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校园媒体的现状与建设

2015-03-01张鑫媛李于骅陈毅君唐榆晴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校报校园

张鑫媛 李于骅 陈毅君 唐榆晴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论高校校园媒体的现状与建设

张鑫媛 李于骅 陈毅君 唐榆晴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高校校园媒体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校园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新闻报道内容吸引力不强、媒体队伍建设滞后、管理体制存在漏洞等诸多不足。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园媒体的优势,应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加强优势互补,实现校园媒体的联动和整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其整体优势。

高校;校园媒体;整合资源

校园媒体,是一种由学校专门的新闻部门成立的、以学校的广大师生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不以营利为目的非商业化的一种媒介形式。[1]服务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校园文化建设。

一、高校校园媒体现状及其特点

(一)高校校园媒体的类型

高校校园媒体一般情况下分为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期刊等传统媒体类型,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

(1)校报。作为沟通校内信息的主要新闻阵地,高校校报主要负责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学校党政中心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工作等,在配合学校中心工作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已成为校园媒体中新闻传播效果最佳、管理最规范的一种媒体。校报大多隶属学校党委宣传部门,在校园内部流通,是学校重要信息的发布平台和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2)校园广播。校园广播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校园媒介形式,传播速度快、内容信息量大,通过专题节目制作、新闻播报等方式,让师生及时了解新闻动态及校园消息,引导正确舆论,加强思想文化交流,构建和谐文化校园。校园广播一般在学生中午、晚上用餐以及课件等学生闲暇时间播出。(3) 期刊。校园期刊定位广泛,主要刊登在校大学生的文学作品、优秀文章或科研成果以及学生思想交流等,内容丰富、主题多样,大多由院系或学生文学社承办。(4)网络媒体。校园网络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参与程度高及互动性强的特点,是伴随着高校网络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新媒体,更新快、成本低、信息量大,更吸引青年学生。(5)手机媒体。校园手机网络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基于手机传播,便于师生随时随地上网浏览信息,渠道更广泛,便于信息交流。

第一,校园媒体主要面向大学校园内部人员,向其传播校园新闻资讯、学习指导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校园媒体不以通过产业化经营实现盈利为目的,而是以传播信息和文化实现学校部分教育和管理的功能。[2]

二、高校校园媒体发展困境与原因分析

(一)新闻报道质量有限,内容吸引力不强

虽然高校媒体新闻报道的形式众多,但各种媒体之间由于资源优势的不匹配、不协调影响了最后的传播效果。校报主要报道学校党政中心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重要新闻,校园广播也大多以此为主题和内容,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等问题。

(二)高校校园媒体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高校校园媒体中只有校报有专职编辑,其他校园媒体大多由学生自我管理,在编辑质量、节目制作、网络新闻管理等方面容易导致出现问题。并且缺乏培训也使得高校媒体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严重落伍,因而急需改革完善校园媒体管理体制,加强校园媒体队伍建设。

(三)高校校园媒体各成体系,相对独立

高校校园媒体一般由党委宣传部统一管理,但在工作具体实施中,却又各成体系,相对独立。这就存在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问题,容易引起新闻信息的分散,缺乏沟通融合,高校校园媒体资金的来源为所属行政部门拨款和商家赞助。而校媒在履行自身基本职能上的缺失,导致了行政拨款的缩水。另外,社会资金的缺乏导致大多数校园媒体影响力不足。

三、积极采取措施打造高品质的校园媒体

(一)优势互补,实现校园媒体传播资源整合

要改变各校园媒体从业人员各自为政、分割校园信息的现象,整合宣传队伍和现有的人力资源,打造一支稳定、高素质、高品质的宣传队伍。并根据校报、广播、网络等校园媒体的特点,在宣传选择上以最合适的传播途径输出,以达到最佳的新闻传播效果。

(二)减少重复,实现高校媒体传播内容整合

由于校报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同时存在,不可避免地会有新闻内容的重复。但校园媒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新闻报道中做到各有侧重。例如,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在及时性和参与度等方面占据优势,校报可以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对读者认可度大、社会价值高的新闻进行连续和深入的报道,以思想性使受众得到启迪和收获。在内容整合的基础上,各校园媒体可以综合运用图片新闻、特写等多种形式体裁来吸引读者。

(三)完善管理机制,实现校园媒体介质整合

高校校园媒体应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各个媒体资源整合,整体提升传播能力,使传播效果最佳化。例如,校报等传统媒体应与时俱进,吸收新媒体丰富灵活的表现形式,在声音、图片、文字等方面借鉴新媒体新颖的表现形式,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更好地表现师生的关注点;网络等新媒体应积极吸收传统媒体成熟的表现和运行形式以及品牌优势,在传播速度快的同时,尽量使内容更详尽确定。

虽然已经迈入发展阶段,但大部分高校校园媒体还存在着体制限制、人员断层、资金缺乏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校园媒体应与时俱进,把握新媒体传播脉络,整合媒体资源,提升传播能力,使校园媒体得到进一步持续发展。

[1] 杨涵.校园媒体传播效果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

[2] 裴哲,谷岩.高校校园媒体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电影评论,2010.

[3] 张娜民.高校校园媒体整合色议[J].当代传播,2008(2).

[4] 孙孝丽.整合优化高校校园媒体资源[J].西安亚欧学院学报,2009.

[5] 张莹.高校校园媒体的现状及建设[J].青年记者,2008.

[6] 宫宁.关于校园媒体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J].新闻战线编辑部,2002(8).

[7] 杜迈南,刘叶琳,何姗.校园媒体发展与传播内容引导[J].青年记者,2007(14).

[8] 陈鹏.浅谈高校对新媒体的创新性运用[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22(1).

[9] 聂晶磊.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策略探析[J].新闻界,2009(2).

[10] 赵正阳,等.论高校校园媒体的运作方法[J].新闻爱好者,2010(2下).

[11]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G206.2

A

1674-8883(2015)18-0215-01

张鑫媛(1985—),女,河南平顶山人,川北医学院助理研究员(院报编辑部副主任)。

猜你喜欢

校报校园
基于协同理论的新时代高校校报发展路径研究
Q爆校园
再见,我的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高校校报在媒体融合中的功能与传播效果
新媒体语境下以受众为本提升高校校报传播效力
网络时代高校校报面临的竞争危机和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