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才的国际化培养视野思路展望
2015-03-01杨逾涵
杨逾涵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新闻人才的国际化培养视野思路展望
杨逾涵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新兴经济体,文化产业安全问题逐渐被学界重视。如何打破西方舆论界的话语垄断,在国际舆论上发出中国的声音,宣传中国经济建设成就,从而增强在文化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成为了非常引人注目的课题。这一切取决于新闻传播人才理念培养上的转变,那就是要以国际传播的视野来面对当代世界西方舆论霸权的调整,通过增强人才的国际传播能力来弥补中西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文化“逆差”问题。为了迎合这种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新闻学;人才培养;国际化;高等教育
首先,国际化新闻人才需要兼具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情怀。文化全球化意味着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的全球人类文化融合与共通,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正是要充分发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碰撞交流、理解融合、博采众长,共同发展的嫁接优势。但是在现实中,西方媒体推行的裹挟着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念的文化普遍抹杀了地域、民族的文化个性,当代全球文化的复杂结构导致了局域的政治冲突。从这个角度来说,全球化的视野提供给高校新闻人才的是通过研究全球化的人才体制与策略,将新闻传播的课程设置纳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使得学生具有国际传播视野、通晓国际传播规则、掌握国际传播技术,能够参与国际传播事务与国际文化竞争活动中去。
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到在当代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学生接受国际化教育之时,西方发达国家将自身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与教学内容结合,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输出给受众,从而使得学生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以西方特别是美国为代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图景是完美的。在新闻传播领域,这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国际化推行更是十分严重。因此,新闻人才的国际化培养还应该关注这种价值观的偏向,发扬传统的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兼具中国情怀的人才。如今,文学、艺术通识课程在高等院校新闻学科的课程设置占有相当的比例,但是很多学生将之视作一种公共课、或者公共基础课而轻视之。因此,如何将人文学科课程提高到一定的地位,将之提高到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基础的核心地位,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是每一个国际传播者的应尽职责。因此,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情怀成为了国际化视野下新闻人才培养的首要议题。
其次,国际化新闻人才培养要求跨文化视角与开放课程兼具。当我们将人才培养的目光转向国际化,期待在平等交往的前提下共同推广全球新闻传播与文化合理性发展之时,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由于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区域特性,新闻的跨文化传播可能会产生误解,其后面隐藏的是由于民族语言、价值观念、社会环境、地理差异等问题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因此,国际化的新闻人才培养要求在教育理念上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角。这就意味着,在新闻传播课程设置方面,需要重视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他国文化内容的研究,更要使得新闻人才能够习得和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从而利于未来的跨文化交际。在国内,很少有新闻传播学科开设如国外概况、国外文化研究之类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多是在外交学、世界经济与政治或者外语类的学科中存在。但是在西方,新闻传播学领域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已经开展多年,他们探索隐藏在民族、国家等大的文化共同体背后的文化心理、文化现象等有代表性的价值观念。实际上,对外新闻传播需要掌握他国的文化历史,受众心理,特别是一些对外宣传的驻外记者,尊重民族传统和生活习惯,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熟悉政治体制。这一切都要求新闻人才的国际化培养要将国际上主要国家的文化、语言、经济、政治等状况纳入到学习的视野中来,也正是通过这种跨文化视角的培养,才能够梳理其学生的国际化意识。
