练,获取基本的专业化技能,掌握专业特有的符号系统,成为学科发展的后备人才和新鲜血液。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构建在学科规训制度下主要依循两个路径:①大学内的教育实践活动,即通过课堂讲授、研究讨论、实验论证、考察考试、答辩报告等一系列活动环节,养成研究生成为某一学科新人所需的基本学术习性和素养;②更大范围的学术共同体中的价值规范与行为导向,即通过学术成果的发表、学术会议信息的沟通、学会或协会活动的召集、跨地域或国界的学术交流,使研究生在与导师构筑的教学科研共同体中,遵守着学术共同体的发展逻辑,维护并再生产着知识演进与学科发展的秩序。导师作为学科“守门人”的角色,无论是作为大学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者还是学术共同体的引路人,都享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依据学术活动的规律对研究生的学术训练过程和学术训练质量自主掌握尺度,独立进行评判。

其次,学科规训制度的建立伴随着大学组织结构的变革,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创立采纳了“院系—学科”的矩阵结构,使学系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运作单位。学系既是大学行政的一个构成部分,又是相同或相近学科的教授共同实施学术管理的基层组织。学系的组织结构改变了讲座制只有一名教授负责的情况,使教授既能够进行个人的科研计划,同时又能够集体地动员学系内的多名教授共同指导研究生。这种安排使学术性职业中教授的两部分权威得到调和,获得学术行会式的自主和行政性的自治的统一[4]。于是研究生教育既是教授个人的责任,又成为了学系内教授群体的集体责任。以学系为基地的研究生教育,既允许教授与研究生之间个人指导与资助的学徒式关系的存在,又保留了学系内教授之间共同对研究生培养质量集体负责的有效整合机制。这种结构既是学科规训制度以知识材料为核心的学术性工作模式在新老之间传递的内在要求,又符合大学底部沉重的组织结构特征,它使研究生导师的权威在保持以系为基础的学科专业范围之内,有效地抵御着外部非专业的各种力量的侵袭。

二、细密规则下的控制:研究生导师制度的现代冲击

现代大学从偏僻的乡村到光怪陆离的城镇再到多元巨型化大学,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大学自身的变革也使研究生导师制度不断进行调整与适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市场化改革中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思潮渗入大学,引起大学管理范式的转变,无论是政府对大学的宏观管理还是大学内部的微观管理,学术资本主义在大学的盛行使传统的学术活动越来越纠缠和从属于各种各样的利益和权力,这也使研究生导师制度传统的价值理念和维系基础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1.行政管理的强化加深了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控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公共资源的短缺使大学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影响力量下不得不增强自主决策能力,同时又面临更多的外部问责。这导致了大学内部管理决策越来越趋向于采用行政化的科层管理模式。科层化管理通过对效率的追求,在工作范围内实行某种最低限度的统一模式,使各项工作具有可预计性和纪律服从,从而减少偶然性和四处蔓延的多样性。这种科层化的管理模式也渗透到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过程中,在大学对外部资源日益依赖的环境下越来越具有强化的趋势。各个大学对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从课程学习、综合考试、开题、评审、论文答辩都做了明确的程序化规范,并通过抽查、审查、评估等手段,把奖励与惩罚和资源的划拨与竞争获取联系起来,通过利益的诱导,界定、指导和约束着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行为。这些详细具体的行政化规定为研究生和导师建立了指导与学习行为的参照系,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和具体化的制度执行却与研究生导师制度内在的自主性存在着潜在的冲突。行政化管理把研究生管理的权力更多地交给了行政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使导师和研究生共同构筑的教学科研共同体更多地服从行政管理的控制,使导师在处理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自主权不断被削弱,导师对研究生在学科发展和学术事务上的“守门人”的把关作用让位于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此外,研究生教育基于学科的差异性、导师的个性差异和指导方式以及研究生学习方式的不同,它是高度个性化的,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需要“因材下料”式的精雕细琢。但行政管理部门对研究生的管理往往依据管理者易于监控的方式进行制度设计,而不是根据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实际需要,导师对研究生的创新性指导常常受制于统一的、甚至僵化的培养环节控制。

2.量化的考评问责机制弱化了基层组织中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共享专业责任

科层化的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量化管理,即通过借助形式化的数字和量化的指标体系使各项工作直观形象地可计算和比较。随着研究生教育与大学的学术生产力越来越紧密相连,对导师和研究生的学术产出的生产率和效益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期望,在行政管理强化的背景下它往往体现为一系列定量化的指标考核体系,如争取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和著作,获得的奖励等。于是,导师对研究生指导的成效被管理人员还原为一堆可以描述、计算并能互相比较的数据,他们自身也成为了以量化体系为媒介的被客体化了的主体。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导师群体的专业精神受到压抑,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无法用数字衡量的学术质量所负的责任,在外在压力下失去了内在激励。在研究生培养的基层组织中,同一专业领域内的导师群体对研究生培养的共同指导让位于院系对每位导师培养效果的考评,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规范与信任而对研究生学术水准把关的行会式学术权力被量化管理削弱,院系失去了作为一个相对同质的、由学术背景相近并志趣相投的学者组成的社区的特征,量化压力下导致学术产出的“射门”意识和浮躁心态也传递给了研究生。“量化和竞争具有短期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效果是值得怀疑的,特别是损失了整个高等教育体制中的学院性和学术性,也削弱了大学管理中的共享专业责任和主人翁感。”[5]

