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时代“魔弹论”的处境
2015-03-01金梦迪
金梦迪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
浅析网络时代“魔弹论”的处境
金梦迪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
“魔弹论”从20世纪20年代产生后,仅仅引领传播学效果研究20余年,到了20世纪40年代,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其提出质疑。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到来后,改变了传播学本来的传受关系,很多传播学理论都受到了冲击。此时,更是有很多学者怀疑“魔弹论”已经消失。但是,即使现在网络快速发展,受众掌握越来越多的主动权,“魔弹论”却依然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看到。因此,在对大众传播效果进行研究时,还应该将其考虑在其中,从而针对不同的情况找出解决方法。
魔弹论;网络时代;存在;受众
“魔弹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威力巨大,受众如同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对媒介传播的信息毫无防御能力。受众接受魔弹似的信息后,观念和行为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和改变,甚至可以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
“魔弹论”在德国纳粹时期的宣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当时德国的宣传者看来,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因此纳粹时期德国的统治者严格控制报刊和广播的内容,宣传统治者的思想,封锁其他方面的消息。就这样,很多歪曲事实的信息进入到了民众的脑海中,让民众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到20世纪40、5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等传播学者发明了各种测量传播效果的方法,并得出与“魔弹论”相反的实证研究结果,这让后来的研究者放弃去研究“魔弹论”在传播中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传播渠道变得多样,“魔弹论”的效果也就开始逐渐变小,甚至有学者认为“魔弹论”在当下的传播中已经没有任何作用。本文将通过对网络时代中一些媒介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对网络时代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来证明在以下情况当中,即便是网络时代,“魔弹论”也没有消失。
一、信息接收渠道单一
在网络时代,受众可以接收来自多方的信息,互联网的发展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人们获得新闻的渠道变得多样。但即使是信息的接收渠道更广了,也还是会存在单一的信息源发布消息的情况。如果政府干预到媒介当中,限制或强制媒介发布一些消息,当受众面对这些来自权威部门发布的消息时,就会很容易忘记自己在媒介中的权利,便会不加思考地相信媒体。在这一方面,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大选。美国的媒介相比于其他国家更为自由,但在美国大选这一事件上,受众还是会受到媒介的影响,或是改变想法,或是改变行为。林肯、罗斯福、肯尼迪等美国总统竞选时主要是通过传统媒体的宣传,将其政治主张向全国传播。进入新媒体时代,奥巴马开始利用新媒体为自己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奥巴马官网被设计成了一个支持者的活动中心——只要在网站上注册,就能得到名为“我的奥巴马”的网络即时通告,详细了解奥巴马的动态,每有重大活动时。例如,奥巴马在党代会发言,支持者都会在第一时间收到鼓励实时参与的通知。这种实时推送,即便是在传播渠道很广的环境中,也会让受众第一时间接收到单一的信息,会让受众越来越过分地依赖大众传播媒介,从而阻碍受众的思考能力,如果在传播环境下的受众缺乏相关的知识,不进行深入的信息研究,受众依然会像“魔弹论”中所描述的那样——被“击中”。
二、媒体报道存在主观性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力求讲究客观公正的报道,但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媒体对信息的选择、表述,难免会受到自身倾向性的影响。还有很多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会加入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叙述新闻事件,这样一来,受众所接收到的新闻已经不是新闻本身。就拿近几年媒体报道的“讹人事件”为例,从“彭宇案”开始,媒介就不断地报道关于有老人摔倒,周围的人把他扶起来却被指撞人的事件。在媒介对新闻事件的选择过程中,由于没有注意到这类新闻频繁报道会引起的影响,所以导致很多人把这样的个案当作是全社会的普遍性,引起了道德观的变化。
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不惜放弃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编造假新闻。这不仅会影响到受众对于事件的认识,还有可能挑起受众的偏激情绪,造成社会的混乱。尤其是在网络普及后,网络传播速度快、参与性强的特点为假新闻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络受众追求快速浏览新闻,很多网站就是抓住了网络受众的这一特性,制造假新闻来骗取受众的点击率。如果受众没有很好的辨别能力,也没有搜集相关资料就擅自下定论,无疑正是被“魔弹”击中的反应。
三、受众本身观念未变
当人们第一次接触到报纸的时候,就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他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到自己圈子之外的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更增加了受众的新鲜感。当网络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人们更惊奇地发现,自己不仅可以作为一个读者、听众、观众,还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的发布者,向外界发布自己所了解到的信息,他们开始依赖网络。然而,对新媒体的深度依赖,容易使受众忽略理性判断和自由选择,形成一种非理性盲从为特征的媒介接受心理。已经进入到第三季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在开播之初,并不是有很多人知道这档节目,大多数人知道这一档节目是浏览网页时媒体推送的关键字搜索,以及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评论。有很多人也许并不认为该节目有意思,但为了能够在网络上发言,与别人交流,即便他们发表的言论是负面的,却也无意中成了节目的忠实观众。在网络时代统治下,受众一旦对媒介产生依赖,那么“魔弹论”依然发挥它的作用。
综上所述,“魔弹论”从20世纪20年代产生之初发展到网络媒体盛行的现在,并没有消失,它在一些特定领域、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依然发挥着作用。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并不能无视“魔弹论”的存在。受众要想更好的接收信息,更多地通过网络进行交流,需要发挥受众的主动性,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信息,提高自己的意识和知识水平,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媒介所报道的内容是否客观真实。否则,“魔弹论”将会一直在我们的媒介中存在下去,即使网络时代到来,“魔弹论”也不会凭空消失。
[1] 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5.
[2] 胡翼青.对“魔弹论”的再思考[J] .国际新闻界,2009(8).
[3] 胡瑛,陈力峰.从奥巴马当选看新媒体对美国总统大选的渗透[J].今传媒,2008(12).
G206.3
A
1674-8883(2015)18-0245-01
金梦迪,女,内蒙古人,学生,研究方向:传播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