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职称评审角度审视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

2015-03-01周桂先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32期
关键词:职称高校教师学术

周桂先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1)

从职称评审角度审视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

周桂先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1)

在国家对高校科研投入逐步增长和高校实行教师聘任制考评的社会背景下,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引起了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从职称评审角度对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进行了探讨,提出完善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对策。

高校教师 科研评价 职称评审

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是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环节,而教师职称评审是对科研水平、工作能力、教学业绩的综合评价。它涉及到每一位申报教师的切身利益,从职称评审角度对高校教师科研进行评价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和津贴分配的主要依据,在教育界备受关注。

一、我国高校教师职称科研评价的现状

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视,各高校为了提升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教师科研考核办法或规定。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对科研积极性,推动高校科研发展,但也逐步现显出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国高校教师考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到目前高校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师岗位聘任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年度考核三种形式。为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普遍规定了量化指标。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教师在哪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量,申报哪级的课题,获得的科研经费等按一定方法折算成分数或科研工作量,然后进行考评。

二、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导向功利化

科研项目的级别、数量、经费、奖励,成为衡量大学水平和声誉、资源配置的主要指标;将科研产出如论文、著作等与教师晋升和薪酬直接挂钩。如此导致竞争资源成为高校科研工作的直接目标,偏离大学科研在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提高人才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所应承担的责任。

2.评价标准单一化

现在高校对教师科研的评价不管评价目的是否相同均采用论文、著作及科研项目等源生指标作为评价标准。“一刀切”现象严重,评价对象、类型、标准、程序过于统一。在这种单一化评价标准并不能完全反映科研活动的差异性和不可比性等特点,并且这种数字化存在非常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3.评价方法重数量、轻质量

科研评价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当前高校主要采用方便行政人员统计的定量评价,重数量轻质量。集中体现:①考评量化指标体系越来越细;②过分强调SCI论文发表量;③过度看重科研项目的数量;④重成果数量、轻转化效益。过度量化会导致垃圾成果泛滥,严重制约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正如清华大学郑泉水教授说“现在的评价体系是数量体系,缺少一套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是做给外行人看的,这种评价体系对科技发展伤害很大”[1]。

三、对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评价目的、制度偏离

理想的高校教师职称科研评价应是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科研业绩与科研能力并重的学术评价,应当且能够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处理数量业绩和质量业绩的关系。但目前全国高校的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即高校教师职称科研评价游离了人才培养的根本,行政评价、经济评价取代了学术评价,形而上学取代了辩证法。

2.评价行政化倾向严重

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沿袭行政管理体制。这种由行政主导缺乏教师参与的教师科研评价,在评价标准和政策的制定上表现为讲效益、追效率。而效率化往往是与急功近利连在一起的,这必然导致教师急于出成果,而科学研究并非一朝一夕的,这势必造成学术浮澡、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3.忽视学科差异性和科研客观规律

各学科性质不同,特色也各异。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有其特殊的规律,如探索性、创新性等。虽然科学发展呈综合性发展趋势,逐渐模糊和淡化了原有学科边界,但也不可能采用统一量化评价体系对所有学科研究进行评价[2]。

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在许多领域忽视了科研自身活动的发展规律性,评价机制也远远不够完善。其主要表现为:(1)忽视科研类别的差异性。(2)忽视科研成果的周期性和潜在性。科研成果即科研人员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和研究,采用不同形式所表达出来的结果[3]。

四、高校教师职称科研评价的对策

1.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明确评价的目的、标准

在我国,教师科研评价目的就是激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和确定岗位津贴的依据,始终没有走出奖惩性、行政管理性为主要特征的评价模式。这样以利益驱动容易引起教师间不正当科研竞争,不利于学科整体发展。因此,解决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目的偏离的问题,首先要以“教师为本”,把教师的发展放在首位。所以在评价过程中,必须首先确定目的,然后依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机构、评价指标和方法。

2.以提高科研绩效为目标,实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目前,我国高校在科研评价方法上主要有同行评议、成果计数和文献计量等。同行评议的结果从理论上讲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局限性,如评价主观性太强等。而成果计数、文献计量等定量评价方法过于强调量化指标会导致评价重视科研成果数量、级别而忽视真实质量。因此,高校进行教师科研评价时应各有侧重,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既重数量又重质量。

3.根据学科差异性,构建与高校相适应的教师科研评价体系

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发展需要,减少评价环节、数量和形式的硬性要求,使评价工作与科研本身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如人文和理工两类学科具有不可比性,制定评价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二者的差异,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

4.简化评价程序,减少行政干预,营造相对轻松的科研环境

当前,花样繁多的学术评价使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这种评价方式把学术评价变成了行政管理的手段,行政部门对一切的学术科研活动负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因此,高校教师科研评价需要向学术“回归”,减化评价程序,把多级别的评奖和定级减少到最低程度,减少行政评比的干预,增强对科研的学术质量认定的分量和对重大科研成果的学术认证地位,是当前教师科研评价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博士生培养瓶颈亟待冲破——高校不应将博士点的增加作为一种政绩[N].中国青年报,2003-10-22.

[2]杨慧玉,王会斌.高校科研量化管理中的差异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5(9):54-55.

[3]李苏.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5(6):13.

周桂先;1990年7月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科研评价

猜你喜欢

职称高校教师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