3.市场化的资源竞争削弱了导师对专业活动的自主能力

现代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深受科研制度的影响,师生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研实力[6]。科研项目和资助既能为师生之间的教学科研共同体关系提供结构上的工具,又能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外部支持。然而,随着政府资助手段的变革,大学的科研项目和经费越来越采用市场化的竞争手段来获取,研究生导师不得不更加主动地去追求竞争性的资金。伴随着科研资助方式转变的是更为强调产出为本和行为目标预算,这极大地加强了导师在科研项目运作中的责任意识。因此,对科研生产的效率和生产率越来越高的期望逐渐牺牲学者在理智上的宽广要求。研究生导师日渐被拴在外部的科研项目和资助资金上,他们的专业活动更多受到科研项目资助者要求的研究进程和成果的干预,因而难以为研究生提供专业自治的引导。同时,随着研究生通过参与大量的科研活动获得导师的经费资助成为一种常态,以往师生之间基于对学术理智活动而共同探索的基础发生了改变,研究生变成了导师科研生产的劳动力,教学科研共同体的教学相长关系被学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侵蚀,长远的理智探索被现实的项目化效率所取代。

三、尊重自主性:研究生导师制度的发展向度

现代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制度深深嵌入到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各项制度之中,并受到高校相关制度的影响。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日渐重视使各项制度也越来越细致严密,依照行政管理的运行逻辑,细致繁杂的制度可以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规范的行为控制到最低,从而达到期望的质量标准。当出现问题时,制度的逻辑是进一步加强管理,而悖论的是,强化的管理并不一定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甚至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要破解这一问题,必然要打破“问题呈现—局部分析—管理强化—问题再起”的惯常思路,回归到研究生导师制度本身,探讨制度机理内在的运行逻辑,追寻问题的本源。

1.培训学术文化,尊重导师的自主性

研究生导师制度不仅仅是研究生培养中的一种管理制度,它也是学科规训制度下生产学术“新人”的学术制度,作为导师的大学教师在自己的学术领地中会遵守自己的传统和规范,对学术责任也有自身的理解,对研究生的培养有各自专业的标准和灵活适用的培养方式。当强大的科层管理制度把研究生导师的培养活动纳入控制范围之内,强调大学自主、学术自由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学术文化这些学术制度的内在要求被压抑,项目化、指标化的外在要求遮蔽了自主自觉自发的学术追求,与量化考评相适应的功利性文化不仅使导师的学术指导积极性受到影响,也成为培养行为错位和失当的诱因。

基于此,就有必要回归到研究生导师制度的内在向度,即尊重学术工作的规律,尊重导师的自主性,尊重学术活动的自发秩序,把行政管理的规范化要求控制在一定的限度范围之内,除了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提供基本的规范之外,更重要的是创造和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确立并保障教授治学和导师的专业权威,培育大学的学术文化,让研究生导师制度的生长土壤不仅仅是基于程序规范和管理规则控制,让它也能得到相对独立、自主的学术文化的滋养和支撑。

2.借鉴他国经验,反思与重构研究生导师制度

世界各国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制度都是基于本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有些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大学的教授会在学术事务上拥有自主决策权,校长会充分尊重教授会的权力和决定。在研究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通过综合考试后,会由导师为主、多名教授共同组成一个论文委员会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指导,研究生能否申请答辩或通过答辩,作为论文委员会和答辩委员会主席的导师和答辩委员会成员拥有很大决定权[6]。导师对学术论文质量的判断主要是基于专业标准,很少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德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是在讲座制充分尊重教授的学术自治权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世纪德国大学中科研、教学和学习在操作上的统一,……是在学者们设法把科研和批判的学识带进大学的环境,与教学和训练融合起来,在操作的层次制订出来的。这种制度独特地示范了什么是集体自由追求知识的意念。”[7]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主要是以学徒的形式存在,在培养关系上,研究生作为导师的科研助手,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之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既有学术上的代际传承关系,也有学术态度、科学精神上的衣钵相承关系[8]。这些国家的研究生导师制度尽管具体的规则设计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把学者、教授和导师的学术自主权通过程序性操作规则得以体现,从而维护学术标准和保障学术质量。因此,如何在借鉴的同时反思和重构我国的研究生导师制度,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命题。

[1]郭丽君.大学教师聘任制——基于学术职业视角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3.

[2]郭丽君,吴庆华.中外大学比较[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18.

[3]郭丽君,吴庆华.学科规训视角中的教学与科研冲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9).

[4]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28.

[5]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强海燕,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2.

[6]郭建如.我国高校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与文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6).

[7]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31.

[8]张凌云.德国与美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181.

(责任编辑周玉清)

郭丽君,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长沙 410128;胡何琼,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沙410128。

湖南省2015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学术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