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动丰满 感人至深——记叙文写作之形象描写

2015-03-01侯远军

学语文 2015年4期
关键词:胡杨林衬托青松

□侯远军

在谈论《西游记》时,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会立刻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他们都是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实际上,记叙文中的形象包括人象和物(景)象两类。我们怎样才能创造出生动丰满、极富感染力的形象呢?可以说,无论是人象还是物象,都可以从正面和侧面两个方面来描写。

从正面描写形象,最基本的方法就是 “画龙点睛”。“画龙”就是描写,可以采用“分解、造句、组合”的方法来展开。分解,就是将一个整体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如果是人,我们可以将他分解为脸、眼睛、神态、手、典型的动作等,如果是植物,我们可以将它分解为根、干、叶、花等;造句,就是以这些组成部分为主语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组合,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将他们组合成一个有机的画面。在具体实施时,我们要注意详略得当,而不能“平均使用笔墨”;还要注意特征的一致性,而不能“互相打架”。“点睛”就是要适当地议论。“画龙”要生动,“点睛”要精练。请看:

杨老师从教近十年,时间并不算长,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眼前的这本论文集,记录了他孜孜以求的历程。我看到了一幅幅这样的写作画面:一盏孤灯,一台电脑,活跃的思维,一个跋涉者正在用灵敏的手指在深夜敲打着键盘,滴答滴答!一篇文章诞生了。他揉揉酸胀的双眼,甩甩酸疼的手腕,微笑着小声诵读自己的文章,沉思,删改。执着的追求,不倦的探索,终于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这是一个写人的片段,首尾是“点睛”,中间是“画龙”,在“画龙”时,作者将杨老师分解为思维,手,典型的动作:敲打、揉、甩、删改等,分别造句后采用“逐渐聚焦”的方法,组织成篇,和谐统一,不仅有极强的画面感,而且有极强的表现力。再看:

春天来了,河上的冰全都融化了,小鸭子们都出来“洗澡”了,看!它们一边“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边“嘎嘎”地叫着,那叫声仿佛在说:“春天来了,春天多美呀!”小河清澈见底,远远望去,正如一块洁白无暇的碧玉,又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又如大地的一条飘带,又好像是一条碧绿的哈达,逶迤着伸向远方。河底成群的鱼儿,有的在欢快地嬉戏玩耍,有的在玩捉迷藏,有的在比赛跑步,有的在悠然自得地独自游玩,有的在闭目养神,还有的在焦急地寻找食物……

河岸边的小草从松软的泥土里钻出了小脑袋,用惊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旁的柳树又重新抽出了绿叶,阳光照在柳树上,透过树叶的密缝,一些零碎的阳光照在小河上,使小河闪闪发光,如金子般闪耀。柳树姑娘在河边照着镜子,梳洗着自己被阳光点缀着的、闪闪发光的秀发,自言自语:“看,我就是西湖边上的西施!”而我不由得朗诵起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姑娘又挥舞着手中的魔法棒唤来几只百灵鸟,它们唱着欢快悦耳的歌,自由地飞翔在柳枝间,歌声也飘荡在河面上……

这是一个写景的片段,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描写很细腻。他在不自觉地使用“分解、造句、组合”的方法。这里,水面上的鸭子,水面,水里的鱼儿,岸边的小草、柳树,空中的小鸟,动静结合,视听结合,顺序井然。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描写了荷叶、荷花(姿态、香气)、荷茎、塘水等。再看: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蜷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这是一个写物的片段,作者将胡杨林分解为身子、胳膊,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胡杨林死而不屈的性格。

鲜花还需绿叶衬,只有正面描写,还不能充分表现形象的特征,因为它太“单一”了,在比较中,形象的特征才能更鲜明、丰满。这就要从侧面来描写。

从侧面来刻画形象,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衬托。上文中第三个片段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很典型的衬托。为了突出形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衬托:

首先,以环境来衬托。第一个片段,就将杨老师置于深夜,以表现他的孜孜以求。很多学生为了表现母爱,就喜欢描写隆冬深夜,寒风刺骨,大雪纷飞,而自己发了高烧,母亲焦急地背着自己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往医院的情景。为了表现某个同学的见义勇为,一个小作者就先描写了深秋季节,刚下了一场大雨,寒气逼人,而又波涛汹涌的环境。

其次,以具体景物来衬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通过雪和火来衬托林教头的悲剧命运和“一忍再忍”后的猛烈爆发的性格。

复次,以同类形象来衬托,具体说,就是以人衬人,以物衬物。周敦颐的《爱莲说》就以牡丹、菊花来衬托莲花;用世人爱牡丹、陶渊明爱菊花来衬托自己爱莲花,以表现自己的情操。

当然,这几个方面往往会综合起来使用,例如:

冬天的早晨,凛冽的寒风不知疲倦地撕扯着,呼呼地怒吼着。人们禁不住这刀似的寒风,个个将自己深埋在厚厚的棉衣里,躲藏在自己的温室里。我迎着风艰难地前行,眼前什么都没有,除了白茫茫厚厚的积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突然,一点翠绿钻进我的眼帘,在阳光的照耀下,灼灼闪耀,仿佛绿色的宝石。“这是什么?在这寂灭的世界里还有如此旺盛的生机!”我的心被震撼了,加快脚步向它走近,哦,松,是青松,是一株在冰天雪地里与死寂抗争的孤松!它的身躯傲然挺立着,细长的柔枝背负着积雪向上伸展,绝不屈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我的身体也不自觉地挺直了许多。然后,我迎着风,轻快地踏着积雪,继续前行,为自己美好的理想,为实现自己高远的价值!

这里的主体形象当然是“我”,为了突出“我”的变化,作者先用环境(凛冽的寒风)来衬托,然后用同类形象(人们)来衬托,最后用物(青松)来衬托,它们形成了合力,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

猜你喜欢

胡杨林衬托青松
择一处秋色美景——“胡杨林”
早春
Experimental Study on Grinding Force of Electrostatic Coated Grinding Wheel
丰收歌
衬托与烘托在诗词中的运用
胡杨林的千年诉说
林青松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最后一棵“青松”忠魂永驻沙家浜
星空告白——白月光与胡杨林