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2015-03-01宋立元
宋立元
(乾安县第六小学 吉林松原 131400)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宋立元
(乾安县第六小学 吉林松原 131400)
语文教学光阴荏苒,时光的钟声使我们快步前进,伴随着新课改轰轰烈烈的登场,我深深体会到以前那种“一本书教到底,一张嘴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式再也行不通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学生的个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彰显。对于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因此笔者认为: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自己,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我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收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将学业评价转向更多地注重激励和反馈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的得到反馈,激励学生的兴趣,促进师生不断地改进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具体到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任务以识字为主,评价如何实施,更是一项繁杂的工程。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在精神状态上,富有激情的教师神采奕奕,精气神十足,给人以扑面而来的活力。在声音上,富有激情的教师声音洪亮,饱含情感,语调跌宕起伏,语言栩栩如生。在体态语言上,富有激情的教师面部表情丰富,手势形象,举手投足间,无不蕴含情感。教师的激情成就教师的魅力,成为激情课堂的灵魂,犹如绽放情感的花蕾。”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不时在深入课堂第一线,发现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其总是望着老师,目不转睛……当老师给予表扬时,学生脸上一定是灿烂的笑容,充满了自豪感,老师没有给予回答,学生的表情是麻木,一种失落感。学会倾听学生讲话,是师生交流的最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希望有人聆听自己的倾诉。但许多时候,我们老师缺少一种真诚的耐心。我们早已习惯滔滔不绝地讲,疾言厉色地训,不习惯倾听学生诉说,往往不喜欢不分青红皂白地下结论,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因此,许多学生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不肯轻易坦诚自己的心迹,那种近乎绝望的或游移的眼神令你窒息。
其实,在课堂中,我们不仅是一个长者智者,更多的应是一个友者,做一个学生忠诚的倾听者,给学生一个表情达意畅所欲言的机会。这不仅是一份理解,一种尊重,同时也是一种认可,一种期望。它或许是点燃了那即将熄灭的智慧之灯,或许是唤醒了那沉睡已久的心田。静静地聆听,真诚地注视,友善的微笑,听学生的言外之意,听学生的心灵呼唤,提一些“邀请”他们讲下去的问题。如“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或“你认为怎么样”等,挖掘他们的心灵闪光点。多一些肯定性的笑靥,多一些鼓励性的眼神,让学生与自己共享他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感到真正的爱,真正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老师的真诚理解热爱,在人格上彼此的平等尊重。爱的倾听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产生一种动力,发挥自己的潜能。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我深刻的认识到: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能极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那么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优秀的语文课堂无不洋溢着师生交流的勃勃生机。高品位的语文课堂交流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智慧的交融,善与美的感动,人生的思考,从而给学生打下良好的精神底子。因此,我们需认真审视语文课堂交流,建构师生互动交流的语文课堂。新课改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法时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语文学习而言,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言素养,不管是传统的教法还是现代的教法,都应该为我们所选择。重视师生交流、深入研读文本、教师亲口范读、手写板书等教法是符合母语教与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是母语教学的经典理论和实践经验,应该继承和发展。要让有效地交流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交流,使彼此之间的认知和思维相互撞击,让课堂中的每个人(包括老师)都能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得大量的启示和收益,丰富自己的信息量。这样,学生的知识领域都得以开拓,科学精神得以启迪,探索热情得以增强,情感水平得以提高。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开放式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是适时变化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要求是调整课堂活动过程的基本依据。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亲自尝试、自主发现、总结和验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完美结合。
1.让学生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王昌龄的《出塞》后,引导学生阅读背诵了王翰和王之涣的《凉州词》、高适的《别董大》、等边塞战争方面的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古代战争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别人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总之,我们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真诚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善待他们每一点思想火花,只有与他们进行真诚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风采,张扬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春风化雨般地影响学生,滋润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感情。在教学《珍珠鸟》这一课时,我先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教师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总之,作为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我们都拥有一片充满梦想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为之去创造,去耕耘。随着新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诸如此类的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缺少有效性仍是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据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要树立服务意识,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交流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做到把“课堂”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新”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代替;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内学生能发挥主体作用、能大胆发言、能主动质疑,并能在愉快、快乐、活跃的课堂气氛内主动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
宋立元,男,1968年10月生,汉族,吉林省乾安县人,政治教育,专科学历,吉林省乾安县第六小学教师,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