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2015-03-01董学恒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董学恒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戏剧影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董学恒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戏剧影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学府这个知识密集、先锋思想活跃的环境中的效果愈发显现。它正在以与众不同的网络传播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也让他们在网络世界汲取知识、徜徉心绪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是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中,正确地过滤丰富、生动的信息,从而达到影响、熏陶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故而,大数据的出现以及它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必将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全新的机遇。

大数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挑战;机遇

一、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

(一)网络知识的传播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

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学生获取知识都是来源于老师言传和教科书训教,这大大限制了知识传播的数量和速率,也一直标榜和巩固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地位。互联网的背景下尤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信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生可以完全自主地利用网络提供信息资源建构知识体系及其意义构成,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方式和内容的主动选择和建构者。网络世界包罗万象,学生们在网上可以了解更多连老师都不知道的东西,这严重威胁到老师的信任度,尊重感也可能随之下降。从此以后教师不再是一贯高高在上行使灌输特权的指挥者,而是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兼有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身份。老师与学生处在教与学互为一体的位置上,他们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同时还有为学生提供说服、影响、选择和引导。

(二)开放的网络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权威的矛盾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时空的分离。它是集文本、图画、图形、声音等于一体的技术,形象而直观的大数据信息资源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参与性。网络的传递速度极快,学生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大事,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相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毫无时空观可可言,有的只是机械、呆板。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维护性学习”,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个性思维及创新精神的挖掘和发展,反而还很容易遭都排斥和扼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极其重视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强调自上而下的灌输,这也是青年学生存在抵触情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愿意活在指令世界里过着没有色彩的生活。他们反对“格式化”,迫切需要在多元价值选择的背景下,实现他们主体意识的充分表达。

(三)虚拟的网络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现实性的矛盾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有其感染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感受教师言传身教的人格魅力,从而达到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的面授,而网络思政教育较之更是有它的特有魅力。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迎合了现在年轻人的心理特点,它可以淡化教育者的身份让学生不再直面教育者高高在上所带来的压迫感,让他们在网络论坛、微博、贴吧等等地方可以畅所欲言,表达切身感受和真实想法,从而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安全感。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能否准确反映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当下的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而社会文化却仍旧驻足不前。社会文化的服务及产品的缓慢发展,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日趋匮乏。空虚、暴力、道德沦丧等等基本公民素质缺失导致的社会问题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三观,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现在的90后大学生都是在网络的陪伴下长大的,时刻接触新鲜事物。他们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眼界开阔、自由开放、并有很强的主动性。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往往在价值观的认知和选择上会陷入迷茫。很多大学生为了追求个性会对传统文化或主流文化等加以排斥和疏远,偏执地按照自己的喜好追求他所认为美好的东西,不在乎其是否有追求的价值。忽略传统文化的存在,甚至是让他们感到厌恶,应付走过场已成常态,那么由此得来的调查结果是不真实的,完全无法反映他们的思想变化。因此,以传统的方法来描述、整理、汇总那些从不同渠道和方式获得的大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的海量数据,并获得可用于决策参考的直观的分析结果,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二)能否及时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

网络时代,是速度的天下,速度决定着一切。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发展,让信息本身加速传播的同时更让人们的思维和思想“迅速升温”。时下当一些重大公共事件等社会舆情爆发的时候,反应最活跃、最积极、最敏感的群体就是大学生。他们乐于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就某一件事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迅速形成舆情爆炸。反之,以传统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一次思想问卷调查,要花上很长的一段时间和精力,周期长,耗费大仍旧完全赶不上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所以说传统的舆情信息收集处理手段已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形势需要。而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网络舆情就能够及时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舆情分析已逐渐成为主力军。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及人民网和新华网等各家网络媒体,都建立起了专门的网络舆情平台,进行舆情监控与分析。

