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5-03-01

学语文 2015年4期
关键词:奥斯维辛人文精神学案

□ 高 聪

(作者系安徽师大文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中教师)

我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教人做人总是第一位,教人有一种专业还是余事。”因此,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是教育的第一宗旨。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渗透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注。如果没有人文精神,语文学科便失去了自己的依托和灵魂。

一、合理使用导学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导学案作为新课改产物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操作流程较为复杂,导致不少教师对其产生抵触厌恶情绪。但是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导学案还是有大量可取之处的,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恰当使用,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笔无穷的财富。

如笔者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导学案中是这样设置教学环节的:1.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奥斯维辛的图片、故事或者影音资料,并在上课时进行展示。2.请同学谈论对于集中营图片的看法。3.今天(1958年)去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们,他们又有些什么样的感受呢?从文中找出表现参观者感受的句子。4.在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细节描写,谈谈自己的理解。5.作者在写这些参观者的感受的时候,也写到了讲解员的态度。“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解说员为何是这样的态度?6.在了解了这篇新闻的内容之后,你们说说“今天”的奥斯维辛发生了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7.作业拓展:作者离开了奥斯维辛后写下了这篇充满历史责任感的新闻。若是你在参观完奥斯维辛之后,你会在留言墙上写些什么呢?

笔者将这些问题分配给了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这些问题层层深入,使同学们首先在图片的基础上对于奥斯维辛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在作者的引导下深入文本,在文本的分析中深刻理解参观者、讲解者和作者的感受,最后通过拓展练习,唤起同学们对于战争与和平,生命与人性的思考。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文本和导学案上的几个问题探讨的非常热烈,有些同学甚至在阅读文本时落下眼泪。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成为了主体,而且也引发了他们对于人性深深的思考,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二、探究文本魅力,引导学生找寻人文精神

一篇美文从开始的酝酿到最后形成,都是作者人生思想的结晶,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让文本的魅力更好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产生共鸣。

我一直记得两句话:一句是吕叔湘说的“学生自己读,感动得流泪;教师一分析,眼泪全没了”;一句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章学生自己都能读懂的。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逻辑,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在一遍遍读的过程中,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去体会文章,解读文章,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画面美和结构美。在朗读的过程中层层深入,直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文本的内在美,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而这也正是一篇文章的魅力所在。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

猜你喜欢

奥斯维辛人文精神学案
今夜,奥斯维辛没有星星
乡愁导学案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探访奥斯维辛集中营
“比例尺(一)”导学案
奥斯维辛集中营警世:要和平,不要战争!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