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媒介文化奇观化接受心理
2015-03-01刘闯
刘 闯
(吉林师范大学 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浅析媒介文化奇观化接受心理
刘 闯
(吉林师范大学 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21世纪的媒介文化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复杂,各种混杂着的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本文试就媒介文化奇观化接受心理的形成条件、构成因素作简要的分析。
媒介文化;接受心理;形成条件;构成因素
媒介文化的奇观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着。那么作为享受且消费这种“奇观化”文化的社会大众,其内在的接受心理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对接受主体的媒介文化奇观化接受心理的分析或许可以更好地解读这种发生变化的原因。接下来从媒介文化中的奇观化接受心理的外部形成条件、构成要素进行简要分析。
一、媒介文化奇观化接受心理的外部形成条件
从整体的媒介文化发展的角度,不可否认是“消费”提供了媒介文化生存的方式和手段,而“后现代”趋势提供了媒介文化发展的观念和方法论,在这个过程中既伴随着媒介的发展也伴随着其独有的文化表意系统发展。相互交织的发展历程使得媒介文化迅猛发展,同时也使得媒介文化的奇观化不断地发展。因此,作为消费媒介文化的接受主体而言,这种“奇观化”在心理接受中也是不断变化的。
追述奇观化概念的起源,“奇观”的概念来自法国学者易德波的“奇观社会”和“情境主义国际”组织的一些理念,奇观理论的提出与20世纪60年代的到来有直接关系。消费时代的到来不仅意味物的空前积累,而且意味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消费文化的形成。[1]由此,我们可以注意到媒介文化奇观化是建立在一种现实的社会领域,它与媒介文化接受主体共同作用在一起。从一个深层次里来说,消费社会拥有一个有条不紊发展的媒介体系,媒介、文化、传播以及其它的概念群相互交织共同创建了一个独有的、专门的给予给接受者的精神体系。最大化的精神观念存在这个精神体系中,而它的发展是一个不需要太过考量的问题,因为消费社会的媒介更新速度以及媒介文化的更新速度是始终与整个时代相联结的,体现人类群体特征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在媒介文化传播视角下不断地彰显出来。正因如此,作为媒介传播接受的缔造者和体验者——人,在面对媒介文化对自身的接受和影响的过程中成为了接受主体,并往往会主动赋予一种“人”的品格。这种“人的品格”是相对于媒介文化的本体形态而言的,即媒介文化以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价值形态、传播形态作用于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时候,作为接受主体和创造主体的“人”如何以一种正确的传媒文化接受认知,如何符合人类正确精神审美规律认知的深层次解读。而这种由受众主动赋予的品格就是一种对媒介文化接受主体在面对媒介文化现象尤其是其中的“奇观化”因素时所透露出的接受心理。
在媒介文化传播当中的奇观化显现,尤其是在我国社会正在日益发展壮大的“奇观化现象”,发展的速度是极为惊人的。从传统的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到更为便捷的手机“App客户端”,全面的狂欢化娱乐、奇观化追求成为了可以与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并肩发展的“异化”形态(有时这种浪潮还不断处于挑战于传统文化形态的状态)。随着奇观现象的“奇观”多样化的不断发展,对于广大受众的媒介文化奇观性接受心理的构成也有新的复杂性因素。
二、浅析媒介文化奇观化接受心理构成因素
从一般意义上去探讨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可以通过依托一定的外部因素以及内在心理接受过程中的变化作为依托。从外部形成因素和心理接受来看,这种新式的、已经起到作用的接受心理的构成就是伴随着接受主体对“奇观”化媒介文化现象和对这种奇观化的媒介表现形式的认同。面对现有的节目样式,艺术表现样式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可以使受众认同的奇观性表达。
当媒介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高度的时候,我们审视它的角度就更加有了深度和理性的变化,一般媒介文化的产生要有几个界定:“技术决定论”视野中的传媒文化,“媒介环境论”视野中的传媒文化,“媒介机构论”视野中的传媒文化,“媒介文本论”视野中的传媒文化。[1]对这几种媒介文化的产生界定的看分别对媒介文化的接受主体有一定的要求和影响:第一,受众参与的要求低,对主体近乎没有要求。第二,着眼于传媒文化营造的氛围对人的影响。第三,媒介文化是向观众灌输主流的意识形态。第四,媒介文化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带有鲜明批判性特点。因此,对于媒介文化的接受主体而言,在社会认知和社会生活之中离不开媒介文化的影响,甚至对于接受本身也具有被“强制性”的特点。电视文化,影视文化看似对受众而言是具有选择性的,但当受众的认知范围内过多的呈现这种文化现象,或者有媒介因素主动创造的社会性氛围太过浓厚时,从根本上就造就了接受心理养成的外部条件,即一种在主观性接受和客观下接受双向接受的结果中,我们越来越会屈从于媒介奇观化建立的社会隐性支配。因此,在接受心理层面,“奇观化”现象接受主体既表现出来显性接受的欲望同时也表现出来隐形的支配性接受。
近年来电视节目出现了一批参考外国节目制作表现的热门节目样式,可以说都取得了“奇观化”的效应。在这些紧抓以青少年心理为主的节目样式中,新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成为接受过程中主要输出的精神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看到,近几年的各类节目样式普遍少了一份“狂热性”,多了一份“实在性”,这种“实在性”是相对于手机刚起步和网络刚刚流行时猛烈发展的“追星文化”相对比的。因为经历了从“信息文化爆炸”突击式的变革并向多层次、立体化的过渡的现状,恰恰符合了当下以年轻人为主的接受主体在传媒文化消费理念上的发展和过渡。社会性和时代性的媒介文化特点要求媒介文化奇观化的消费产品越来越贴近现实消费群体的需求,而不是以一种强势的、虚拟的、超现实的主导力量自居。不断运用手机客户端,“第四媒体”等新方式了进行“奇观化”接收也正说明大众与“奇观化”越来越紧密,这也是当下接受群体形成接受心理的过程比过去更为复杂的原因之一。
[1] 陈龙.媒介文化通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G206.2
A
1674-8883(2015)18-0242-01
刘闯(1993—),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传媒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