在传播学领域,分众意味着新的频道和更加细化,意味着新的传播目标,更意味着更加广阔的传播和更准确的市场定位。因此,在新闻传播领域高度发展的当代,为了摆脱内容的雷同和节目的单一,新闻人才需要满足不同目标受众群体的需求,通过研究受众细分背后的受众自然状况,来更好地定位传播内容和利用传播渠道。所以,在这种理念之下,就要求新闻人才的培养具有无限的广度。但是,由于学科细化等问题,在新闻传播专业开设这类课程的困难性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就可以尝试培养开放型的新闻传播人才。首先,在学校内部可以突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开放跨系选课,鼓励学生选择与之相关的课程。其次,兄弟院校之间可以通过学分互认的方式增加交流与合作。再次,各个学科教师可以通过重组专业课程、调整学科理念的方式分享学术资源,促进学生的个体性发展。最后,学校在新闻传播学科的管理上,应该在学科通识基础上设置不同的方向,以敞开式的办学理念让学生能够在外语技能、各国文化研究等不同的学科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结合新闻传播专业的新闻实务内容,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研究。
最后,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复合型视角与批判精神兼具。在现代新闻行业的起步阶段,对于新闻人才的需求是基于行业本身的功能而设定的,当代新闻行业出现了对于跨学科的要求,有关广播电视技术、网络与新媒体知识、媒介经营管理以及新闻类型细化产生的体育新闻、经济新闻等问题,成为了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因此,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国际化的新闻传播人才要以打造“超级记者”为目标,加大复合型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培养力度。超级记者被要求同时承担新闻采访、文字编辑、图片输出、音频视频剪辑、播音主持等多种报当角色,全方位地立体报道新闻事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完成多渠道的新闻报道人物。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日益强大的今天,新兴媒体已经在事实上取代传统媒体对于突发新闻和第一现场的时效性掌握权。因此,这就要求传统的新闻人才培养必须向新兴媒介技术和媒介知识发生倾斜,对比国际著名新闻传播学院的经验我们发现,中国的网络与新媒体学科刚刚起步,学术界对于信息社会新兴媒体的研究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关网络技术、传播理念、道德伦理等问题还有很大的理论探讨空间。但是,新闻战线却对人才提出要求,那就是从媒介整合的角度,要求国际化新闻工作者不仅具有广阔的“通识”知识,还要成为掌握多种媒介技术的复合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络使得普通的受众主体性发生变化,从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兼具接受者与传播者双重身份的间性主体。这就使得新闻传播由过去单一的大众传播转变成为一种众语喧哗,特别是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新兴媒体,准入制度降低、信息传播迅速,并且守门人制度几近瓦解,这就在事实上造成了信息过载。并且多种信息在媒介场形成混杂并存,多种思想在网络上交锋论争,各种利益阶层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加之不同阶层受众媒介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虚假信息泛滥,网络谣言广泛流传。面对这种情况,新闻传播人才需要抵制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的恶劣影响,以一种媒介人的担当来面对信息爆炸导致的种种乱象。具体而言,高校对于新闻人才的培养,要使得学生具有批判性的精神,即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传播环境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络信息。所谓师资队伍教育观念的革新就是在新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放弃过去对信息“多多益善”的追求,转而应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培养学生“通用化”、“通识化”地面向国际价值理念的基础上,认识到过分的“通用”导致普遍平庸的弊端,从而使得在学生达到国际公认的“通用”水平基础之上寻找到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学术兴趣点,从而培养学生在国际传播时代甄别信息的判断力,对媒介的所有权、控制权以及信息背后隐秘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导向等问题产生认识和深入理解。所谓培养学生掌握国际信息新技术,就是通过新闻传播类的学生要了解信息搜索引擎的运算方法,掌握写作过滤的技术,要通过信息技术保障我国的传播人才面对复杂的传播环境,具有保护意识形态安全、过滤不良心的能力。而第三点,对于教育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方面,要利用国际传播的最新成果和信息交流技术在国际上的最先进成果,通过互联网教育享受来自名校的教育资源,通过跨校、跨区域、跨国家的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
总之,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它包括了国际间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包括人才流动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发展,包括高等教育观念、目标、体制、课程等一些列与之相关问题的国际化进程,但这一切都意味着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对于新闻传播学科来讲,人才的国际化培养问题只有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观念转变,才能够培养出有国际竞争力的新闻人才和具有国际视野的传播从业者、管理者。
C961
A
1674-8883(2015)18-0029-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资助课题,课题名称:媒介产业转型视野下的新闻专业课程改革研究,编号: 20141slktz1J yx-42
杨逾涵(1984—),女,辽宁沈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