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改革探析
——本文以衡水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2015-03-01潘倩李浩
潘 倩 李 浩
(衡水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河北 衡水 053000)
互联网思维下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改革探析
——本文以衡水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潘 倩 李 浩
(衡水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河北 衡水 053000)
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关注媒介发展动态,遵循新闻发展规律。论文以衡水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相关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地方高校在新闻教育中人才培养思路、模式与途径的发展变革,以更好地培养具有互联网理念、掌握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能力的新闻应用型人才。
互联网思维;新闻;人才培养;途径
2015年2月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高达6.49亿,网民上网时长一周高达26.1小时。新闻发展已经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报告》显示网民使用网络收听收看新闻的数量高达5.18亿。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产生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的多向交互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影响着传统新闻的传播方式;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还是按照惯性思路培养广播、电视新闻人才,不能像新闻教育和新闻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地方高校在培养新闻人才时需要更新观念,新闻教育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使得“互联网思维”贯穿于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师教学等方面。
一、互联网时代下新闻传播新发展
互联网媒体具有Internet(网络)+Instant(即时)+Interactor(互动)的特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传统新闻生产过程、传播,同时打破受众原有的新闻接收渠道、信息反馈渠道。“互联网思维”就是充分把互联网的技术、方法、机会、规则贯穿于整合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媒介融合“互联网思维”就是要以互联网的传播特征(及时传播、海量传播、平等互动交流、用于体验等等),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推进媒介融合,来满足公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1]可以说“第四媒体”互联网新闻传播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所以笔者认为现在高校新闻教育也必须适应传媒新发展,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新闻教育过程中。
二、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新思路
衡水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多次修改和论证,确定服务地方、立足河北,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立足于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目标,依据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引入“新媒体传播”理念,明确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传媒发展,具备较强的现代媒体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能够在媒体、企业、社区、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新闻策划、采写、传播、创意策划、媒介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突破媒介壁垒,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将呈现“一云多屏”的态势。“云”是指内容,即建立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的媒资库,“多屏”是指构建数字电视网络、网站、户外大屏、车载电视、手机客户端等多终端、全覆盖的内容分发体系。[2]所以,互联网时代对记者提出新要求,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为网站、报纸、电视台提供多种新闻资源。目前经过讨论现行课程体系大概分为四部分:基础通识教育;新闻传播基础教育;广播电视、新媒体技能的综合能力教育;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教育。在新修订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经过论证开设新媒体传播方向,专业任选课中增加媒介融合发展相关课程。
四、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新途径
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衡水学院广播电视专业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有计划逐步安排教师去地方企事业单位锻炼,如衡水电视台、搜狐网站衡水分站、衡水日报社等传媒机构;另一方面,打破“因教师设课”的原有做法,继续大力聘请有实践能力的媒体从业人员来学校兼职,承担媒体实践类课程教学任务。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专业精神。增设案例讨论分析性教学,除了选取广播电视新闻案例以外,注意选取经典的有热度的新闻案例提升学生新闻理论理解能力。例如,“李光耀的两次死亡”等事件分析网络传播特征与新闻真实性意义。“上海踩踏事件”、“马航飞机失联”等新闻报道在互联网、广播、报纸、电视中体现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另外,在新闻人才培养中需要注重独立精神、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等专业精神的培养。传统媒体失去了在第一时间提供事实的优势,却使另一个优势凸现:传统媒体不但可以提供事实,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事实的真相。[3]
新闻专业实践加入新媒体实践。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培养。根据“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办学定位,增加实践学时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可以说新闻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实践动手。对于新闻写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除了必要的实践课以外,增设课外实践周。另外对于新闻摄像、深度报道采访等实践性要求高的课程单独开设实践课程。通过不同的实践方式使得同学们对于实践有比较熟练的掌握。
在课程评价中增加新媒体类实践教学环节。理论类课程重视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如增加对热门新闻事件的分析,使学生更能学为所用。对于设有实践环节的课程,适当增加实践分数所占总分数的比例。对于实践能力的考核,教师也可以灵活多变,如新闻节目制作加入新媒体传播效果的考核。例如,在新闻节目策划中鼓励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网页、电子杂志等体验新媒体的传播流程,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1] 陈力丹.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媒介融合[J].当代传播,2014(6).
[2] 赵亚光.全媒体记者的能力要求[J].视听界,2015(3).
[3] 李良荣.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新思维[J].现代传播, 2010(10).
G212.2
A
1674-8883(2015)18-0031-01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衡水学院院级教改项目《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结项成果,课题编号:jg2014035
潘倩(1987—),女,衡水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方向:新闻学。李浩(1977—),男,衡水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