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播音语言的意境美
2015-03-01张凌彦
张凌彦
(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 132013)
论播音语言的意境美
张凌彦
(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 132013)
意境原属于美学范畴,我们常在音乐、美术、书法等领域谈到意境,本文将意境引入播音与主持艺术中,以方明老师的播音、朗诵作品为主要分析对象,探索这一美学领域的概念与播音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意境;播音;语言
意境说最早出现在文学创作领域,是文学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播音创作是一门艺术,播音语言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因此,达到播音语言的意境美是播音创作更高层次的要求,每一个播音员主持人都应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创作富有意境美。
一、播音语言意境创造的重要性
(一)弘扬民族文化
艺术都是相通的,艺术作品的意境创造也是相近的。文学家创造文学作品时将自己的情感经历、对生活的感悟等融入文字当中,创造了文学意境;音乐家将自己的思想、爱恨注入音符中,用旋律表达一种意境;书画大师用线条、色彩创造意境。播音语言即是用人的有声语言、肢体语言传达一种意境,诱发听众无限的想象,从而使听众、朗诵者、文章作者形成跨时空的情感共鸣。我们的播音稿件本身即包含创作者的无限想象,也寓情于景、寓情于事,传递一种意境,同时,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也蕴含在意境当中,我们在进行播音、朗诵的时候,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将无声的意境转化为有声的意境,这也是在欣赏民族文化,继承民族文化,传递民族文化。
(二)引发情感共鸣
从播音语言特点出发,也需要有意境的表达。用语言、文字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播音语言的特点,首先是动情,即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表。一篇稿件首先要经过一系列内部情感的调节,要在情景再现中引发自己的感受,进而形成态度,最后生发情感,由是非而生爱憎,由受众需要而产生“一吐为快”的强烈愿望。我们听广播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稿件内容写得一般,而经过播音员有声语言的再创造,听起来亲切、热情、感情起伏跌宕,听众被播音员的生动语言吸引住了,正是这样赋予感情的表达才为稿件的播出增了色添了彩。文章的写作是一度创作,而播音员主持人的表达是二度创作,既然是创作,就需要传递情感和意境。我们也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稿件,内容感人,文笔流畅,播音员的外部表达技巧也到位,但是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即在于自身没有把握住作品的内在情感,没有将作品的意境表达出来,留于表面是不能产生共鸣的。
二、播音语言意境的创作途径
播音语言意境的创作需要一定的技巧,文学作品通过简单的文字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文更是经过作家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考虑才写成,但是,文字里所表达的意境毕竟是无声的,需要我们通过有声语言将他们更直观地表现出来。
(一)虚实相合
关于意境的虚实,学界较普遍的观点把意境分为两部分来理解:认为意境中包含着可以捉摸(或感触)的较实的因素与难以捉摸(或感触)的较虚的因素,意境即是这两部分因素的统一。[1]意境中较实的部分一般指的是景物、形态、环境等,教虚的部分指的是情感、神韵、意象等,而这些虚实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中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在诗论中,我们常说“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画论中又强调或“神似”,或“形似”,要“神形兼备”。同样,在播音创作中,张颂老师也提出了“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刚柔相济、纵横捭阖”的表达要求。在播音语言表达中,我们要恰当地运用声音的高低、明暗、虚实、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这些外部的语言表达技巧,结合气息的托送,来表达文字稿件所传达出的情感;播音员在表达过程中的“虚境”即文字稿件本身以及延伸的情感、内在语等等,都是通过变化着的有声语言来传达的。换句话说,无论是播音员还是受众,都要将能够听到的变化的声音形式与通过联想和想象而感受到的情感结合起来,方能实现播音语言的意境创作。例如,方明在朗诵《沁园春·雪》时,开篇运用实声表现祖国大地的广袤与壮美——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接下来“望”字转虚,突出一眼望不到边的意境,“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速度稍快,音高、情绪推起,展现词中的静中有动,将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的景象表达出来,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处声音收回,展现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正是这样声音的变化才展现出无尽的诗词意境。
(二)意境创造的独特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有创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因此,播音语言意境的创造也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也只有个性化的意境创造才会使观众常听常新。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播音创作也是一样,艺术家们有自身的优势也有劣势。另外,播音意境的营造是三方面的,包括稿件作者一度创作时所蕴含的意境,播音员二度创作时结合自己审美体验和理解所展现的意境,观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意境,只有三者完美的结合,才完成了播音意境的创作。而且,在不同的节目形式中,创造出的意境也是不同的。以方明老师为例,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期间,除参加日常新闻类、专题类、文艺类播音及教学工作外,还经常参加党和国家重要会议及阅兵、重大仪式的播音转播工作。由于工作情景不同,稿件内容、题材、体裁不同,面对的收听、收看群体不同,方明老师的情感状态、用声状态也相应调整,播音意境的创造自然也不同。例如,在重要报道中,方明老师用沉着稳健的声音把握住政治脉搏,确定基调,严肃、认真、准确地传达出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而在一些文学稿件的播读过程中则运用虚实相合、刚柔并济、高低起伏、快慢相合的创作手法,将稿件的意境完美地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播音语言意境的创作应随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播音这门艺术要传递真、善、美,中国的语言即是一门艺术,它用富于变化的声音展现出无尽的情感世界,传递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作为语言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
[1] 蒲震源.中国艺术意境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姚喜双,郎小平.方明谈播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G222.2
A
1674-8883(2015)18-0057-01
张凌彦(1981—),女,吉林吉林人,硕士,北华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