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雀东南飞》“行人”“寡妇”两个词义的理解
2015-03-01董淑芳
□董淑芳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六课 《孔雀东南飞》一文结尾部分对“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两句有两个注释,其一是“驻足”解释为“停步”,这一注解我没有异议。其二是“寡妇起彷徨”一句在课本中是将其解释为:“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这一注解使我产生了两个疑问:第一是“行人”一词未加解释,今之读者自然就会按照今义理解为“路上行走的人”。比如,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五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中,课本对“问征夫以前路”一句完整解释为 “向路人问前面的路程。征夫即行人。”在这里“行人”就是今义之“路上行走的人”,这是说陶渊明在辞官回家的途中向路上行走的人打听归程,表现了他急于思归的感情,这是很符合语境的。那么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同样理解“行人”为“路上行走的人”符合语境吗?第二是“寡妇”一词文中注释是按照今天的意思来理解它的,那文中的“寡妇”就是现代汉语所理解的“死去丈夫的女子”的意思了,这样的解释与上句“行人”的意思联系起来理解,是否契合语境呢?这就是我的两点疑问。
我先将《孔雀东南飞》结尾一段完整摘录下来以供读者共同体悟:“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大意是说焦、刘两家因为男、女主人公的悲剧而觉后悔并且有所醒悟,于是两家人将他们合葬在一起,又在墓地两旁种植了梧桐和松柏。林中又有名为鸳鸯的鸟儿常常鸣叫至五更,这叫声引得路上行走的人停步细听,也使得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作者忠告后世人,要从这个故事里吸取教训。结合注释和全段语境,我们是不是也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路上行走的人”和“死去丈夫的女子”这两个对象与此故事有何干系呢?那么此二者是不是当有别解?
下面我就试着对此加以辨析。首先谈“行人”一词,现代汉语解释为“路上行走的人”,古诗文中也有此义项,比如杜牧有名的《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里的“行人”就是作者所见之路人,即“路上行走的人”的意思。但是“行人”一词在古诗文中尚有“远游在外之人”的意思。这里我也顺便提一下,古代社会基本是一个男权社会,在外远游者一般都是男子,不管是为官还是经商抑或是服役等。比如西晋的陆云《岁末赋》中有“哀年岁之攸往兮,伊行人之思归”,此句大意说到年终了,远游在外的人想着回家。晋《清商曲辞·夏歌》“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大意为一个思妇忙完农活后,还顶着酷暑整理葛布衣服,为的是准备寄给远游在外的丈夫。还有南朝梁鲍令晖《寄行人》里有“是时君不归,春风徒笑妾”两句,这里要注意诗的题目,诗文以一个思妇的口吻说自己的丈夫远游在外还没有回家,连春风都在笑她这个思念丈夫的“妾”。唐代李益的《长干行》“渺渺暗无边,行人在何处?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这里说那个远游在外的人不知道在哪里,多么想骑着骏马和他约会见面于兰渚之东。这些例子都证明了“行人”确有“远游在外的人,游子”的意思,“游子”正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之一。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还可以发现“行人”常与“思妇”有关,甚至二者在一首诗中还会同时出现。那么《孔雀东南飞》中的“寡妇”是不是应该当作“思妇”而不是把它当作现代汉语的“寡妇”来理解呢?接下来我谈谈“寡”字。“寡”有“少”的意思,如寡不敌众、敌众我寡、寡廉鲜耻、孤陋寡闻等。又有“淡、淡而无味”的意思,比如清汤寡水、清心寡欲等。“寡”还可以理解为“孤独、孤单”,这里我再结合诗句举几个例子证明这个“寡”字的“孤独”义。《墨子·辞过》“宫无拘女,故天下无寡夫”,汉代王逸《九思·悼乱》“哀我兮寡独,靡有兮齐伦”,还有汉代焦赣《易林·需之小畜》“紝绩独居,寡处无夫”等都可以理解为“孤独,孤单”。那么“寡妇”也就可以理解为“孤单独处的妇人”。另外,《汉语大词典》对“寡妇”的解释里也有一个“独居的女子”引申义。它实际上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个意象——“思妇”。比如三国魏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舍内: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还有晋代潘岳的《关中诗》里有“夫行妻寡,父出子孤”等,从这些例子中不难发现“寡妇”并不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丈夫去世的女子,而是“思妇”的意思了。
再有,古诗文中有一种对文的修辞,也就是指在连续的上下两句中或一个句子内部,相同位置的词意思是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语言现象。比如汉代贾谊《过秦论》里的“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中的“取”和“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中的“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是对文,还有“四海”和“八荒”也是。北周庾信《伤王司徒褒》一诗有“不废披书案,无妨坐钓船”两句话,这里的“不废”和“无妨”也属于对文。宋代苏轼的《赤壁赋》里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一句,“无禁”跟“不竭”是对文,“侣鱼虾而友麋鹿”一句中的“侣”和“友”也是对文。所以,在《孔雀东南飞》里“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中的“行人”和“寡妇”如果分别解释为“远游在外的人”和“思妇”的话,既在意义上前后相关构成对文,又在语境中更加符合,因为只有这样的两类人在听到了鸳鸯鸟的鸣叫后才会更加触发这些同病相怜的人的彼此思念之情,同时又和后面“驻足听”“起彷徨”的行为更加吻合。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来理解这两个词语,那么与后面的行为表现搭配起来就显得有点牵强。从诗歌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对文的手法在汉代文人作品中已经就有了,不单是前面提到的贾谊,还有枚乘、晁错、司马迁等人的作品里也常有这样的语言现象。而《孔雀东南飞》是发生在建安年间的,那么后来的文人自觉运用这种语言艺术进行创作就不足为奇了。从诗歌的主题表现角度来看,《孔雀东南飞》抨击了封建礼教以及门阀制度对人们追求爱情自由的扼杀,表达了普通民众对自由爱情的向往。而“游子”“思妇”之间的彼此思念,不正好说明了无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多么残酷,都难以阻止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这不正和文章主旨暗合吗!所以我觉得应该把“行人”跟“寡妇”理解为“远游在外的人”和“思妇”才是比较准确的。
因此,我感受到在古代诗文教学过程中,对那些在现代汉语中经常出现和使用的词语如果在古代诗文里出现的话,我们还真不能轻易的以今推古,一带而过,而是要认真对待。当然课文的编者对此类词语的注释也应持更加谨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