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新闻如何用好“力”
——以《山东理工大学报》办报实践为例
2015-03-01李秀芹
李秀芹
(山东理工大学报社,山东 淄博 255049)
写好新闻如何用好“力”
——以《山东理工大学报》办报实践为例
李秀芹
(山东理工大学报社,山东 淄博 255049)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对于作为传统纸质媒体的高校校报进行新闻宣传报道的影响和冲击尤为突出。为此,传统媒体记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敏锐的“眼力”、缜密的“脑力”和过硬的“笔力”,注重加强深度报道和典型报道,坚持内容为王,以质量取胜,由此占领新闻宣传的制高点。《山东理工大学报》在办报过程中积极付诸实践。
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内容为王;办报实践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出现,新技术的运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不同受众的多样需求,给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而对于作为传统纸质媒体的高校校报进行新闻宣传报道的影响和冲击尤为突出。但是,不管新媒体的发展如何强劲,新旧媒体如何融合发展,内容始终是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其主导性和权威性不可动摇、无可替代。
萧伯纳曾经说过:“新闻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形式。”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写好新闻报道,如何独具慧眼,发现典型;如何匠心独运,写出新意;如何妙笔生花,写得生动,需要新闻记者从多个方面用好“力”,即“眼力”、“脑力”和“笔力”。在此,以《山东理工大学报》办报实践为例加以阐述。
一、如何发现典型——靠“眼力”
“眼力”,即观察力。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曾说过:“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眼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不善于发现和观察,就不会有好新闻。同时,记者的观察与一般人有所不同,记者的观察要用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特有的新闻敏感性和较强的新闻价值识别力,从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还要找到精准表达新闻事实的方法。新闻发现的思维应当贯穿于新闻创作的全过程。
当记者置身新闻现场,要全方位调动自身各种感官,全面了解、捕捉现场信息。对新闻事实的现场观察,既包括对人的观察,也包括对事的观察,既要观察反映新闻人物个性特点的相貌特征、特色动作和典型话语,也要观察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同时还要捕捉精彩引语和精彩细节,以增强新闻报道的立体感和感染力。
《山东理工大学报》报道优秀党员教师刘卫时有一段:刘卫身体很弱的时候也一直坚持站着上课,有时候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坚持不住了就把身子靠在讲桌上继续讲。同学们搬椅子来让他坐着讲,他笑笑说:“老师应该永远站在讲台上。”学生非常感动,发自内心地说:“您站在讲台上,本身就是一座丰碑。”作者通过现场观察捕捉到的精彩引语和精彩细节,不但使新闻报道更加丰满,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使新闻事实更加意味深长。
二、如何写出新意——靠“脑力”
“脑力”,即思考力。新闻报道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优秀的新闻记者要具备两种最重要的能力:一是善于发现并获取新闻信息的能力。二是将获取的新闻信息变成新闻报道的能力。要提高这两种能力,需要采访前系统谋划报道思想、采访项目、采访重点和采访步骤等,还需要写作中悉心思考如何用典型事实说话,用再现场景说话,用背景材料说话,用直接引语说话,以增强新闻写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读性。
鉴于高校周而复始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校园新闻报道的周期循环性。但这只是表明每年新闻报道的内容相近,并不意味着要重复每年的报道。如何使常规报道出新出彩,常写常新?为了避免“年年岁岁花相似”,力求“岁岁年年人不同”,新闻记者在采写相同题材新闻的过程中,要仔细斟酌,深入思考,精心采写,求变求新,让“似曾相识”的内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关于大学生就业,已由过去学生毕业前的阶段性任务变成了贯穿大学四年的一贯任务,原来是定期关注,现在是时时关注。报道思路当然有很多,可以着眼于就业率,可以着眼于学生就业层次,也可以着眼于就业趋势分析。山东理工大学报则以《教师总动员》为题,采用通讯的形式,以教师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就业的典型事例,全面反映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的爱生情怀,结果反响很好,该篇报道还获得了山东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
三、如何写得生动——靠“笔力”
“笔力”,即写作力。面对诸多的新闻信息和素材,如何精挑细选,落笔行文,写得生动活泼,是新闻记者良好综合素养的集中展现。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讲故事的过程,要想使新闻作品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就要学会讲新闻故事,善于讲好新闻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动人的故事,合理安排曲折的情节,注重细节的描写,保证新闻的真实。
首先,要以“点”切入,以小见大。新闻报道的切入点,要选择具有时代性、典型性、亲民性和正能量,能使受众印象深刻、能引发读者共鸣的人和事。其次,要深入采访,捕捉细节。记者要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获取大量内涵丰富、生动鲜活的新闻素材,以便在选用时游刃有余、优中选优。第三,要精心构思,倾情讲述。要理清写作的思路和脉络,使最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为主题服好务。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只有感动了自己,才可能感动他人。
山东理工大学报以《轮椅上的精彩》为题,报道了教师党员臧永丽的事迹。物理学专业教师臧永丽从教24年来,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好评。但因为一场意外车祸,她不得不从此与轮椅相伴。面对灾难,她选择了坚强,接受现实,坦然面对。伤后9个月,她毅然坐着轮椅再一次回到讲台上,开启了人生崭新的一页。第一次课,四个小伙子背、抬、推,把她送到了离别已久的讲台上,学生热烈的掌声更坚定了她“坐”稳讲台的信心和决心。从受伤至今,她依然承担着教学任务,但她并没有因为伤残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而是想方设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她在接受采访时始终面带微笑,记者却不时地流下感动的泪水,也真切感受着她的自信与坚强。一位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经历人生大难的她始终以满满的正能量激励着广大师生。作者通过细节的描述,使一个真实的故事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发挥了典型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
[1] 顾萌萌.新闻报道中讲故事的原则与方法[J].青年记者,2014(6下).
[2] 潘颖.讲好故事如何选择讲什么[J] .青年记者,2015(4下).
[3] 何庆梅,李秀芹,崔文斐.高校校报创新与发展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12.
G212.2
A
1674-8883(2015)18-0120-01
李秀芹(1975—),女,山东淄博人,法学硕士,山东理工大学报社编辑、记者,主要从事新闻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