(三)能否全面呈现大学生真实思想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家艾伦·巴顿曾经这样描述:“在过去30年,经验性的社会研究被抽样调查所主导。从一般的情况而言,通过对个人的随机抽样,调查变成了一个社会学的绞肉机——将个人从他的社会情境中剥离出来并确保研究中任何人之间不会产生互动。如果我们的目的是理解人类的行为而不是仅仅记录它,我们就需要了解凝聚群体、邻里、组织、社交圈、社区以及互动、沟通、角色期望、社会控制。”一直以来,传统的调查方式虽然本着大规模收集、分类和分析处理数据信息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数据的真实性,但缺乏全面,可信度不高,同时存在成本高、技术手段不足等缺点。面对日渐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学生的感受、情绪、态度等这些难以量化的信息,传统的调查方法便显得力不从心,已经不能满足高速发展下的社会生活的需要,然而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全样本分析方法将改变这一现状。处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利用“网络”获得与大学生有关的所有信息变得轻而易举了,不过这样也同样存在着不足,比如说信息是否真实可信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当然,如何对繁杂的大数据信息予以去伪存真便是一个技术难题。

三、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信息的获取、筛选和传播的过程,即用取得的正确信息影响和熏陶大学生的三观及精神世界的过程。所以说,未来大数据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必将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全新的机遇。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数据化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数据化,主要指信息对于大数据的重要性。这些信息的内容从不同渠道获取后,应进行“数据化”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数据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字数据化。即通过对所获取的学生信息的文字表面进行分析;判断学生思维及思想可能的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二是活动范围数据化。通过这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某个学生他的主要活动区域是哪里,是校内还是校外,是图书馆还是在宿舍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他的生活及学习的习惯,同时也可以为我们了解其性格喜好等信息提供依据。三是交流平台数据化。大数据让我们可以直接碰触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让我们了解他们的“私生活”,如人际关系、经历和情感,同时将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得不再未知,变得可以分析。例如,很多大学生在遭遇挂科或情感失败等状况之后,便在微信朋友圈、微博或者QQ状态中表达自己心情,为自己无处放置的思想寻求发泄和释放的平台,“晒”出来,求治愈。数据分析过后,对思想变化较大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或者心理辅导,真正做到有效的帮助。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预测性

大数据时代,信息就是指明灯。我们必须懂得那些有效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由此去研究信息背后的缘由。我们眼里的“问题学生”都不是乍然出现、突然就有的,而是都会经过思想前后变化、慢慢出现的。我们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分析可以做到提前嗅得“问题学生”的所有信号。例如,某个学生连续几天刷朋友圈到深夜,言语消沉厌世,这是老师就可以通过这些异常情况与平时相比,及时向同寝室同学了解他近期生活、学习甚至情感的状况,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大数据为科学调查研究大学生思想状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大数据技术能够使学生的感受、情绪、态度等原本无法量化的信息,通过挖掘和分析得以量化和显现,可以揭示不为人知的有价值的规律和结果,并可以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更为科学和智能化的决策,对于分析大学生群体思想与各类事件的联系,揭示大学生的真实思想行为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精准性

若想准确分析所有学生的所有思想动态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挑战,但现在我们可以将数据变得更精准和真实。过去,因为记录、储存和分析数据的工具不够强大,我们只能收集部分学生的少量数据进行分析,调查方法也通常是依赖人为的样本分析、调查问卷及访谈等单一的形式,而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为了让分析变得简单还往往会把数据量减少到最小。尤其是当被调查学生知道这是一次“调查”时,更使得数据变得不仅不真实且无从参考。因此,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体现和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如今,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分析方法形式多样,学生会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反映出最自然、最真实的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大数据拓宽了信息的来源渠道,尤其是来自社交网络中的信息,这些信息记录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不仅有每个人的个体数据,更能捕捉其社会关系。微博、微信、网络交易记录、照片、视频等等如此多样和丰富的数据源让人在杂乱和无序中寻找真实,能够让我们相对准确地分析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走向。

大数据最明显的特点便是其数据来自网络和社会媒体,大数据可以探究传播的路径、方式及过程;可以了解和剖析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反映出来的每一个真实个体个性、思想及行为态度。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将创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全新时代。

[1] 何根海.高校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五种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84-85.

[2] 杨克平.试论互联网的挑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03(5).

[3] 陈万能.论信息技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03(4).

[4] 胡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6).

[5] 徐振祥.新媒体的价值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8):1513.

G621

A

1674-8883(2015)18-0023-02

本论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大数据时代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 2014SJD315

董学恒,女,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